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字化背景下雕塑艺术的创作和呈现

2020-06-03奚斌

艺术科技 2020年10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雕塑数字化

摘 要: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传统雕塑行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计算机建模和数字雕塑作为新兴技术被广泛应用到雕塑创作中,其便利性和准确高效的特点被越来越多雕塑家接受。同时,新的技术也给雕塑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在雕塑作品的展示呈现方面,数字化结合移动互联技术能形成更新颖的展示形式。在未来,数字化的雕塑创作以及雕塑的数字化传播会成为一种趋势。

关键词:数字化;雕塑;雕塑创作;数字雕塑;移动互联

中图分类号:J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0-00-04

1 数字雕塑的特征

雕塑是一种特别的艺术形式,不同于绘画这种在物体表面进行的平面创作,雕塑内容不论是客观写实还是主观抽象,都是通过在三维的空间中创造立体造型来呈现的。其存在的载体是各种现实材料,如泥土、金属、陶瓷、石材、木材等。雕塑艺术发展至今,其表现形式及使用材料也在增加,许多新兴艺术形式,如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综合材料艺术等也被视为雕塑艺术的一部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三维技术的兴起,计算机建模和数字雕塑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些技术一开始被小范围应用在电影和动画领域,随着20世纪80年代3D打印技术的出现和兴起,数字模型的实体化过程变得更加精准快捷,越来越多雕塑家也开始选择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字雕塑创作[1]。数字雕塑区别于传统的雕塑形式,具有以下特征:

1.1 非实体性

数字雕塑与传统的非数字雕塑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创作过程和产物的非实体性。传统雕塑形式的创作过程和使用材料都是在现实中存在的,依赖的是现实中的实体材料,如泥土、金属、木材、石材、陶瓷等。甚至一些门类如现成品艺术,依赖的不仅是单纯的材料,更是已经加工过的现成产品。雕塑作品需要利用这些材料在空间中塑造一定的立体造型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和理念。

而数字雕塑是数字化的,依赖的是计算机数字模拟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点、线、面、体。其创作过程依托的也是计算机软件,通过模拟现实中的雕塑创作过程来进行数字创作,数字雕塑作品更是通过虚拟的点线面来进行造型表现。

1.2 数字性

数字雕塑虽然不占用实体空间,但创建出来的造型体块等需要存储。其在计算机中是以其表面点、线、面的位置信息进行存储的。以常见的obj文件为例,一般在三维软件中创建体积之后可将其导出为obj格式的模型文件。而obj文件本身是一种文本文件,可以直接通过文本软件打开、查看和编辑。其存储内容为模型文件中各个点线面的空间坐标位置的数值。因此一个数字雕塑作品,本身可以是一串数据。通过软件解码和在虚拟的三维空间中进行模拟,才能展现其在三维空间中的面貌。

数字雕塑的存储需要依赖计算机存储空间,雕塑的模型文件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复制和传播。决定存储大小的不是模型本身的尺度,而是其存储的点、线、面的数量。根据模型的复杂程度,模型文件的存储大小也发生变化。越复杂的模型代表其拥有更多的细节,模型文件存储空间也越大,在模型制作、修改、传输等环节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计算机资源。反之,简单的模型存储更少的点、线、面信息,其文件也会更小,在制作、修改、传输等环节更快捷且更节省计算机资源。

2 雕塑的数字化创作流程差异

数字雕塑和传统雕塑在创作的流程上有天壤之别。总体来说,数字雕塑是在数字软件中尽量模拟还原实体雕塑的创作过程,但由于使用工具和工艺流程的不同,所以这些创作过程本身也存在差异。

2.1 数字雕塑和传统雕塑的观察角度不同

首先是对形体的观察,数字雕塑采用一种动态且平面的视觉观察角度。传统雕塑依靠的是肉眼观察,双眼的视距会带来景深感和距离感。在计算机屏幕上观察数字雕塑,意味着所看到的图像是平面的,形体的关系是通过软件模拟的点线面来表示,并不能表现出肉眼能看到的距离感,需要人为不断拉动视口调整对形体的观察角度来观察形体,以一种动态的视觉来观察事物。另外,由于没有体积和空间的限制,数字雕塑创作可以忽略现实中场地空间对创作者观察的限制,以及在巨大体量的雕塑工程中难以全面观察对象的问题。

