APP下载

彰显示范效应,搭建历练平台

2020-06-03丁熠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整体感知

丁熠

【摘要】学生在口头说话和书面表达时常常会言不由衷或者语意涣散,使得选择的内容和表达的信息都不能围绕着中心。统编版语文教材编者针对这一现状,特意在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设置了“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着中心意思来写的”这一语文要素。本文提出要整体感知,在提炼素材中指向中心;梳理联系,在彼此映照中指向中心;聚焦细节,在品味言行中指向中心;比照映衬,在逻辑推理中指向中心;迁移实践,在转化能力中指向中心。

【关键词】整体感知 梳理联系 比照映衬 迁移实践

学生在口头说话和书面表达时常常会言不由衷或者语意涣散,使得選择的内容和表达信息都不能围绕着中心。统编版语文教材编者针对这一现状,特意在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设置了“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着中心意思来写的”这一语文要素。笔者就以这个单元中《盼》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对这一语文要素落实的策略。

一、整体感知,在提炼素材中指向中心

进入高年级之后,虽然学生的阅读感知、概括提炼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课文篇幅的增加、人物数量的丰富、文本结构的庞大,整体性感知文本这一基础性程序非但不能从教学中省去,相反还需要从文本内容酌特点人手,对学生渗透与灌输。

《盼》这篇课文,妈妈为作者购买了一件“长着两只袖筒”的雨衣,由此激发了作者盼望穿新雨衣的念头——这便成了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中心。那围绕着文本的中心“盼”字,作者究竟选择、运用了哪些素材呢?学生在整体性阅读之后进行了这样的罗列:有了雨衣,盼望下雨;下雨了,盼望买酱油;不能买酱油了,盼望明天再下……不同的情况,有着不同的“盼望”由头,使得整篇文章的素材都围绕着中心。至此,学生的所得和理解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够达成,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就应该着力于学生意识与能力难以达成的深度。为此,教师引领学生对课文中所罗列出来的三个事例进行统整与把握,感知这三个故事对于表达中心所起到的作用,将学生的思维浸润在提炼素材的思维过程中,为落实“怎样围绕中心来写”的语文要素奠定基础。

二、梳理联系,在彼此映照中指向中心

从感知的理解到积极的体验文本角度出发,是第二学段学生学习的重要语文学习要求。在梳理和统整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思维力聚焦在表达中心的核心素材上,并紧扣素材之间的内在关联,梳理资源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在彼此映照之下感知作者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精妙构思。 在学生整体概括出课文“盼下雨”“盼买酱油”“盼明天再下”这三个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思维朝着更深处漫溯:这三个核心素材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让学生在前后联系与对比中最终发现,这三个事件与其他课文中并列式、分割式的素材不同,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事情的发展有着鲜明的逻辑顺序,虽然分为三个板块,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作用,有着鲜明的认知关联。比如买了雨衣,顺理成章地就盼望下雨;下雨了,就自然会找买酱油的借口想穿上雨衣;妈妈不让买酱油,作者就极具儿童特质地盼望雨“留到明天再下”。整个过程体现出了鲜明的发展性和逻辑性,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与体悟,洞察了文本内在的素材组织方向,真正为学生的言语实践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三、聚焦细节,在品味言行中指向中心

叙事离不开写人,写人就离不开对人物细节的把握与描写,但很多学生都停留在把事情说清楚的层面,对于人物的描写要么是缺乏最基本的内容,要么就是毫无中心地乱写一通,无法对文本的中心形成有效再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人物细节的描写方法,从凸显中心的角度来感知作者如此描写的用意。

比如这篇《盼》中,作者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维度:首先,从人物的语言人手,紧扣“我今天特别不累”“不是要炖肉吗“等极具生活性、形象性的语言将作者急于想穿上新雨衣的渴求表达了出来;其次,从人物的心理描写来看,紧扣“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最好还是留到明天下吧”,相机感受作者内心的渴望之情;最后,紧扣人物的动作来体悟,比如抓住“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大步跑进”等动词来想象作者看到下雨之后对于穿上新雨衣的渴望神情。

这样的教学,教师不仅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关注并提炼出人物细节描写的语言,也没有仅仅辨析这些细节表达的作用,而是引导学生梳理了文本细节语言与表达中心之间的内在关联,让学生从理性视角认识到:作者所有细节的描写并不是随心所欲的,都是紧扣中心而展开的精心选择,从而在事件素材凸显中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细节描写也为中心服务的立体化结构。

四、比照映衬,在逻辑推理中指向中心

高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开始萌芽,他们已经处于感性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尝试在直接理解和感知的基础上,运用积极推理的方式来呈现学生的内在认知,将学生的思维触及文本中看似与中心并不相干,但却蕴藏着作者独特表达智慧的内容上。

以《盼》一文中“盼着买酱油”这一部分为例,作为“盼”之情的主体,对作者“我”展开细节化描写理所当然。很多学生纷纷质疑:为什么要对妈妈的表现进行如此细致的描写呢?这不是喧宾夺主吗?一开始,学生思维是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上,他们无法感受作者对“妈妈”描写的价值。为此,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尝试理性思考:描写妈妈对于展现“我”盼望之情难道就没有任何帮助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学生纷纷重新回到课文中,聚焦于描写“妈妈”的细节词句,最终认识到:妈妈在这一过程中,其实就扮演了一个“阻拦者”的角色,处处为“我”设置障碍,这样就越能体现“我”对买酱油、穿新雨衣的渴望。教师相机揭示“衬托”的写作方法,此时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就可以抓住“酱油我下班带回来”这样的语言描写,来想象作者在听了之后的焦急;可以从描写“妈妈”神情的“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等语句来想象人物的气定神闲,这就与“我”心急如焚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作者内心的“期盼”表达出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推理的方式,将教学指向了中心,让原本貌似无关紧要的内容与中心形成了联系,习得了作者的表达智慧。

五、迁移实践,在转化能力中指向中心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学以致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要素的落实不能止步于学生理解了要素,而是要能够在扎扎实实的语言活动中将语文要素转化为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就需要搭建迁移性的实践平台,旨在训练学生紧扣中心选择素材、设置写作点的能力。

猜你喜欢

整体感知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探索
运用“四步阅读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调整思维,突破阅读教学模式
关注能力培养,搞好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