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杂志不得不说的故事

2020-06-03本刊编辑部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杂志社眼镜杂志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的而立之年,由一个一个小故事串联而成。故事里,每一个个体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完成了一次次逆转。我们与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

Ta说(排名不分先后)

值此《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创刊30周年之际,作为贵刊20多年的忠实读者和老朋友,向贵刊致以最衷心的祝贺!

作为眼镜人,谁对《中国眼镜科技杂志》都不会陌生。杂志30年来一直伴随着中国眼镜行业前进的脚步:为行业的发展,它摇旗呐喊,呼之鼓之;面对一些媒体的误解,它为行业鸣冤叫屈,以理据争;它举办论坛,开辟专栏,广开言路,让同业人各抒己见;它标新立异,行万里路,调查研究,树立典型,让业内学有榜样;它传播思想理念,专题报道,行业风向,国际动态,专业课程,让人耳目一新,学有方向;它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不断为我们打开新的视野。

悠悠岁月,回首万水千山。杂志与依视路的合作也已20余载。记得第一次杂志社几位记者来我办公室,是依视路进入中国的第3年。也许是投缘,我们聊了很长时间;个人经历、喜好、对行业的看法、市场的前景……从那时开始,我们经常电话沟通,或是当面交谈,在春城昆明湖畔、在厦门鼓浪屿海边、在巴黎的塞纳河游船上、在香榭丽舍大街的餐厅里、在依视路研发中心和依视路工厂……当然更多是在我或者杂志社的办公室里。行业的排行榜、全国的万里行活动、零售业的摸底调查……许许多多的创意、活动方案就是在一次次的交谈中,思想的碰撞中,甚至是争执中“吵”出来的!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依视路与杂志社的合作越来越多,越来越紧密,一直持续至今。

作为眼镜行业最重要的媒体平台,贵刊在业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见证并记录着中国眼镜行业的辉煌历程。

30年的征程,见证中国眼镜行业发展之路。

30年的求索,承载中国眼镜人的情怀。

眼镜行业不仅承担着保障民生、维护国民视觉健康的重任,更于细微处,通过眼健康的改善,为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品质提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境界自有从容气度,大智慧终享丰硕成果。愿借杂志30华诞契机,祝愿《中国眼镜科技杂志》紧跟时代潮流,继续发挥行业喉舌作用;急行业所急,想行业所需,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任重且道远,唯不忘初心,全力以赴,方可为中国眼镜行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依视路视力健康基金会发起理事 何毅

与《中国眼镜科技杂志》首次相识是在1990年,重庆精益眼镜公司的订货会上,期间首任社长赵方远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的第一本眼镜杂志,由此相识。30年来,我和第二任社长刘大伟,以及杂志社三任总编、部门主任、数位采编记者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始终是我了解行业的窗口,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就将这本杂志放到我们所有的经营场所和职工休息区,与其说是宣传杂志,不如说是在传播“眼镜科技”。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更是充分发挥行业媒体的权威作用,开展的“高端访谈”、“中国眼镜零售业高峰论坛”、“中国眼镜行业青年领袖峰会”等系列活动,打破了“同行是冤家,老死不往来”的尴尬局面,为推动行业“眼镜从业者”的相识、相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今日眼镜行业的“朋友圈”交流平台,《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功不可没。

行业发展,媒体推动,企业需要营销,企业家需要平台造势,《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未来将更加具有潮流性、时尚性、科技性。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眼镜科技杂志》给眼镜行业的未来带来新的希望,新媒体的发展让《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有了一次华丽的蜕变。

坚持科技与科学,以使命与担当去求生存、去努力、去发展,《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我为你点赞。愿你用勤奋与汗水书写更加动人的篇章,书写眼镜行业的新历史、新人物、新气象。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视光产业分会会长 李捷

和业内大多数企业一样,在走向市场的前期都是和两件事情分不开的:北京、上海眼镜展会和《中国眼镜科技杂志》。1998年,我第一次走进了杂志社的大门,订了第一份《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投放了“夕阳红”的第一次广告。

转眼20多年过去了,已经记不清多少次月初在办公室一收到杂志就迫不及待地翻阅,也记不清参加过多少次杂志社组织的活动、在论坛上的发言以及获得杂志社颁发的奖项,也记不清多少次废寝忘食地给杂志社投稿,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在杂志上刊登时,总是喜不自禁。一直以来,《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就是我这个眼镜人最忠实相随的“伴侣”。

随着新年的到来,杂志社也30岁了,步入壮年,看到杂志社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正在进行努力的转型,我非常期待杂志以全新的面貌为行业转行进步助力加油,作为老朋友,我为杂志社30岁的生日,为杂志社可爱的工作人员点个大大的赞!

