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数学小论文的指导策略与实践
2020-06-03王莉
王莉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重视学科之间综合融通,培养有“生命質量”的人。随着课程的改革和假期作业的变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研究中逐步打开了思路,数学小论文的选题从原来“解题式”转变为现在“生活化”,研究的味道越来越浓厚。
【关键词】数学小论文 思维 生活 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重视学科之间综合融通,培养有“生命质量”的人。我校结合寒暑假的作业设计综合融通,基于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来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希望从这个活动中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其中数学小论文就是一项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设计,通过学生对数学学科中的知识学习以及生活中的经历和发现,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不畏惧数学,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激情;在课堂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发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在能力;通过探究趣味题和智慧题,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促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长。随着课程的改革和假期作业的变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研究中逐步打开了思路,选题从原来的“解题式”转变为现在的“生活化”,研究的味道越来越浓厚。下面跟着笔者来细细地感受这样的变化。
一、一题多解,贴着学生思维走
首次写数学小论文可以尝试从解决一道题开始,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一题多解灵活选择方法。比如,书后的思考题、拓展延伸题,教师布置的学科活动数学小博士题,小数报上的挑战题,还有平时自己作业时遇到的不会的、有一定难度的题等。在这样的记录过程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建立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如学生在小论文中记载到:盈亏问题是比较常见的典型应用题,早在《九章算术》中就有记载。为了能使我更加透彻地掌握这类题,爸爸特地出了道题来考我:“学校规定上午8点到校,小张每分钟走60米可早10分钟到校,每分钟走50米提早8分钟到校,小张应什么时候离家?他家离学校有多远?”表面看上去这是行程问题,但如果用行程问题来解的话会很烦琐,所以可以使用盈亏问题来解,我的想法是:每分钟60米提早10分钟可以转化成到10分钟走了600米,每分钟50米提早8分钟可以想成多走400米,这样就转化成了盈亏问题的一般题型,这样一来思路清晰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理清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把“思考”的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就形成了一篇“解题式”的数学小论文,浅显易懂可以让我们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聚类建构,贴着学生生活走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通过写小论文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体悟生活,激发用“数学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建立“数感”,进而激发学生喜欢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
例如,结合数学中的打折这个知识点,学生写道:购物满200元,返还100元的代金券。我心想:“哇!满200元送100元,那不就是原价的一半吗?”于是我们挑了一个208元的电饭煲,获得了100元的代金券。代金券得在今天用完,妈妈又帮我挑了一套衣服,我算了算只要再拿188元就可以买下这套衣服。买完东西,我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我们买了这些东西是不是都打了对折啊?”妈妈说:“对折?呵呵,是不是这样的哦?走,回家我们来算算看!”一回家我便拿出计算器算起来,电饭煲208元,我的衣服288元,原价496元,也就是说,我们用396元买了496元的东西。妈妈说:“那你用396÷496看看等于多少。我一算,呵!原来才打了七九折!妈妈说:“商家规定满200元才能返券,买的这套衣服188元就不能享受优惠了。看似广告上的五折,其实是达不到的,所以,“买家不如卖家精”这句话真没错,原来商家心里早已打好了如意算盘。
数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你善于观察和思考,就一定可以拨开层层迷雾,看到背后隐藏的“秘密”。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于生活,生活的知识为学习提供材料,生活与数学融合,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和运用价值背后的意义。
三、聚焦素养,贴着学生发展走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自己反思、实践,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质疑、获得启发和收获结论,进一步感受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进步和成功,同时学会反思自我、激励肯定自我。学生在写数学小论文的这个心路历程中,运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这是一个曾经学习数学很不自信的学生,惧怕数学,多次的谈话分析原因后,笔者找到了她的问题。学习数学的信心的建立对她来说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位学生语文非常好,笔者就从这里找突破口,把每天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理解记录下来并形成小论文,现在这位学生上课发言积极主动,享受着数学带给她的快乐和幸福感。
学了圆的知识后,她在自己的数学小论文中写道:过了一个星期,我准备给新的叶子量量高度,顺便看看风信子的腰有多粗。来到阳台上,我把风信子拿到书桌上,拿了一把直尺一量,叶子刚好是1厘米。该量风信子的“腰围”了,我呆滞了一下:“叶子容易量,可是球茎是圆的,直尺没法量啊。”经过思考后,我想出了办法。这时,妈妈走过来问我量好了没有。我摇摇头:“球茎还没量好,我去找个工具再来量。”“想好怎么量了吗?”我自信地回答道:“当然!我去拿皮尺来。”妈妈又问我为什么拿皮尺量,我毫不犹豫地说:“因为球茎是球体,它是圆的。而直尺没法弯曲,所以量不了。平时我看到你量腰围都是用皮尺,所以我也用皮尺给风信子量个‘腰围。”妈妈听了,情不自禁地笑着点点头。我用皮尺围着风信子的球茎绕了一圈,它的腰围是12厘米。量好后,我准备收工,妈妈突然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没有皮尺,该怎么量球茎的周长呢?”我想了~会儿,说:“我可以拿一根绳子,绕球茎一周,然后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一下绳子围球茎的长度就好了。”妈妈向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我又追问道:“妈妈,如果只有直尺,没有绳子之类可以绕风信子球茎一周的东西,你会怎么做?”妈妈马上回答了我的问题:“用直尺在球茎最宽的地方量出直径,然后把量出来的数字乘π,这是利用圆的周长公式进行计算。”我对妈妈说:“我也给你点赞!”
在测量“腰围”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学到的圆的数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了风信子的生长情况,把快乐的种植也结合到了数学中,让她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皆数学,从而体会到数学可真是一门实用而充满奥秘的学科。
通过写数学小论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把自己的发现、想法以及新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与老师探究,求得问题的解决;有的学生把自己学数学后的心得体会及新发现、新方法写下来,仔细研究,养成了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和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现实世界,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计算、分析现实问题,获得一种理性的思考,它的价值就能远远超过获得知识的本身。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郭思乐,喻纬.数学思维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张彦林.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