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 整体推进 融会贯通
2020-06-03张月月
张月月
【摘要】古典白话小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许多经典作品选入小学高年级教材,而高年级学生阅读整本古典小说存在一定障碍,需要教师引导点拨。本文以《西游记》为例,从阅读现状、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展开具体探讨。
【关键词】白话小说 整本书 教学策略
“古典白话小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提倡学生阅读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等古典文学名著。在第三学段,读整本古典白话小说符合儿童的阅读规律,能够丰富儿童想象力,有助于拓宽儿童视野,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阅读现状
小学高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对古典白话文特点有初步了解,有阅读长篇小说的基本方法,但读《西游记》,还存在碎片化、浅显化、盲目化问题:
(一)碎片化。学生通过电影、动漫、电视剧等对故事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有所了解,但对整本书的内容缺乏全面认识,所以呈现碎片化特点。
(二)浅显化。原著成书年代距离学生久远,语言文白相间,韵散结合,部分字词生僻,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所以呈现浅显化特点。
(三)盲目化。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西游记》为例,全书有一百回共八十六万字,内容较多,学生的阅读较盲目。
二、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阅读现状,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展开指导:
(一)以点带面,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是个体参与认知活动的内在动机,能促进认知活动持续进行,教师要从以下四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影视内容。教师可以播放《西游记》影视剧、动漫、评书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内容,并谈谈自己的体会,然后抓住感兴趣的部分再读原著。
2.个别词汇。课堂出示《西游记》中成语如“青面獠牙”“饿虎扑食”“摇身一变”,谚语“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等,引导学生猜一猜出处,然后出示生僻词汇,如书中“斝(jia)殇”指酒的容器,“鹐(qian)”指鸟啄人,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扫清阅读“拦路虎”。
3.原著片段。教师可出示原著片段,鼓励学生先读并体会,教师在精彩处戛然而止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推测前后内容的兴趣。
4.单篇课文。单篇课文是学生接触古典白话小说的窗口,部编版教科书有《景阳冈》(节选自《水浒传》)、《猴王出世》(节选自《西游记》)、《宝黛初会》(节选自《红楼梦》)。教师可以课文为引子,渗透整本书的阅读理念。
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一点”走向“整本”,唤醒学生读整本书的期待。
(二)课型分类,整体推进
教师根据不同的阅读过程分别开设导读课、分享课、汇报课,指导有侧重点:读前重在激趣,收集问题,教给读法;读中重在理解,综合多种资源,构建阅读共同体;读后重在拓展,汇报成果,交流心得。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打破课内外的壁垒,通过提问、查看阅读痕迹等方式随时关注学生课内外阅读动态。
(三)读法多样,融会贯通
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西游记》为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1.通读。学生观察《西游记》封面,可以发现從右至左依次是丛书类别“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书名《西游记》、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书脊上有书名、上下册、作者、出版社信息;速读扉页,了解在版编目数据、装订信息;浏览“修订说明”,了解修订概况;初读前言,了解成书过程、作者吴承恩简介、主要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等;速读“关于本书的整理情况”,知悉版本差异及此书整理依据;浏览目录,初步感知回目信息:《西游记》共一百回,回目名均是双句、对仗,每句多为七八字,是对每一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每回以“话说”“却说”开头,以“且听下回分解”结尾;快速浏览全书,可发现每回文本下面多有字词音义注释,部分结尾的“校记”说明与其他版本的个别差异及改动情况;速读封底,了解条形码、国际标准书号、价格、总册数等信息。
2.猜读。一是根据书名猜内容,大部分学生能从“西游记”字面解读出“向西游历”这一含义。事实上,中国文化对书目命名十分讲究,学术界对《西游记》书名探讨较多,教师可补充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理解。二是根据目录猜内容,《西游记》目录涉及许多人物称号,如“心猿”“孙行者”“美猴王”“金公”均指孙悟空,“木母”“木龙”指猪八戒,“黄婆”“刀圭”指沙僧等,教师需梳理点拨,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读懂目录,推测内容。三是根据上文猜下文,如学生从“孙行者一调芭蕉扇”借到假扇,能推测下文孙悟空还会寻求其他办法取真扇,边读边猜,做到读思结合。
3.精读与略读结合。精读包括批注、回读、表演小剧等。何处精读?精读精彩的描写语言,如《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的环境描写、孙悟空的动作描写等,学生可边读边品析词句,做好批注;全书的重点章节需回读,如前七回运用大量笔墨描写美猴王出世和大闹天宫,集中体现孙悟空机智勇敢、本领高强、极具反抗精神的特点;还可表演小剧,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十分精彩,学生只有深入揣摩关于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文字,才能准确诠释,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略读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大意,例如,学生对孙悟空感兴趣,自读时可始终关注涉及孙悟空的主要情节,跳过其他细节,以保持注意力,形成对孙悟空的整体认识。把精读和略读结合,灵活调整,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4.对比读。一是批判性理解。学生读原著后可以围绕某一情节观看不同版本的电视剧,比如86版《西游记》、张纪中版《西游记》等,然后选择喜欢的版本并说明理由。还可以对比原著与教材选文,学生可以认识到原著相关章节篇幅较长,语言文白相间,有一定理解难度,而教材中的文本内容简洁,语言流畅易懂。二是重新审视。历代读者对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十分欣赏,教师出示毛泽东“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诗句,学生朗读体会孙悟空的高强本领和勇敢无畏的精神。原著中的孙悟空还有残忍的一面,学生了解较少,教师可出示原著中孙悟空背着红孩儿时的心理描写:“这厮莫说他是妖怪,就是好人,他没了父母,不知将他驮与何人,倒不如掼杀他罢”,学生读一读,围绕“从这段文字你能读出孙悟空怎样的特点?”这一问题谈体会。教师再播放86版电视剧《西游记》相关片段,学生会发现电视剧中省略了这一心理活动,以淡化孙悟空残忍的一面,强化其正面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从古至今,从领袖到百姓,为什么大家如此喜爱孙悟空?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大家欣赏孙悟空的斗争精神,对其正面形象的强调正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综上可见,整本古典白话小说的阅读指导要立足学情,激发兴趣,整体推进,融会贯通,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
[3]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8).
[4]窦桂梅.窦桂梅的阅读课堂[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