——鹰潭万成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牧夫

无论是对于万新还是我个人来说,《中国眼镜科技杂志》都是工作、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万新与杂志社的情谊起源于杂志诞生的第一天,一直延续至今。而我,和杂志社初识在2001年,回光时老师带队来万新专访,而真正和杂志社互动则是在2006年,我刚回国进入万新工作。那时,杂志社和万新联合举办了红色视光万里行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结识了事业上的“贵人”之一(当时也不这么认为)——杂志社的已故前总编贺庆先生。

在行业发展的高速期,我看到了杂志社在行业深耕的影子,看到了其权威性和影响力。在与贺庆先生“斗智斗勇”、亦师亦友的交往与合作过程中,我们互取所长,碰撞出了许多灵感,于是就有了双方共同策划的《高端访谈》栏目,用两年半的时间,一起采访了30位全国各地的零售龙头企业老板,我有幸当面聆听了他们独特的经营理念,感受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对于我日后的为人行事大有裨益。同时,杂志社的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通过他们的妙笔生花和独特的镜头视角把这些领袖企业家的故事展现给行业同仁们。应该说,通过参与其中,我才真正走进了眼镜行业,给了自己扎根眼镜行业的兴趣、勇气和信心。

事实上,万新从未把杂志社仅仅看作是一本杂志的内容生产者,而是把杂志社当成企业品牌推广的重要平台和了解行业的窗口,因此,杂志社举办的各种活动都积极支持并参与。从第一届中国眼镜零售业高峰论坛开始,万新就参与其中,迄今不间断地坚持了14年。为了给眼镜行业的二代接班人搭建一个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和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万新光学全程赞助了杂志社的专访栏目《新生代》,并作为主办方之一与杂志社共同发起了中国眼镜行业青年领袖峰会。中国眼镜杂志社20岁生日的时候,推出了中小眼镜零售企业帮扶计划,万新作为镜片产品赞助商,我本人陪同活动走完了每一站……通过这些活动让我们了解了中国眼镜行业的发展现状,看到了眼镜企业在发展中的困惑和迷茫,发现了供应商服务在零售终端的缺失……这些为万新光学定位为——“永远做零售商背后的支持者”提供了底气。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已步入而立之年,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发展观——坚守行业,服务行业,打造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时代在变,媒体也在变,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新技术的层出不穷,意味着30岁的杂志社也将面临新的挑战,新的机遇,如何转型是摆在了新的团队眼前不容忽视的课题,希望《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和杂志社的同仁们在刘冲总编的带领下继续紧紧扎根于行业,引领行业发展的步伐,自身不断升华、蜕变,使脚下的路越走越宽广,从容面对各种挑战。

感恩遇见,祝《中国眼镜科技杂志》30岁生日快乐!

——万新光学集团总裁 汤峰

“任总,《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到了。”助理提醒我。

“好,谢谢!”我接过这本越来越沉甸甸的杂志。

这样的场景十几年来从未变过,这些年来,《中国眼镜科技杂志》见证了中国眼镜行业的发展,而我也看到了它的发展和壮大。

翻开它,我的感慨油然而生。多年来,杂志从季刊到双月刊,再到现在的月刊,从国内版到国际版,《中国眼镜科技杂志》的每一点进步,都展现了杂志社同仁的不懈努力和精益求精的追求。

犹记,15年前,我和杂志社的回光时老师一起到海南出差。那时杂志社的人不多,所以每个人都是多面手,回老师既是编辑、记者,还是摄影师,甚至承担着销售的任务。于是,在热情的南海边,在海风和潮声中,我们彻夜长谈,虽然早已不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年纪,但我们都没有倦意。期间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回老师以他的专业精神和对于行业的理解,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发。多少年过去,那天的场景,我还是记忆犹新,偶尔跟回老师提及,他也未曾忘记。流去的时光,未改的是真挚。

