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

2020-06-03

科学中国人·上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古生物学塔里木临夏

塔里木油田发现亿吨级大油气田

4月8日,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境内的塔里木油田满深1井用10毫米油嘴测试求产,日产原油624立方米,日产天然气37.1万立方米,这标志着塔里木盆地腹部超深层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一个新的亿吨级大油气田被发现。

满深1井的重大突破,意味着新发现一条区域级富含油气的断裂带,证实了塔北—塔中整体连片含油,新增石油资源量达到2.28亿吨,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满深1井是塔里木油田部署在塔里木河南岸勘探新区的一口重点探井,地处塔北、塔中两大古隆起之间的鞍部。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量丰富,约占盆地油气资源总量的38%,是塔里木油田原油增储上产的重要战略接替领域。

目前,塔里木油田已开发哈拉哈塘、轮古、塔中I号等7个碳酸盐岩高效区块,2019年油气产量达375万吨,占塔北—塔中地区油气产量的50%。为加快塔北—塔中千万吨级大油气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塔里木油田提出了“決胜3000万、突破3500万、瞄准4000万”的目标,即2020年如期建成3000万吨大油气田,“十四五”期间油气产量突破3500万吨,在2030年之前油气产量达到4000万吨以上。

对此,塔里木油田在勘探上主攻库车新区、塔西南山前、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深层碳酸盐岩三大领域,加快寻找战略接替区,在开发上集中建设库车天然气、塔北—塔中原油两大根据地,建设库车300亿方大气区、台盆区1000万吨大油气区,以推动目标落地落实。

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布

中国古生物学会4月7日在南京发布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领衔的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入选。

这十大进展包括:华南早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清江生物群;埃迪卡拉纪新化石揭示动物的早期演化;侏罗纪擅攀鸟龙类的发现和膜质翅膀在兽脚类恐龙中的演化;热河俊兽——揭示哺乳动物中耳演化新模式;发现具有现代人特征的30万年前人类头骨化石;植物化石为青藏高原形成过程提供新证据;侏罗纪带羽毛恐龙为鸟类羽毛的分子演化提供直接证据;世界首例大熊猫古基因组;白垩纪缅甸琥珀揭示远古森林环境和被子植物昆虫传粉证据;亚洲最古老、泥盆纪面积最大的化石森林及其最早的根座型根系;六亿年前化石揭示动物胚胎发育方式起源之谜(含并列,入选11项成果)。

这些研究涉及动物演化、古植物学、古人类学、分子古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大多发表在《科学》《自然》等权威学术刊物上。

其中,“世界首例大熊猫古基因组”研究,首次在全球范围内运用古DNA方法及新一代测序技术,获得了一例古代大熊猫全基因组信息。这对了解现代大熊猫起源、进化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生物学会詹仁斌理事长介绍,2019年度的十大进展,代表了中国古生物学的最新发展方向,有助于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地质历史时期的生命演化历程。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于1929年,是国内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之一。自2017年开始,学会每年度评选和发布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我国建成“高精度数字土壤”

以100米×100米(1公顷)为单元,全国耕地土壤状况通过数字化呈现,一目了然。4月6日,由中国农科院牵头完成的覆盖全域的中国“高精度数字土壤”,历时21年建成。

据参加相关项目研究的科研人员介绍,数字土壤是利用“3S”,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等现代信息技术方法,模拟、重现土壤类型、土壤养分等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布特征。“高精度数字土壤”能直观、精细展现土壤资源与质量状况。

中国“高精度数字土壤”含9大图层,具有多要素(多项土壤理化性状)、高精度(100米数据)、多时空维度(40年土壤空间数据)特征,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完整和精细的土壤资源与质量科学记载。它以1公顷为单元提供各地多项土壤资源与质量理化性状,其中的土壤质量稳定性性状,如土体构造、质地、母质、成土条件、土壤类型等,时效性达上千年,可长久使用;而土壤有机质、酸碱度、氮、磷、钾等养分含量以及耕层厚度等土壤质量快变化性状,为了解土壤与环境质量演变提供了依据。

该项研究目标是对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投入巨资完成的大比例尺土壤调查图件和资料进行抢救性收集和时空整合,而人工完成这一浩大工程需用时约600年。从1999年以来,在科技部5个基础性工作重点项目等持续支持下,研究人员“从青年干到中年”“从中年干到老年”,将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及人机交互设计融入土壤学研究领域,以方法创新和技术创新带动我国土壤时空大数据构建。项目相关成果已为国内60余家专业科研机构和全国31个省份农业、环境、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应用,取得了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科学家发现亚洲最古老沙鸡化石

4月5日获悉,中国科研团队在临夏盆地中新世晚期地层发现一件距今约600万至900万年的沙鸡化石,是目前已知亚洲最古老、保存最完整且具有关联骨骼的沙鸡化石,为了解当今中国沙鸡特别是西藏地区沙鸡的演化、青藏特有的高原生态系统及特有物种提供了关键证据。

科研论文近日已获国际学术期刊《生态学与进化前沿》在线发表。研究者将最新发现的沙鸡化石命名为干旱临夏鸟,意为“一种来自临夏地区并且生活在干旱环境下的鸟类”。

据科学家们介绍,沙鸡为沙鸡目鸟类的统称,包括16个现生物种,尽管其名字听起来与鸡关系紧密,但事实却与鸽类互为姐妹群,生活在欧洲、亚洲和非洲最干燥和最干旱的地区(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干旱带)。这类主要以种子为食的鸟类具有一项独特的适应干旱地区生活的能力,雄性沙鸡能够利用胸部和腹部的羽毛收集水,然后飞回远达10多公里以外的巢穴哺育口渴的雏鸟。

干旱临夏鸟生存的年代距今约600万至900万年,当时青藏高原海拔持续快速上升,季风气候加强,中亚的内陆地区气候持续走向干旱。干旱临夏鸟化石发现于海拔2000米以上,这一海拔高度显然远远超过除目前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西藏毛腿沙鸡以外的所有种类的沙鸡。鉴于现生沙鸡对干旱环境的出色适应,研究者据此推测干旱临夏鸟可能在数百万年前就已经快速适应干旱且重峦叠嶂的青藏高原的东北缘。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也干旱,但该地区的其他化石显示中新世当时的生态系统却十分多样。研究者形象描绘说:“如果走在位于六七百万年前的青藏高原的边缘,那里看起来或许就像是一部关于记录非洲稀树草原野生动物面貌的纪录片,地平线上,目之所及,鬣狗、大象、犀牛、猪、羚羊、马、鸵鸟、秃鹫、猎鹰这些耳熟能详的动物的远古亲戚随处可见,当然也包括临夏鸟的身影。”

科研人员称,干旱临夏鸟的发现,还填补了近2000万年以来沙鸡化石记录的空缺,而这一漫长的时间间隔,或许正是现生沙鸡目所有成员演化和扩散的主要阶段。

猜你喜欢

古生物学塔里木临夏
浅析临夏金代王吉砖雕墓的部分精美砖雕
《临夏日山居》
恐龙的宏观进化与生态
塔里木盆地新发现石油资源逾2亿吨
立足“严、实、俭、专”,大力提升会议管理水平
浅议少数民族地区各类学校增设
塔里木
塔里木触动了谁的神经
西藏改则地区昂拉仁错中—下二叠统昂杰组—下拉组地层古生物
临夏花椒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