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读写结合点,强化“语用实践”
2020-06-03林素梅
林素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让学生言意兼得;要结合语文要素,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借助教材中的“语用”结合点,巧用策略,强化“语用实践”,迁移运用,提高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的关注点和着力点应放在挖掘教材,找准“读写结合点”,激起学生的表达欲上,把写作训练融于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作文产生浓厚兴趣,提高作文素养。
一、抓住动情点,表达情感
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有许多贴近学生生活,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动情点”,教师要善于捕捉,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作品中的丰富情感,被文中人、事、物、景所感染,他们情感的琴弦就会被拨动,产生共鸣。
如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中,“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课文从母亲工作环境的描写到一系列动作细节刻画,尽显母亲的艰辛和劳累,读到这里,学生和作者一样,深深被震撼,心里有很多话想表达,急需一吐为快。
二、选择经典语句,模仿迁移
《山中访友》一文的第四自然段:“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是一个例子,教师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所以,读完经典语句,教师要组织学生模仿和迁移,以为从而掌握该句的写作手法、写作思路,以便在此基础上掌握更多构段、篇章、立意等手法,达到“语用实践”的训练效果。
三、补写留白
通读教材,我们会发现,有些课文的内容描述比较简略,或仅用简短、精炼的词句一笔带过,或描写留有余地,这些留白是作者有意省略。心理学研究表明,面对这样的省略,人们会产生强烈的“补白”欲望,急于展开想象,填补“空白”。课文里的这些“留白”,能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根据自己对原有课文内容的感悟,合理想象,填补空白。
1.填补省略
很多课文中都有“留白”。作者省略的是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推测到的内容,目的是为了留给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教学中,我们应抓住这些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展开想象的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补充内容。如《卢沟桥的狮子》一文中有“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一句,这句话末尾的省略号表示狮子的形状还有很多。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合理想象,用“……有的……好像”把狮子的其他形态描述出来。这样的训练,学生是从读中掌握写法,迁移实践,自然学得轻松又高效。
2.续接结尾
有些课文故事的结局是开放的。读后,学生可能想续写故事。此时,教师应加以引导,让学生理顺课文内容,抓住文尾的“留白”,发挥想象,写出结局。如学完《狐狸和乌鸦》后,抓住结尾的“留白”,让学生思考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后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乌鸦眼睁睁地看着狐狸叼起肉钻回洞里又会怎么样。学生有的写“狡猾的狐狸乐得嘿嘿直笑,笑乌鸦是个大傻瓜,心里得意极了……” 有的写“狐狸得意地对洞里的伙伴说‘瞧,我多聪明!……” 有的写“乌鸦难过得流下眼泪,心想‘我怎么那么笨,居然相信狐狸的话?都怪我,我以后再也不听好听的话了……”经常进行续写结尾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补写细节
又如《草船借箭》一文的第二自然段,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十分精彩,能反映两个人的性格特点及内心活动,研读这段对话,学生从周瑜与诸葛亮的语言交锋中,可以感受到周瑜想借造箭这件事陷害诸葛亮,句句紧逼,表面客气,暗藏杀机;而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处处以大局为重。但这段对话的提示语却很单调,只有“周瑜问”“周瑜说”“诸葛亮说”,作者没有把当时人物对话时的动作、神态、内心活动写出来,留下许多“留白”。这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最佳切入点,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想象当时的语境、氛围,补写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立足于文本、开放的写作形式,学生十分感兴趣,纷纷提笔写作。原文“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这个对话,学生通过对人物性格的了解,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做了各种得体、生动的补充,如,把“周瑜问”改为“周瑜不解地问”“周瑜大吃一惊,问”“周瑜心中暗喜,乘机问”;把“诸葛亮说”改为“诸葛亮摇着扇,笑着说”“诸葛亮严肃地说”“诸葛亮不露声色地说”“诸葛亮伸出三个指头,说”等等。这样的“语用实践”,激活了学生对文本、对生活的敏感性和领悟力,也给予学生发散思维、个性化表达的空间。将语言運用和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达到读写同步,一箭双雕。
4.活化形象
课文《詹天佑》里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教学时,特级教师黄桂林老师这样引导:“轰动”是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有的描述“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有的描述“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在一起,老人捋着胡须笑,学生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载歌载舞”……这种训练融阅读和表达为一体,相互促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许多读写结合点,教师应做个有心人,找到这些读写结合点,根据学生阅读和作文需求,创设与学生心智水平吻合的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