放下手中的杂志,我起身临窗,窗外海风拂襟,近岸处潮水翻起白色的浪花,一排排的前仆后继,扑向沙滩,继而消失,后排的浪花又扑上来,再消失……周而复始的景象,极似眼镜行业的现状:如若不能跟上时代潮流,而是守着陈旧观念,后来者必然会取代前者,前者的命运,便是最终销声匿迹于涌动的浪潮中。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作为行业权威媒体,总能及时将行业重大信息以及最新的资讯,以专业的角度告知从业者、给出建议和意见。杂志还开设专栏,第一时间传播给眼镜制造业者和眼镜门店人员,让每一个从业者能够从容面对行业内永动的浪潮,时刻提醒自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重要性。每次我出差,无论是去门店交流,还是开展会,都能看到相关人员在工作之余翻阅《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尤其是后面的技术验配环节部分。记得有次在东北一个门店所见到的情景:他们把杂志的品牌排行榜在门口做了个易拉宝把排行榜喷绘上去。吸引了许多往来的消费者和行人,直接让他们了解到眼镜的优秀品牌,并以此作为沟通的参考。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不单纯是为业者树立口碑,它更是一座联系零售和品牌企业的桥梁。在《中国眼镜科技杂志》的倡导下,每年的中国眼镜零售业高峰论坛,已经成为眼镜零售从业者思想碰撞的摇篮,而对于年轻的眼镜从业者或者镜二代,杂志社也为这些青年才俊们提供了专门的舞台——中国眼镜青年才俊论坛。其中在厦门举办的中国眼镜青年才俊论坛,给全国年轻的眼镜人来厦交流提供优质平台,也让年轻的眼镜人有学习和借鉴的窗口。

在《中国眼镜科技杂志》30周年之际,衷心的祝福《中国眼镜科技杂志》越办越好。

——派丽蒙光学(厦门)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任国东

和《中国眼镜科技杂志》的第一次接触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那时我还在读大学,修的是视光专业。在没有网络的时代,眼镜视光方面的书籍也非常少,当时在我们系的老师办公室里看到了这本专属于眼镜视光人的杂志,翻开浏览后,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当时眼视光的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我们虽然读了这个专业,但对职业前景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就是以后给人配眼镜,说实话,当时对这个职业并没有多少憧憬。杂志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看到了多彩的眼镜世界,知道了原来眼镜行业不只是配眼镜,还有眼镜零售上游的各类细分市场,隐形眼镜、大镜片、镜架、眼镜加工机器的生产和销售,这时我才意识到原来学视光还有这么多的出路。

真正和杂志进行密切接触是在毕业工作10年后,当时渐进镜片引入中国没有多久,行业内在大力推广渐进镜片,不过因为渐进镜片销售和配戴时遇到很多投诉,推广得并不顺利。我当时负责豪雅渐进镜片的培训教育工作,为了更好地销售渐进镜片,在2000年到2006期间,跟着豪雅的日本渐进专家学习了日本渐进验配的经验技术,并通过培训转递给眼镜零售店,不过这样一家一家地跑,毕竟培训的人员有限,所以当眼镜科技杂志和我们交流想在杂志上开一个渐进专栏时,我们一拍即合,一合作就持续了3年,借助杂志强大的发行渠道,让渐进的验配经验得以快速传递,为眼镜行业专业技术的整体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网络和移动互联的发展,杂志也与时俱进,除了纸质刊物外,还有了公众号,这是我首先置顶的公众号,通过杂志强大的信息网络,让我时时了解行业内发生的事情以及眼镜新品在中国的上市推广信息。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本伴随眼镜人终生的杂志。

最后让我们祝愿:《中国眼镜科技杂志》越办越好!

——豪雅学苑培训总监 刘亚丽

时光飞逝,记得20年前初入眼镜行业时,找遍了新华书店却找不到行业书籍,唯有精读《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历经7期,对行业品牌、眼镜知识便有了基础了解,顺利入了行。20多年来,这本杂志便一直陪伴着我,无论当班还是差旅,每得便要翻阅。尤其喜欢对介绍行业前辈创业经营历史的文章,每读都有收获。如今,《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已经30年了,俨然成为我们眼镜人沟通合作的桥梁,成为眼镜品牌展示露出的媒介,成为我们眼镜人传帮带的一个平台。

