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儿科休克患儿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分析
2020-06-03梁汉锐陈秀群唐理富
梁汉锐 陈秀群 唐理富
【摘要】 目的 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儿科休克患儿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 60例儿科休克患儿, 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基础组和干预组, 每组30例。基础组患儿采用基础治疗, 干预组患儿采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尿量、血糖、外周循环情况及预后。结果 治疗2 h, 两组患儿MAP、HR、RR及尿量均较本组治疗前均有改善, 且干预组患儿HR、RR及尿量改善程度均优于基础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療2 h, 两组患儿血糖、肢端温度、足跟充盈时间较本组治疗前均有改善, 且干预组患儿肢端温度、足跟充盈时间改善程度均优于基础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基础组患儿死亡1例, 死亡率为3.33%;干预组患儿无一例死亡, 死亡率为0, 两组患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7, P=0.313>0.05)。干预组存活患儿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住院时间(5.3±1.6)d、总住院时间(8.7±1.9)d
均短于基础组存活患儿的(10.3±2.5)、(13.2±2.1)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儿科休克患儿治疗, 可提高患儿临床疗效, 改善预后。
【关键词】 儿科;休克;无创血流动力学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4.033
小儿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发育不完善, 多器官发育尚未成熟, 易受到致病菌侵袭而发生严重感染, 感染可增加患者心肝肾等器官功能, 引起休克, 为导致患儿死亡重要因素。研究指出, 液体复苏为临床中治疗休克患儿关键, 有效液体复苏才能维持患儿生命体征、改善患者预后[1]。临床中常规根据患儿血压、HR、RR、外周循环情况及血气结果等分析休克患儿病情严重程度, 并指导临床中实施治疗, 但在临床中指导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随着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患儿心脏出入量、外周循环情况等动态监测, 更有利于判定休克液体复苏情况。有学者研究指出, 无创血流动力学对机体血流动力学水平、液体复苏情况等均有良好反映价值[2]。另有学者在休克患者中通过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实施液体复苏, 有效缩短患者液体复苏时间, 改善患者预后[3]。本研究探究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小儿休克患儿治疗中的指导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11月本院诊治的60例
儿科休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结合患儿临床表现、体征及体格检查, 完善实验室检验, 明确诊断为休克。排除标准: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肿瘤等其他严重疾病患儿;②不能正确完成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患儿;③治疗时间<2 h, 患儿家属要求终止治疗或转院治疗患儿。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儿分为基础组和干预组, 每组3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2 方法
1. 2. 1 基础组 患儿实施基础治疗, 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 积极进行液体复苏, 给予患儿血管活性药物, 并密切监测患儿感染指标及血气指标, 根据指标变化情况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和补液治疗。
1. 2. 2 干预组 患儿采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治疗, 在积极实施基础治疗同时, 防治感染。采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生物阻抗法)监测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输出量(CO)、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胸腔液体水平(TFC)、每搏输出变异度(SVV)等], 根据检测值, 指导进行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1. 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2 h MAP、HR、RR、尿量水平;②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2 h血糖、外周循环情况(肢端温度、足跟充盈时间);③比较两组患儿预后, 包括死亡情况及存活患儿P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MAP、HR、RR、尿量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儿MAP、HR、RR及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h, 两组患儿MAP、HR、RR及尿量较本组治疗前均有改善, 且干预组患儿HR、RR及尿量改善程度均优于基础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糖、外周循环情况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儿血糖、肢端温度、足跟充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h, 两组患儿血糖、肢端温度、足跟充盈时间较本组治疗前均有改善, 且干预组患儿肢端温度、足跟充盈时间改善程度均优于基础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 3 两组患儿预后情况比较 治疗后, 基础组患儿死亡1例, 死亡率为3.33%;干预组患儿无一例死亡, 死亡率为0, 两组患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7, P=0.313>0.05)。干预组存活患儿P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基础组存活患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休克为多种原因, 如感染、失血、创伤等引起代谢障碍、细胞功能受损病理过程, 以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为主要特征, 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血流灌注均造成影响。休克患者根据微循环不同特征, 分为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和微循环衰竭期, 不同时期临床表现不同, 严重者伴有严重功能和代谢紊乱。小儿器官发育尚未完善, 休克后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供氧量均造成严重影响, 如不能积极纠正休克状态, 严重者影响患儿生命。临床中治疗休克原则为积极处理病因、稳定患者生命, 保障重要脏器灌注、改善脏器微循环及细胞代谢, 并预防相关并发症发生, 包括吸氧、卧床、镇静等一般支持治疗, 完善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 监测血气、血常规、生化指标等, 并开放静脉通道积极予以补液治疗。
