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热点事件分析能力探究

2020-06-03田晓青

时代人物 2020年1期
关键词:分析能力大学生

田晓青

关键词:热点事件;大学生;分析能力

大学生是社会热点的探测者,是最具潜力的社会主体。步入新时代,热点事件逐渐作为反映时代的现象在不断发生,它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充当着大学生分析能力的案例材料。然而,大学生对热点事件的分析中存在诸多问题,分析能力存在短板,所以大学生热点事件分析能力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热点事件分析能力概念

热点事件是通过特定载体传播从而引起人们关注的动态现象。每一个热点事件从内部分析来看,包含着各种具有不同规定性要素,而从外部来分析,每一个热点事件的发生都具有阶段广延性。理解分析能力,我们可以将其拆分解释,“分析”即拆分剖析,“能力”即一种稳定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分析能力有简单分解、识别关系、多重分析、复杂分析四个等级以及各等级表现出特定的行为。

二.影响大学生热点事件分析能力因素

大学生热点事件分析能力呈现多元等级,这一情况严重影响热点事件教育价值的发挥。面对新时代对大学生分析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必须找到分析力问题症结点。

(一)高校引导不力

首先,高校尚未采取正确态度利用热点事件这一教学资源。面对具有负面性的热点事件,高校常常采取规避风险的态度,单纯利用说教形式避免让大学生受其负面影响。由此观之,高校没有深入挖掘关乎学生利益的热点事件中存在的思想教育意义和对学生分析能力培养的正面价值。其次,高校缺乏对大学生信息分析能力的专项培养。大学思政理论课是热点事件的主要引用处,但分析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热点事件的分析,还需要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以及运用数据作为理论的支撑。高校只针对某些专业开设信息分析课程,信息分析课程内容陈旧。学校资源信息库——图书馆这一公共途径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降低热点事件运用于教学活动的效度。

(二)多元媒体失范

多元媒体在舆论的产生演化中的不可控的影响日益突出。首先,大学生通常借助微博、微信订阅号等小众媒体来关注并参与热点事件的讨论,而各个媒体运营者的理念、观点、立场差异化,想法变化莫测。加之热点事件的发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信息传播的持续性和热点爆发的阶段性扩大了热点事件的外延,导致大学生难以把握事件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出现对同一热点事件的态度与评价出现褒贬相异甚至褒贬相反的倾向,影响大学生对信息的代表性特征识别。其次,媒介运营方受到现实利益驅使,一味追求流量,忽视了质量的提升与信息真实性揭露,各种价值观念、道德理念错综复杂。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严重干扰大学生信息分析行为,难以判断热点事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性特征,导致大学生面对信息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影响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学生知行偏差

热点事件本身是一个多元矛盾体,夹杂着多角度时代信息,对教育者提出了时代性、多元性的要求,但教师受教育背景、传统知识结构的影响往往达不到创新效果,难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的时代要求。大学生知识学习效率低,唯上唯书现象普遍,没有形成内化的知识体系,达不到知识与热点事件的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知识杂乱堆积压抑大学生问题意识的涌现,无法启发大学生独立思考,而分析能力恰恰是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生成的。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旧认知运用与新时代实践结合错位,知行矛盾难以调和,大学生分析热点事件时产生无力感,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

三.大学生热点事件分析能力培养路径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成为物质力量”。 大学生在分析热点事件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首先,高校应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课程,为学生实现独立分析原著提供方法指导,为学生接触最本质的马克思主义提供平台,为大学生认识世界、分析热点事件提供哲学基础和科学指导。大学生还要从马克思主义对立面——非马克思主义中升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高校开设非马课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非马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大学生在比较、分析、选择确定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集于一体的真理性认识。其次,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引导要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信。阅读马克思主义者的传记,了解信仰者的思想、行为选择,判断信仰者信奉理论的原因,为大学生找到信仰支撑。涉猎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纪录片赏析,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力量。

(二)发挥思政理论课作用

首先,要利用思政理论课的学科体系,合力发挥学科优势。“原理”课中要利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锻炼大学生的哲学思维;“概论”课主要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时代特征,分析事件发生的时代特点,在时代大背景下解读热点事件;“纲要”培养学生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分析方法,从纵向视角审视热点事件;“基础”课要树立道德法制观念,培养学生底线思维;“形策”是时代热点的模块化学习课程。其次,从教学形式出发,思政理论课可以开展模块主题教学,从热点事件出发,提炼出时代主题、学生发展主题、教学内容主题,“三题合一”完成教学计划,达到思想性、情感性向知识性的转变,摒弃教学全程知识型说教,利用学生情感融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挂钩,从而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和知识反馈,提高分析能力。

(三)搭建网络专题学习平台

高校网络平台应设立热点事件版面,以时间为主线,全面整合持续性信息,使舆论反转现象的积极效应有效发挥。设立专门的团队定期更新热点信息,审核热点信息的真实度,大学生根据浏览、发表观点、提出新颖见解的程度来获取经验值来赢得学分。教师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客观分析热点事件,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各专业教师的参与度和反馈情况,来形成对教师的评价机制,通过这一线下教育活动,调动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实现互动式教育,做到对热点事件信息和看法的及时反馈,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四)创新校园教学活动

首先,创新校园教学活动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这一资源信息库。一方面,从课堂出发,要完善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网络教学相结合,更新信息检索课程内容,在教授检索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电子教学资源上机实操。另一方面,图书馆以具有时代特征的热点事件为主题,充分利用图书馆中外文献书籍、纸质和电子期刊、电子数据库和图书馆硬件设备开展信息检索技能大赛,针对普遍存在的技能问题开展培训活动,推广科学、高效的检索方法,引导学生专业化、系统化的收集信息、识别信息。其次,创新校园教学活动要利用开展校园专题文化活动,要以热点事件为载体,定期选取热门的事件,以某一热点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为主题,前期通过文化展板宣传,开展知识竞赛、辩论赛、文化沙龙等活动,邀请分析专家进行热点事件分析讲解,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此外,通过调查访问、参观考察,在实践中了解热点事件发生的特点、原因和意义,在时代背景提高对热点事件的认知,真正接触热点事件源头,以行见知,知行共促预测热点事件。

总之,培养大学生对热点事件分析能力,启迪大学生抓住时代主流探求世界。随着进入新时代与新热点的不断呈现,大学生对热点事件的分析能力一定会引起更多关注,多途径深入探索和研究,从理论跨到实践,知行一致,为社会培养有能力的人。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猜你喜欢

分析能力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初中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浅谈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分析能力的提高
论初中数学教师对学生解题错误的分析能力
电子白板让初中历史课堂更精彩
再识“千变魔女”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