30年厚积薄发,谱写着眼镜行业的时代华章,衷心祝福《中国眼镜科技杂志》越办越好,辉煌再续。

——厦门唯觉光学公司总经理 罗建亮

古人云:“三十而立”,泛指一个人到了30岁就进入了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1989~2020年,转眼一瞬间,《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已然进入而立之年。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眼镜科技杂志社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弱冠青年”成长为眼镜行业众人敬慕的良师益友,虽然其中充满创业的艰辛和拓展的甘苦,但作为眼镜行业的一员,我为你们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进入眼镜行业至今已有20余年,在这20余年的拼搏奋斗过程中,庆幸有你们的陪伴,才使我从一个对眼镜一无所知的门外汉,成为一名对视光产品、眼镜销售和行业发展规律略知一二的管理者和创业者。在此成长过程中,我们共同见证了眼镜行业一路跌撞般的成长,共同经历了眼镜市场蜕变后的精彩,也共同培育了我们荣辱与共的友谊。

站在30岁这个路口,也许青春不如往昔,韶华也渐渐逝去,但我相信,《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在杂志社各位同仁的不懈努力下,在新时代的感召下,在走向“不惑之年”的征程中,必将铸就新的辉煌!

——上海视真光学眼镜有限公司董事长 俞志强

截至到2019年底,我加入眼镜行业满15年,正好是《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创刊30周年的一半时间。我很幸运,入行的那一天开始,就有这样一份优秀的行业刊物伴随着我的成长与进步。

记得10年前,我还在依视路二线渠道品牌(碧碧及亚、爱贝塔等)销售部门任职的时候,就经常和《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打交道。那时眼镜行业的生产制造企业做产品推广宣传,基本都靠杂志。《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就成为厂商和零售门店之间重要的沟通桥梁。

7年前从国外回来后,我在零售连锁企业担任职业经理人,《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成为我快速了解零售行业整体发展现状的平台。每年的高峰论坛和青年才俊论坛让行业人彼此坦诚相待,交流互动,共同推进自己企业和行业的发展。

今年开始,我自己开始创业,打造眼镜人的线上学习平台。我做这个平台也得益于《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在之前几年的线下活动中邀请我多次代表所属企业做行业分享,挖掘了我能成为“讲师”的潜质。

我十分感谢《中国眼镜科技杂志》给我搭建的舞台,让我能够有机会结识众多优秀的行业人,让我能获得更多的先进思维,让我能有机会分享所学所悟以影响更多的行业人。

三十而立,《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步入了成熟期,借此机会祝杂志社生日快乐,祝愿《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未来继续引领行业的进步,不单继续保持行业第一媒体的地位,还能进入消费者视线,带领眼镜人步入消费者交流无界限的新时代……

——睛睛乐道眼镜人线上学习平台创始人 陈功

读者/作者(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发展的30年,正值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时期,作为行业唯一的权威专业杂志,《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始终伴随着行业的发展,激励着行业从业者奋勇向前。在内容上,从专业指导、知识科普,到商品推广、市场开拓等方方面面,贵刊为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正是因为贵刊编辑、记者的无私奉献,才会有行业的蓬勃发展;正是有贵刊这一重要平台,才造就了行业无数个品牌的成长。

从杂志诞生之初,到后来的发展壮大,我既是杂志成长经历的参与者,也是忠实的读者。从最初在贵刊发表《验光配镜的工作程序及管理》一文,到如今一年数篇市场营销之类文章的刊载,我又成为贵刊热心作者之一。我为贵刊成立30周年祝贺,也为贵刊的30年倍感骄傲!相信在贵刊的助力下,中国眼镜行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祝愿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眼镜科技杂志》越办越好!

——广东中山明远视光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张明远

30年来,在眼镜行业发展每一个阶段,《中国眼镜科技杂志》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她是行业发展的指路灯,多少处于迷茫和困惑的行业经营者因为有了她,才得以把握正确的方向;她是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良师益友,多少遭遇疑难和瓶颈的专业人员,因为有了她,得以成长提升。我本人更是与她有着不解之缘:既是读者,又是作者;岁月流逝,缘分依旧。愿《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明天更好!

——河北唐山便民眼镜总经理 王文江

1989年我在重庆市眼镜专业技工培训学校学习,刚好《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前身创刊成立,从创刊开始到现在,每期杂志我都有保存。伴随着贵刊走过了不平凡的30个春秋,期间我也在贵刊发表过多篇文章,我对你们非常有感情。听闻你们要举办30周年庆典,希望我也能作为一名见证者参与,同时衷心祝愿《中国眼镜科技杂志》继往开来,创造更辉煌的明天。

