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有进步,教师更需进步

2020-06-03沈晓新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进步统编教材教师

沈晓新

【摘要】把统编版教材与苏教版教材进行比较,从中发现统编教材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有了进步,包括大小、目录、拼音、附录、选文、背诵、语用。教材进步的同时,教师更需进步,要在语文要素、教学因素、创新元素上下功夫,与教材一起进步。

【关键词】统编教材 教师 进步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到来,让多年执教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教师们既感到新鲜,又感到困惑。把两者进行比较,从中找到差异点,找到突破口,是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笔者以五年级上册为例,比较一下统编版教材与苏教版教材之间的一些细微差别,希望借此对新教材给予更好的理解与关注。

一、教材有进步

统编版教材汇聚了多方的智慧与力量,展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勇气,彰显了“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精神,无疑是一种进步,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有着具体的体现。

1.形式进步外显

(1)课本变大变薄

统编版教材的课本要比苏教版教材的课本大一些,与目前学生使用的英语课本大小持平。课本变大就是进步吗?当然不是!但它的确有好处,不仅单页印刷的内容多了,而且变大之后整本书变薄了。苏教版五年级上册159页,统编版五年级上册126页。变薄带来的是手感的变化,拿捏更方便。另外,课本变薄之后有利于学生摊开摆放,而无须使用其他工具帮忙。以前学生在桌上打开课本做作业,最常见的便是拿东西压住书的一端,防止翻页。现在不需要了,直接摊开就可以了。书便于摊开,学生自然乐于阅读。

(2)目录一目了然

对比苏教版教材,统编版教材的目录更清晰,其中最明显的便是将习作的主题都列了出来,比如习作1是“我的心爱之物”,习作2是“‘漫画老师”,而不是简单地来一个习作1、习作2……这样的好处无疑是让习作的指向更明确,将习作的题目提升到与课文题目同等的地位。

(3)拼音用心标注

苏教版教材的生字只在课文后面标注,文中基本不标注。事实上,学生是不大会去翻拼音的,常常囫囵吞枣地读过去。统编版则是随文标注。这是一种强化训练,让学生在阅读时一遍遍看到拼音,不断巩固。另外,多音字用蓝色字体印刷,也是用心的体现。多音字,还体现了教材的权威性。比如《珍珠鸟》一文,苏教版教材中的“蔓”字没有注音,统编版教材则注音。虽然还存在着一定的商榷,但教材敢于担当的出发点是让人赞赏的。

(4)“三表”整合得当

统编版教材课文后面附录三张表:识字表、写字表、词语表,可简称为“三表”。最亮的是词语表。一直期盼语文教材中出现词语表,因为教小学语文,绕不过去的一步是划词语,可划词语大有讲究。苏教版教材少量课文后面会安排一些词语,但如果没有出现,则很让人伤脑筋。英语教材则做得比较好,有专门的单词表。现在统编版教材终于有了,而且比较全,这可以让学生预习时用,还能在复习时作为整理资料的一部分,一举两得。

2.内容进步内隐

(1)选文亲民

统编版教材的选文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以五年级上册为例,有的语言唯美,如《白鹭》;有的有趣生动,如《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有的重拾经典,如《落花生》;有的催人泪下,如《父爱之舟》。统编版教材的选文基本尊重作者,你会发现,除了古诗文,大多课文都是有名有姓的作者,而且无一例外会在课文下方注明: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这不是多余的交代,而是一种严谨的态度。

(2)背诵减负

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字数已注明,达160千字,字数的增加带来的是内容的丰富。看统编版语文书,可以像捧读一本小说那样,有滋有味地看上半天。内容多,按理背诵量会增加。全书27篇课文,要求背诵的是6篇。而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26篇课文,要求背诵的是11篇。统编版教材要背诵的6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理应背诵。可见统编版教材在确立背诵篇目时是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现代文一般不背诵,除非是名家名篇。

(3)语用突出

语用这个最重要的元素在统编版教材中获得了重视。首先,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语文要素的提出,并且按照“阅读”和“表达”这两条线作了横向和纵向的编排,真可谓十分精细。其次,课后习题,都有一定的语用指向性。再次,语文园地中出现了“词句段运用”。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栏目,语用能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教师更需进步

为什么要说教材有进步?因为只有教师认同并且喜欢教材,才能带领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教师在教材进步的同时,自身也要相应地进步,才能跟上前进的步伐。教师进步是多方面的,面对统编版教材,笔者觉得教师在以下三个方面需要进步。

1.发现语文要素——文本细读

語文要素的出现是最大的亮点,虽然已经在单元导语中单列出来,但是每一课的语文要素并没有明确指示,光看课后习题依然不能很好地解决,“教什么”的难题依然会带来困扰。这时,还是需要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也正因为这样,教材才富有活力。如果说每一节课的语文要素都是机械呈现与固定,那么语文必然会陷入停滞不前的地步。多元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如何去发现?对照单元导语,结合具体课文,进行深挖细查,从不同角度去细读。方向有了,具体走什么路,还得去研究。比如《白鹭》一课,如果光看单元导语和课后习题,语文要素真容易找到吗?是不是就把文中呈现的三幅图讲讲可以了?在笔者看来,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才是最大的语文要素,郭沫若作为写作大家,其语言唯美的风格更值得咀嚼。

2.演绎教学因素——运用比较

找到语文要素之后,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就可以了,而是要通过演绎,通过各种方式变成教学因素,让学生悟出其中的语文奥秘。这跟数学公式或定理的推出是一个意思。比如《白鹭》,找到了“语言美”这个语文要素,可以展示战国时期宋玉的原文:“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进行比较,就会感受到郭沫若的语言风格以及这个名句带来的深远影响,接下来仿写这种句式就水到渠成。在比较中,很多教学因素会生发,从而把教学内容充实。再如《桂花雨》,教学摇桂花的情景,作者并没有展开过多描写,教学内容相对单薄。这时,如果用“桂花雨”和“桂花雪”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作者用雨来形容更巧妙,一是因为雨比雪更密,更能看出桂花多;二是联系前文“布满阴云”,用雨来想象更自然。

3.融入创新元素——关注留白

统编版教材,是典型的学材。单元双线导语,课后思考练习,语文园地,习作训练……形成了一种前进的自动“电梯”,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到达终点。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学得更愉快,同样也需要进行一些教学上的创新。统编版教材每一册有一个大的语文要素,每一个单元又有具体的语文要素,很容易使语文教学设计单一化,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看起来更生动有趣,更有一种新鲜感,这是语文教师特别需要思考的。其实,我们可以创新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教材中留下的很多空白和空隙,就是我们的创新点。比如《落花生》课后的小练笔:“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要求很简单,就三句话,基本没有提示。这时,创新的空间就打开了,供教师施展身手的时机就到来了,设计巧妙的写作思路正是我们需要去研究的。

教学相长,统编版教材教下来,相信教师也能从中不断进步,然后带着学生们不断进步。三者进步,才是我们语文教学最终的方向!

猜你喜欢

进步统编教材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