2.2 数字雕塑通过软件来模拟真实的雕塑流程

虚拟的模型无法像现实中一样用双手和工具进行形体塑造,需要用鼠标和手绘板等设备辅助对虚拟形体进行编辑。雕塑家可以通过笔刷模拟的各种雕塑工具,对基础形状进行堆塑、切削、雕刻、推挤、打磨等雕塑操作。这给雕塑家的雕塑创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可以毫不费力地完成很多烦琐的工作。并且相较于实体雕塑,数字雕塑极大地节省了雕塑家在创作中需要用到的体力,将雕塑家从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进行更加纯粹的雕塑创作。在创作过程中,雕塑家可以无视空间场地、材料和重力的束缚,随心所欲地进行雕塑;可以完成精准的几何建模,制作理想的几何形体;可以对同一个形体元素进行无限次、无限制的复制和几何阵列;可以对已有形体进行精确的对称、翻转、按角度旋转等操作。并且,通过不同笔刷工具对现实肌理的模拟,数字雕塑也可以呈现出不少自然肌理,如皱褶、毛孔、毛发、岩石、木材、裂纹、刮划痕迹等,使数字雕塑给人的视觉感受更加自然,也使视觉层次更加丰富。

2.3 数字雕塑的创作往往需要多种软件硬件的配合

每一款计算机软件都会有其特色的功能和擅长领域,而并非是全能的。单一的建模软件往往不能满足雕塑创作的多元需求,这就需要多软件的配合。常见的数字建模软件有3ds Max、Maya、Cinema4D、Blender等,雕刻软件有Mudbox、ZBrush等[2]。由于这些软件的功能和使用范围不尽相同,所以使用者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需要经常切换软件来满足不同的建模和雕塑需要。

不只是软件,不同硬件设施的使用也必不可少。计算机是数字雕塑主要的创作工具,可以通过鼠标、轨迹球、手绘板等输入设备配合进行操作。3D扫描技术的成熟也使3D扫描设备的应用逐渐流行,可以通过对实体事物的扫描来进行数字化模型制作,或者直接将扫描的雕塑数字化后进行修改,再进行实体化放大或縮小。3D扫描技术的出现使雕塑创作突破了实体和虚拟的界限,可以在虚和实之间相互转换。雕塑的实体化过程中,会使用到各种数字机械设备,如激光雕刻机、数控机床、精雕机、快速成型机、3D打印机等。这些设备的使用可以使雕塑的实体化精准快速且简单便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人工和成本[3]。

由于计算机和数字机器的介入,需要人工参与的部分被大大削减,这也导致了雕塑创作的手工性缺失。传统的雕塑创作过程因为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最终表现的结果往往难以预料。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雕塑家和工人师傅们不断用手工的方式来调节误差,使雕塑作品处于可控制的状态。数字雕塑由于其独特的工艺流程,在精确性和便捷性方面有传统雕塑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数字设备的辅助下,数字雕塑实体化时间可以大幅缩短,节约人力物力,且最终成品的可控性也大大提高。在数字世界中,创作可以无视现实的物理约束,不再受到材料、工艺、场所等因素的限制。即使是在创作过程中出现失误,也可以通过撤回操作进行再次修改。这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福利,使人可以从重体力和危险的劳动中得到解脱。而雕塑本身的手工性却被大大削弱,也就是常说的“缺乏手工的温度”。

3 移动互联时代下数字雕塑的呈现

当下,随着4G技术的成熟以及5G时代的到来,移动网络资费降低且平民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设备逐渐兴起和普及,移动互联越来越大众化,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和互联网享受到优质的图形、图像、音频、影视、文字等资源。这为雕塑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数字雕塑在这种环境下将得到长足发展。数字雕塑的呈现方式不再是单纯的实体化呈现,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而不论是实体雕塑还是数字雕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其展示呈现方式及角色都将发生改变。

3.1 移动互联带来的雕塑表现方式的转变

数字雕塑相较于实体雕塑具有的优势在于其数字化的存储方式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桎梏。实体雕塑面向公众的展示过程大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观众的观察视角也往往受限于场地以及其所在的空间环境。充分利用数字雕塑的数字化特性和移动互联手段的配合,数字雕塑作品在展示呈现方式上可以比传统实体雕塑更灵活多变。除了将数字模型用3D打印等方式转换为实体雕塑以外,数字模型本身就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并在移动设备上用渲染器进行全方位呈现。

