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拍给儿童的纪录片
2020-06-03尹力平
尹力平
【摘 要】本文所探讨的“拍给儿童的纪录片”指的是,纪录片的受众目标是儿童,以儿童为受众主体的纪实影像创作。拍纪录片给儿童看是一个相对冷门的话题,却又十分值得思考。本文从儿童受众的角度聚焦儿童纪录片的现状、发展,旨在引起纪录片投资者、创作者、传播者的关注,呼唤更多的优秀作品,在丰富孩子童年观影需求的同时也促进纪录片的精细化发展。
【关键词】纪录片 儿童 精细化
一、纪录片市场儿童受众的尴尬境遇
2020年伊始,时逢寒假,广大学生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暴增,观看纪录片是不少学生的选择。近年来,优秀纪录片作品层出不穷,各大视频网站也都有专门频道播映,可谓选择多样,收看方便。但对年龄较小的孩子而言,有想看的、喜欢看的、看得懂的纪录片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市面上针对儿童的语文、英语阅读分级读物越来越多,而纪录片创作是否也该实现更精细化的发展,涌现更多孩子观看的纪录片呢?
二、拍给儿童的纪录片,就是拍给未来的纪录片
1.现状。本文所探讨的“拍给儿童的纪录片”指的是,纪录片的受众目标是儿童,以儿童为受众主体的纪实影像创作。简单的说就是为了给儿童观看而拍的纪录片。像这样的纪录片国内外有一些佳作,但整体数量相对偏少。近年来国内创作的《我是中国的孩子》应该是此类纪录片中的一部佳作,这是一部专为儿童量身打造的民族题材纪录片,以儿童视角和口吻讲述在当今的成长环境下,不同少数民族的孩子所经历的生活,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介绍他们各自的民族文化。中国参与摄制的纪录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也是一部用心拍给儿童的自然题材类纪实作品,讲述了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繁衍生息的大熊猫、金丝猴等稀有动物的故事,观赏价值很高。
2.意义和价值。其一,让儿童在真实的世界中茁壮成长。曾几何时,卡通片成了童年的标配,而孩子们驰骋在虚幻世界的同时是否也需要去感知真实的世界?答案显然是肯定的。纪录片以记录真实世界为职责与使命,它可以给人们展现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而这些内容刚好是初到这个世界不久,满怀探索与求知欲望的孩子们最需要的。
其二,让纪录片在精准定位中差异化发展。当纪录片只拍给特定年龄段的孩子来观看,表面上看受众面确实被严重限制,目标观众人群被大大缩小,但也正因如此,才能够更精准地服务于目标人群,从而能够拍摄出针对性更强、市场更欢迎的精品影片。比如拍摄给儿童看的古诗词纪录片,一集一首古诗词,5分钟左右,内容就是原文、释义、作者及创作背景,笔者相信这样的纪录片是会受欢迎的,而且也将有持久的生命力,因为习诵古诗词基本上是每个孩子的童年必修课。
其实拍给儿童的纪录片并非限定了观看的人群只是儿童,而是每个人的童年阶段。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拍给每一个人看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曾经都是孩子,而每一个孩子也终将要长大成人。海明威曾经说过,“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到过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到哪里去,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笔者相信童年里看的纪录片亦是如此。
三、如何拍纪录片给儿童看
1.想拍纪录片给儿童看,应该先了解儿童不同时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儿童时期是人生开始的一个重要年龄阶段,一般是指从出生到15周岁,可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过渡期(少年期)。目前就儿童的认知水平而言,5歲到9岁的孩子应该是儿童纪录片创作者着重关注的年龄段,但这个年龄区间可以因拍摄内容的理解难易程度而进一步调整:如果影片内容简单易懂,那么就可以调整观看儿童的年龄下限,向更低的年龄段延伸。反之则提高。
2.想拍纪录片给儿童看,要在创作领域下功夫。其一,主题立意方面。主题立意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是家长给孩子选看影片的重要依据,这一方面要有较高的标准,这个标准不应该是孩子的标准,而应该基本符合成人对纪录片价值的判断,像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等题材纪录片都是长盛不衰的经典。但着眼经典的关键在于创新,也在于我们如何为孩子重新诠释和演绎这些经典。
其二,内容方面。拍给儿童的纪录片自然要选择儿童喜欢看的内容,但儿童没有足够的能力甄别一部纪录片是否适合自己观看,因此儿童观看纪录片的选择权多半掌握在家长手中。家长给孩子选择纪录片多半会在孩子认知能力基础上,更多关注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对孩子有提升作用的内容。因此拍给儿童看的纪录片既要符合儿童的喜恶,也要符合家长的期望。前提是内容要通过家长这一关才能呈现在孩子的眼前,而孩子会以爱看或者不爱看来评价影片的内容,反过来再作用于家长对内容的选择。所以拍给孩子看的纪录片在内容方面要双重考虑家长和孩子的需求。而内容选取的关键,还是要在孩子身上多下功夫。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喜欢看什么肯定会有个体化差异,但也必定有共同之处,总的来说,浅显易懂、引人入胜、趣味盎然的内容是孩子所喜欢的,而过于抽象、逻辑思维要求很高的内容不太适合其观看。
其三,形式方面。①影片单集片长要短。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比较容易获得观影成就感;另一方面因为孩子的专注力有限,可以避免他们因时间长而坐不住。因此单集影片长度最好控制在5至10分钟之间,如果内容多可以考虑分多集播放。②解说词的撰写和播报要选取儿童容易接受的方式。在纪录片《我是中国的孩子》里,全片以孩子的视角展开叙事,解说词用的是孩子的口吻和语言,然后再通过童声演绎,仿佛就是一个小朋友在讲述自己的生活和故事,对观看的小朋友而言极具感染力、亲和力。
四、结语
当下,很多人童年的记忆里总会有《黑猫警长》《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汪汪队》这些有着鲜明时代烙印的动画片。放眼未来,我们希望纪录片在孩子童年里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一种载体的方式传递真实的认知,到那时,纪录片也一定会有全新的姿态,成为一代代人共同的记忆,成为众多纪录片工作者的荣耀。
(作者单位:抚顺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李蕾.引领成长:论儿童电视.辽宁大学出版社.
[2]余雪莲等.儿童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