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风家教代代传

2020-06-03孙灿金

月读 2020年5期
关键词:家教家风中华民族

孙灿金

唐代孟郊的一首五言古体诗《游子吟》,将我们带入一种歌颂母爱的美好意境。末尾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足以说明母爱是多么无私和伟大,足以说明游子无限眷恋家的情怀,足以说明家庭的重要性。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其落脚点在家庭建设方面。而家庭建设则涉及家风家教,家风家教好,自然就会让个体的人培养正确的“三观”,塑造健全的人格,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那么,家风到底指什么?从狭义上来理解,家风即门风,是个体成员在家庭家族环境的熏陶下,或在师长前辈道德礼仪的引导下,日渐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

家风家教中其实蕴含很多做人做事的准则和要求,也包括纪律和规矩。诸如尊老爱幼、仁爱忠孝、崇尚知识、节俭持家、诚信友善等。长辈在特定环境中,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等方式,把道德规范、为人准则、生活要求自觉传承给子孙后辈。可见,家风家教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经常的教育方式,也是最能融入人们血脉,易于让人认同并接受的教育方式,更是中华民族延绵不息的精神土壤。

好的家风,可以让一个人安身立命,广被接纳;可以让家庭荫泽子孙,光耀门楣;可以让社会春风和煦,长治久安;可以讓国家有礼有节,欣欣向荣。为此,必须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纵观中国历史,在无数仁人志士的身上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节,这些精神和气节也不断渗透在家风家教中,代代相传。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了“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为天下百姓的幸福贡献力量,表现出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气魄。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体现的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屡遭顿挫,年过半百仍然壮志难酬。这句诗成为后世许多忧国忧民之士用以自勉自励的座右铭,体现出一种民族意识和大“家”情怀。要求每一个人都要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应尽之力。

“人生自古谁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南宋诗人文天祥的名句。诗人在抵抗元朝军队失败后被俘,抒发情感而作此诗。这句诗中,诗人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一种甘于为国捐躯、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代诗人于谦直抒胸臆,立志要清白做人。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以及保持高洁情操的决心。

范仲淹纪念馆位于江苏苏州的天平山,图为纪念馆内的牌楼,上书范氏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主张。说的是国家的兴盛或衰亡,关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大家都应为国尽一份责任。这句话的意义和影响很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前行的精神力量。

另外,广为流传的故事,如曾子杀猪“言而有信”、孟母择邻“三次迁居”、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木兰代父充军“女扮男装”、杨家几代“满门忠烈”等,以及备受推崇的家训家书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袁氏世范》《傅雷家书》等,无不体现了代代相传的家风家教。

如今,我们应该意识到,小“家”是大“家”的基础,唯有传承好的家风,才能有好的民风、好的党风、好的政风,才能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力量。

猜你喜欢

家教家风中华民族
家教有法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家教“漫”镜头
做人美德
家教“漫”镜头
季札挂剑
家教“漫”镜头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