研究指出, 休克患儿治疗重点在于积极补液、改善循环、纠正体内液体分布, 保障重要脏器供血、供氧量[4]。补液量在休克患儿中应用尤为重要, 但由于小儿心脏代偿功能较为低下, 如不能有效掌握补液量, 可影响患儿疗效及预后。补液量如过多, 可显著增加患儿心脏负担, 易引起急性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补液量不足, 难以纠正并维持患儿循环, 影响患儿疗效。研究指出, 临床中常规补液治疗多根据患儿血压、血气结果进行, 但患兒血压情况受到心脏、肾脏等脏器功能影响, 单纯根据其水平指导临床补液, 存在一定局限性, 如补液过量可显著增加心肾负担, 如补液不足, 难以纠正循环障碍[5]。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采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生物阻抗法), 动态获取血流动力学水平, 指导补液量、补液速度及药物使用, 对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有重要临床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2 h, 两组患儿MAP、HR、RR及尿量较本组治疗前均有改善, 且干预组患儿HR、RR及尿量改善程度均优于基础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h, 两组患儿血糖、肢端温度、足跟充盈时间较本组治疗前均有改善, 且干预组患儿肢端温度、足跟充盈时间改善程度均优于基础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和HR为反映机体血流动力学重要指标, 休克患儿血容量不足, 血流动力学发生紊乱, 维持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 对维持患儿生理功能、生命体征稳定重要价值。无创血流动力学通过监测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 指导临床实施补液, 对补液量、补液速度进行调整, 以动态维持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尿量为反映机体血容量补充情况重要指标, 同时为反映患儿心脏、肾脏血液灌注量重要指标, 提高休克患儿补液的治疗效果, 对维持患儿心脏和肾脏灌注量, 增加患儿尿量有重要价值。无创血流动力学指导休克患儿补液治疗, 能够有效改善患儿全身循环, 保障患儿全身补液量, 维持心脏、肾脏血液灌注, 从而保障患儿尿量。外周循环反映机体微循环情况,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下指导进行补液治疗, 通过补液维持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 维持患儿全身血液灌注, 对改善患儿全身微循环有重要治疗作用。研究指出,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通过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水平, 调整液体进出量, 以动态维持休克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 进而对改善患儿生命体征、循环情况等重要价值[6]。另有学者在休克患儿中通过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补充液体, 能够有效维持患儿血流动力学、酸碱平衡, 改善患儿预后[7]。同样有学者在休克患儿中采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补液治疗, 能够有效维持患儿血流动力学、外周血液循环, 缩短患儿治疗时间, 提高患儿临床治疗效果[8]。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存活患儿P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基础组存活患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为反映患儿症状改善时间、疗效情况重要指标, 无创血流动力学在休克患儿中指导补液治疗, 能快速恢复患儿补液量, 并能动态维持患儿全身、外周循环量, 对改善患儿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恢复, 缩短患儿症状改善时间有重要价值。有学者在休克患儿中采用无创血流动力学指导补液治疗, 能够显著缩短患儿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9]。另有学者在休克患儿中根据无创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指导补液治疗, 能够快速纠正患儿水电解质失衡, 改善患儿预后[10]。本研究得出两组患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7, P=0.313>0.05)。可能与本研究获得研究样本量较小, 获得数据影响统计学结果, 存在一定误差有关, 今后临床研究可进一步增加研究病例数, 以提高临床研究准确性。
综上所述, 采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儿科休克患儿治疗, 可提高患儿临床疗效, 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张苹琳, 郑兴惠. 连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山东医药, 2018, 58(42):
52-54.
[2] 洪文超, 裘刚, 龚小慧, 等. 床旁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新生儿感染性休克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8, 33(18):1403-1406.
[3] 庄燕, 陈明祺, 戴林峰, 等. 危重症微创/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36(5):872-876.
[4] 李艳玲, 陈晓辉.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急诊休克患者诊治中的应用.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6(7):727-730.
[5] 曾雪萍, 孙峰, 徐军, 等.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血流动力学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中国急救医学, 2019, 39(2):192-195.
[6] 张博, 丁开方, 杨东星, 等. 床旁超声在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临床研究.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8(1):16-19.
[7] 崔建伟, 赵炳朕, 李庆一, 等. 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应用价值探讨. 安徽医学, 2018, 39(12):1517-1519.
[8] 崔立云, 杨新利, 米青, 等. 无创超声心排血量监测仪在儿童脓毒性休克容量管理中的应用.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9, 46(6):457-460.
[9] 戴佳原, 李一伟, 徐军, 等. ICON无创心输出量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准确性研究. 中国急救医学, 2018, 38(1):63-66.
[10] 余琨, 陈妮, 张伟, 等. 重症超声在脓毒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9, 31(2):248-251.
[收稿日期:202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