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商业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2020-06-03卓超慧徐雷
卓超慧 徐雷
摘 要:秦淮文化是以秦淮河为自然环境,从人文、民俗、建筑等多个方面综合形成的区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秦淮河便捷的水利交通不仅推动着河岸周边的文化发展,同时也吸引了各地的商人在此经商。从六朝到现代,不论时代如何变化,秦淮河岸的商业一直不断地发展着。
关键词:秦淮河;商业环境;形成要素;影响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1-00-04
0 引言
本文以秦淮河岸为背景,探究两岸商业环境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秦淮商业文化在时代变迁中产生的影响,总结地域文化对商业环境发展的意义,从而对未来秦淮商业环境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 商业格局的形成要素
1.1 资源丰富,运输便捷
秦淮河与长江相连,沟通了城内水系,为南京城提供了充足的淡水资源。秦淮河不仅可以进行水产养殖,各类水鸟、禽类也在此繁殖,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范蠡营建的“越城”,使得秦淮河下游成了农民和渔民的聚集区[1]。
如表1所示,秦淮河初期多洪涝灾害,通过各朝代的治理,水上运输能力得到了提升,不仅使周边的商家可在省内进行物资输送和商品交易,同时也拓宽了与省外甚至国外的交易渠道——河岸常停靠来自扶南、天竺、波斯、日本等国家的外商船只。明代“十三市”多分布于河流沿线,还有大量的手工作坊聚集在三山街和镇淮桥一带,商品的运输与贩卖都依赖于秦淮河。
1.2 文化繁荣发展
明清时期,秦淮河畔的各类文化繁荣发展,为秦淮的商业发展提供了人文基础。科举考试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坐落于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全国数万名考生在此参加乡试,中举之后再去往北京参加殿试。来参加考试的考生多为外省人,临近省份的考生可以自行往来,而住得较远的考生则需要在当地住宿。资金较充足的考生会选择住旅馆或租房住,而资金较少的考生可以花很少的钱住在会馆或试馆里。每3年1次的集中考试为贡院附近街道的旅店带来了生意,一些常住的文人、考生也保证了住宿行业的稳定。
2 秦淮商业文化的发展
2.1 商业盛行的六朝
六朝虽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且币制混乱,时局不稳定,但商业活动盛行。东晋在商业方面较为发达,尤其是手工业如纺织、陶瓷、造船、造纸等,各类官办手工作坊相继在建康城内建立。城墙改为砖建,又在秦淮河上架构浮桥,使大船可直接从长江驶入秦淮河,并设立了以“朱雀航”为中心的“二十四航”,即24座浮桥,形成了沿河设店、沿河建房的秦淮两岸商业格局。
南朝的建康城中秦淮河与青溪、运渎和潮沟形成了绕城水系,周边有大大小小100多个集市,有的还形成了专门的市,例如纱市、谷市、盐市。水上交易和海外贸易更为兴盛,波斯、扶南、朝鲜和日本等国家均遣使者来此,各地运来的商品以及海外的特产和象牙、犀角等贵重物品都在此售卖。
2.2 文化市场的繁荣
江宁府作为南唐都城,其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南唐的金陵城格局构建。南唐都城的建设摆脱了六朝建康都城的旧框架,包含了六朝都城外的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都城功能,体现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规划思想,使金陵城成为了政治、军事、经济相结合的统一体[3]。《南唐江宁府图》中描绘的镇淮桥周边的花行、银行、鱼市等专门行业街市,打破了传统的商市结构;城南的外秦淮负责航运,并在南门外形成了商贸集市。(如图1)
2.3 秦淮的商业鼎盛时期
明代手工业发达,政府为方便外地商人在南京交易,在城南一带建造了“廊房”,如糖坊廊、明瓦廊等。此外,三山街一帶不仅有专门售卖时蔬、水果的集市,还有朱元璋为接待外来宾客而下旨设立的大型酒楼,酒楼内设有官妓[4]。明代仇英所绘的《南都繁会图卷》描述了永乐年间南京秦淮两岸的繁荣盛况,画中描绘了南京的传统广告“龙灯”,以及“东西两洋货物具全”“川广杂货”“万源号通商银铺”等字样的店招,展现了早期资本主义商业经济的雏形。沿秦淮河岸林立着各类店铺、民居、戏台、茶舍、澡堂,河中渔船、运粮船以及唱戏的小船来回穿梭。(如图2)
2.4 近现代秦淮商业的转变
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自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后正式拉开,这时南京的经济被英国的资本主义严重打压。太平天国失败后,南京的经济和交通运输更是跌入了最低谷。民国时期,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以及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首都计划》,对南京城市建设、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世纪30年代,城南作为南京的商业中心,商店数量众多,经营项目齐全,其中三山街地区的地价更是达到了200大洋每方丈,远高于其他地区[5]。但随着南京第一家百货商店——中央商场的出现,南京的商业中心开始北移。
