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镇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020-06-03陈洁群
陈洁群
“整本书阅读”是冲破语文教学狭小格局的深阅读、深度学习,是在精读和泛读之间灵活转换,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深度结合,把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对接融通。“整本书阅读”中的“整”既指对全书脉络的全面把握,也是对全书内容的深度思考。“整本书阅读”首选经典名著。读好经典名著,对学生的积极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着深远影响。
由于乡镇高中生阅读环境不理想,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阅读的时间有限,再加上“过松”或“过紧”的教学方式,教学的有效性便无从谈起。《中国教育改革纲要》指出:“中小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作为乡镇高中教师,应该发挥教学的艺术,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逐渐引导他们走上阅读名著的正轨,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改“放羊式”阅读为“牧羊式”阅读
“放羊式”阅读是学生在自由散漫、无管制的状态下的无目的阅读。而“牧羊式”阅读教学与其不同,它指的是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像牧羊人,负责把学生引领到营养丰富的“草场”,并作指导,教会“羊”如何在阅读中发现价值,并变成自己的价值,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一)“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是指教师通过介绍作品的背景、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作品主題等方面,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整体了解。乡镇高中的学生本身阅读量有限,接触经典名著的时间比较少,通过“名著导读”,学生可以先从整体上粗略把握作品的重点,能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有的放矢,避免无效阅读。
(二)“阅读活动设计”
据调查,乡镇高中的阅读活动多采用印发资料,以习题训练为主的模式。这种做法不符合新课标要求,也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陆志平说:“任务群不是语文知识点、能力点的线性排列,而是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笔者学习并借鉴了一些相关资料,在教学中制定了关于《红楼梦》前60回的“阅读活动设计”。示例如下:
活动目标:
1.提高语文能力。2.提升阅读层次。3.形成阅读习惯。4.培养探究精神。
活动储备:
阅读书目及相关资料:
①《红楼梦》曹雪芹、高鹗著。
②1987年版电视剧。
活动计划:
第一阶段:(1课时)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阅读情况,从而明确此次阅读活动的目的、评价方式及相关要求,确定活动流程及小组安排,布置学生选择阅读书目。
第二阶段:选书自读(课外完成)
①高二上学期至寒假结束的6个月内,教师不定期对学生进行自读任务提醒及阅读进度了解。
②教师跟进阅读,确保与学生进行同步阅读交流。
③利用寒假时间,完成读后感。
第三阶段:互动探讨(6课时)
①红楼人物赏析(3课时)
活动一:给我印象最深的“十二钗人物”
分四组,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讨论,确定展示的红楼人物。
活动二:猜猜我是谁
每人准备一两段对原著前60回中某个人物的描写,然后放入纸箱中,教师随机抽,学生依次来猜。
②红楼语言艺术赏析(3课时)
活动一:最爱宝玉的人是谁
阅读“宝玉挨打”的内容,分析每个人在宝玉挨打之后的语言,谈谈大家都有怎样的心理,思考到底谁最爱宝玉。
活动二: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学生在前60回中,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摘抄在笔记本上,并写下喜欢的理由,小组交流,推选一位同学上讲台给大家展示。
第四阶段:经验总结与答疑(2课时)
活动过程:略
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阅读活动时,教师必须考虑学情。对于乡镇高中学生,教师在活动设计上不宜难度过大,毕竟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改“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调查显示,乡镇高中学生习惯于接受现成的“鱼”,导致语文能力与文学素养都得不到相应的提高。针对这一现象,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适合阅读名著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激发兴趣,主动“受渔”
第一,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激趣。
21世纪的教学已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多媒体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也迈进了高中生的课堂。即便在乡镇高中,每个教室也都配有多媒体,为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
在名著教学中,教师制作PPT时可适当融入一些与名著相关的精美图片,或者做相应的网络链接,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学生在阅读纸质书籍时的枯燥与疲劳,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比如笔者在讲《红楼梦》“黛玉葬花”时,制作了精美的图文课件,将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人物剧照编辑进去,并且插入视频《葬花吟》,图文并茂地呈现给学生,学生饶有兴趣,避免了因为文本太长而产生的枯燥感。
但是多媒体的运用一定要适当,决不能“喧宾夺主”,否则会误导学生丢弃“原著”,影响“原著”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地位。
第二,用“丰富的阅读活动”激趣。
应组织一些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享受阅读名著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促使其主动阅读。
比如,把名著改编成“课本剧”,笔者请两位学生分角色表演《红楼梦》中的“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然后请其他学生点评他们的表演是否符合小说意境。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观看的学生,积极性都非常高。虽然学生表演得还比较粗糙,但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提高了参与度,而且体会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对人物将来的命运发展充满了好奇,很多学生课间也要争分夺秒把小说看完,依然意犹未尽。
(二)授以读法,学会“捕鱼”
第一,略读与精读。
略读不要求读者深入阅读,不必纠结于细节描写,而是以了解作品的整体内容为目的。这种阅读方法适用于初读阶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内容梗概时可以采用。
窦桂梅在名著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视文本细读,她认为文本细读,不能“站着看”,而要坐得住,耐得住性子读进书里去,嚼出文本的味道,触发自己的思考。在阅读教学中,精读是非常重要和常用的一种阅读方法,因为面临对“整本书阅读”内容的考查,试题考查非常细,学生必须对作品和重点人物与情节相当熟悉。如今考查也涉及到次要人物,如2018年高考文科附加题考到了“贾母”。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将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并以精读为主。
第二,批注与读后感。
写批注是阅读中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在阅读时培养思考能力,提升感悟与鉴赏能力。
读后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表达与写作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对于《红楼梦》中的诸多人物以及重要情节,我要求学生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读后感,评价作品人物,并且在班上进行交流。在这样的活动体验中,学生不但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发现了课堂教学中没有发现的问题,学生讨论也很激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阅读文本的兴趣和鉴赏文本的能力。
总之,“整本书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切忌急于求成。要提高乡镇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需要继续研究教学教法,用科学的理念指导实践,结合学生实际,着眼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获得认知,丰富体验,拓宽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