数字雕塑本身并不依赖于现实材料,但这并不妨碍其视觉表现。近年来由于计算机和手机、平板电脑等硬件设施不断升级更新,各种渲染器软件和渲染引擎不断兴起和完善,渲染技术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常见的PBR材质就是一种模仿现实物体的以物理反射为基础的技术。这种材质的使用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表现常见材质的质感,在图形渲染上还有良好的视觉表现。渲染器特效的使用还可以给作品带来很多现实中难以呈现的视觉效果。现代渲染引擎拥有强大的实时渲染技术,可以动态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和光效。利用渲染引擎,可以将原本复杂的渲染过程在移动设备上轻松实现。这些技术的出现给数字雕塑的可视化和传播带来了便利,即使没有专业图形渲染设备,大众也可以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欣赏雕塑作品的全貌。

3.2 移动互联带来的雕塑功能角色的转变

传统雕塑大多具有陈列、纪念、装饰作用,或者是作为具有装饰性的结构部件在城市、建筑、日用产品等情形下承担一定的实用功能。这些雕塑的展示呈现需要依托特定的文化空间和人文环境,作为所在空间场所中人文特征的体现而存在。

如今,数字雕塑不再仅是艺术家个人的艺术作品,更可以是数字动画影视产业中的一个数字产品。它可以通过前期设计和后期的再制作作为辅助,出现在一个完整的动画、影视或游戏作品中。这使数字雕塑的功能有所改变,不再仅作为人文功能的静态体现,更可以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可供消费的产品[4]。在美术馆、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三维扫描和数字雕塑等技术也能发挥其优势。通过对实物、场景等进行扫描和建模制作,在大众的移动设备上进行三维还原,能使更多观众在全方位欣赏展品的同时,减少对文物、美术品等贵重物品的损害。并且通过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的辅助,观众在参观时能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3.3 移动互联带来的雕塑行业的发展

移动互联的发展普及可以为传统雕塑以及数字雕塑的发展提供非常好的发展平台。一方面,互联网可以作为创作者的生产工具,为作者提供交流合作以及发布作品的平台。数字雕塑作品和传统的雕塑作品都可以通過互联网进行展示传播,通过网络平台上的发布使更多人看到,提高作品和作者的知名度。或成为其他数字产业的一环,作为一种数字产品供大众消费。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也能对雕塑的创作者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使创作者及时了解观众对作品的评价及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作者及时改进创作思路和方法,提高创作能力,激励作者不断进行创新创造。

另外,随着越来越多优秀的雕塑作品和雕塑作者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发布和聚集,更多对雕塑有兴趣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了解雕塑艺术、数字雕塑以及这些雕塑家。雕塑作者和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彼此。通过网络平台,还可以更深入地学习雕塑以及数字雕塑的专业知识等。

然而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和数字雕塑的可复制性特点会导致雕塑家的著作权难以得到切实保障。互联网在为雕塑家带来流量和关注的同时,也会招致不法分子的觊觎。通过模仿、抄袭他人作品牟取利益之事在现代互联网环境下层出不穷。如何保护原创、保护创作者的切身利益,是互联网环境和创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4 结语

数字化和移动互联在当下是一种流行和趋势,数字雕塑也会是雕塑等立体造型行业未来的一种走向。数字技术可以为雕塑家的创作过程提供巨大的便利,并且在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会加快雕塑行业的发展。但笔者认为单纯的计算机精英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雕塑家。互联网和数字化不会是对传统雕塑的颠覆,而会成为新时代下雕塑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武器”。优秀的数字化雕塑创作要求创作者不仅要拥有广泛的计算机知识,更需要拥有过硬的美术基础和绘画、雕塑功底。雕塑作为一门艺术,重要的是人的参与和创造。雕塑并不能完全依赖机器,虽然机器是无比精准的,但人才是思想和情感的缔造者。只有融入人的情感和思想,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当下环境的变化对雕塑创作者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一方面,技术进步和市场环境变化要求传统美术工作者实现转型、更新知识储备、不断了解前沿的新技术和新趋势;另一方面,这些变化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技术和更广阔的创作空间,雕塑工作者需要把握机遇,在新时期和新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薛焕刚.数字雕塑在今天[J].艺术科技,2019,32(04):125-126+149.

[2] 赵强.数字技术背景下的雕塑创作[J].美术教育研究,2019(07):40-41.

[3] 陶继锋.数字技术在雕塑专业教学和创作中的运用分析[J].艺术教育,2019(05):141-142.

[4] 侯宋中夏.数字雕塑与传统雕塑的对比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06):121.

作者简介:奚斌(1996—),男,江苏无锡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雕塑。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雕塑数字化
巨型雕塑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写实雕塑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数字化制胜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