新街口一带商业文化的崛起,逐渐分散了老城南地区商业的客流量,使得新街口成为了南京中心城区。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秦淮区昼夜人口空间化结果进行Morans I空间自相关指数计算,针对昼夜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白天,人口大致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集聚的趋势,即向新街口和秦淮夫子庙风光区域集中,符合了人们白天向商业中心和景区聚集的行为特征;夜晚则在各个街区以中低层住宅为主,出现高聚集现象[6]。这意味着南京居民不再只聚集于夫子庙一带的老城区内,秦淮河岸的商业发展渐渐变缓。
3 秦淮商业文化的影响
3.1 建筑风格朴实
南京的民用建筑,尤以明清时期的建筑留存最多、最完整。秦淮河岸是商贾云集之地,其建筑风格直接受到了商业文化的影响。南京与其他江南地区一样,徽商云集,因此建筑风格也受到了徽派建筑影响。而南京商贾以平民居多,与苏州的明清民用建筑相比具有平民本色,有“南北辉映”的特色,同时不失精致,如甘熙故居中存有的信府河119号河房的格扇门[7]。
如今,秦淮河岸的商业建筑除了保存及修缮后的古建筑,还增建了许多仿古建筑,如夫子庙景区内十里秦淮两岸的临河商业街以及老门东的仿古商业街[8]。
3.2 产业结构转变
秦以前秦淮河处于围湖造田的自然经济时期,以农、林、牧、渔业为主,属于大力发展第一产业时期。秦始皇之后,开始对秦淮河开展拓浚工程,秦淮河的河道状况得到了改善,并开发了航运功能,为第二产业尤其是手工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六朝之后,秦淮河成为了货物运输的重要航道,手工业成为了秦淮商业中的重要产业,同时带动了船舶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水上运输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发展,形成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并存的局面。
明清时期,秦淮商业环境稳定,科考和妓馆吸引了大批考生和士族来此,此时秦淮商业发展重心已偏向第三产业。现代秦淮商业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将富含地域文化的手工艺制品例如秦淮花灯、金陵剪纸等作为文化商品进行展示和出售。秦淮的商业文化不仅仅是“物”的文化,更包含了人文、历史以及各时期君王、商贾、士族和平民的生活印记,存在于秦淮这个区域空间当中[9]。
3.3 城市记忆的差异
城市记忆是城市中社会群体对城市各个时间断面内所有有形物质环境和无形精神文化的共同记忆[10]。秦淮商业发展最直接影响的是本市居民对该区域产生的感知变化,笔者以南京居民为调查对象,调查各年龄段居民对夫子庙商业环境的变化产生的印象。调查中,40岁以下年龄段居民占71%,其中40%为青年。调查结果如表2,超过半数的居民认为夫子庙商业环境有变化,特别是街道环境整洁、景点增多和周边商业中心增加,使得多数居民直观感受到商业气息变浓,但对秦淮文化的展现仍需加强。同时,商业性的增强也带来本地品牌过少、小吃不正宗、景区餐馆性价比低等问题。
4 结语
秦淮见证了历史,也影响了历史。如今的南京城,其商业、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秦淮。从明清科举文化的兴衰到现代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秦淮河见证了南京城的时代变迁,并在传承中不断融合产生新的文化[11]。秦淮两岸的商业文化不断发展,也促使着商业环境的格局以及装饰风格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增添时代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勐.明清南京城南水系与商业区布局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6(11):230-232.
[2] 郑恩才,佘礼晔,张亚男.秦淮河的历史变迁[J].江苏水利,2016(05):60-62+72.
[3] 姚亦锋.南唐金陵城格局追溯[J].现代城市研究,2006(08):82-88.
[4] 王乾,徐旳,宋伟轩.南京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变迁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2,27(06):83-88.
[5] 张燕.南京古建筑遗产及其雕饰之艺术特点与生存状况调查分析[J].艺术百家,2008(03):29-37.
[6] 周玮,黄震方,唐文跃,沈苏彦.基于城市记忆的文化旅游地游后感知维度分异——以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例[J].旅游学刊,2014,29(03):73-83.
[7] 裴中兰,张乘风.徽派建筑门窗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传承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9(7):88-89.
[8] 朱譯林,戚飞,朱凯丽.城市变迁背景下南京老城南旧居环境改造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9(17):131-132
[9] 刘思远,梁晶,张澳.徽派建筑元素在室内空间中的创新运用[J].大众文艺,2019(19):131-132.
[10] 郑鉴智,王夕倩.唤醒空间——南京老城南糯米巷景观再生设计[J].大众文艺,2019(14):77-78.
[11] 刘新欣,叶浩楠.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间的结合与相互作用[J].大众文艺,2019(16):78-79.
作者简介:卓超慧(1995—),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通讯作者:徐雷(1958—),男,安徽天长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