——福建省大田县白龙眼镜店 张少清

30年前,我初入眼镜行业,《中国眼镜科技杂志》的文章,让我第一次知道了一个名词:眼视光学。

20年前,自学验光技术的我,在《中国眼镜科技杂志》的技术专栏第一次了解到一门专业技术:综合验光。

11年前,我鼓起勇气,向《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投稿。

7年前,我的第一篇文章终于在国家级专业期刊《中国眼镜科技杂志》上刊登。对于自学验光的我,看到自己的文章能够和那些至今依然令我高山仰止的前辈们的大作一同刊登在杂志上,我感到无比自豪。

负笈担簦,日升月沉,契而不舍,硅步千里,忆往昔数十载良师益友;

筚路蓝缕,斗转星移,坚韧不拔,超越自我,展未来几十年砥砺前行。

——忠实读者&作者 李焕明

第一次和杂志结缘是在其他眼镜店里看到,然后就成了杂志的订户。这么多年下来,不知不觉中也持续订阅了十几年,我从眼镜杂志里获取行业资讯,了解最新的验光配镜技术,我和杂志一起成长。希望杂志能更贴近我们小眼镜店,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祝愿杂志越办越好!

——湖北省十堰市美康361度眼镜店 张聚才

2019年是《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创刊30周年。在这30年中,《中国眼镜科技杂志》与眼镜业界同仁共同见证了行业的发展变化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作为一名忠实读者和撰稿作者,本人诚挚地祝福杂志越办越好,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更加精彩的下一个30年!

——读者&作者 赵艳丰

回想上次贵刊20周年庆,仿佛就在昨天,现在又迎来了30周年庆,期盼以后的每个10年,我都能出镜见证,共同成长。另外,希望你们能走到内蒙来,帮助并扶持我们小眼镜店。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晨光眼镜 富建平

我们

祝福中的断想

有人说,回忆是一种衰老的表现。所以我尽量去躲避回忆,用阿Q精神自嘲,“好汉不提当年勇”。但有些事,注定在你生命的年轮中,刻下了很深的印记,不时撩拨你,谁说往事如烟。

30年前,我的好友何培贵(已故),由重庆精益眼镜公司出资一万元,创办了《中国眼镜科技杂志》的前身一一《眼镜杂志》(获得了新闻出版许可证后正式定为该名)。当年我在报社工作,也是一个文学愤青,何培贵邀我去他办公室,希望我能提点什么建议。当时他们的办公室是租赁重庆饭店的一间房子,面积只有10来个平方米,员工3个人,简陋且艰辛。

1998年,我有幸来杂志社工作。在社长刘大伟、总编贺庆(已故)的领导下,经历了杂志由季刊变为双月刊、月刊过程,参与了杂志社举办的“万里行”“高峰论坛”“高端访谈”“青年才俊论坛”“帮扶计划”等活动,参与和见证了行业的发展及杂志的蜕变历程。体悟出,没有自身栉风沐雨的努力和付出;没有行业的繁荣昌盛;没有业界众多朋友的呵护,杂志不可能走向成功的道路,不可能达到权威媒体的高度。

在杂志社工作十几年中,让我刻骨铭心的是,我在行业里荣幸地结识了不少真诚的朋友,他们对我的支持、帮助和厚爱,任何感恩语言的表述,都显得渺小而苍白。

杂志社的30年,是艰辛的30年,是创业的30年,是不平凡的30年,也是辉煌的30年。

我想到了胡杨树,它在风沙骄阳的暴虐中,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腐,守望三千年。这种精神不仅让我们仰慕,也值得效仿学习。

时下,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纸媒体的处境遇到了一个“坎”,我想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坎”,纸媒体才会得以嬗变新生。

30年漫长又是一瞬间。

祝杂志社在新的形势下,新的环境中“三十而立”!

愿杂志社与行业携手共进退!

愿杂志社守成进取中,远航扬帆。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原副总编 回光时

不经意间,《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就走到了第30个年头,不免感叹岁月如梭。有幸的是,见证《中国眼镜科技杂志》,从一棵幼苗根植于眼镜行业这方沃土,历经几多风雨,三十载春秋,终从幼苗长成亭亭绿树,继而华盖业界,成为一株傲然挺立的参天大树。感慨之余,自然不能忘记,《中国眼镜科技杂志》能有今日的发展壮大,能在纸质媒体大幅度滑坡的情形下,依然充满活力且做出令人瞩目的辉煌之绩,这全仗业界朋友一如既往的大力扶持,更是杂志社全体同仁智慧经营、精心培育的结果。身为杂志的一名老编辑,衷心祝福《中国眼镜科技杂志》这株大树长绿长青,与山川大地同在!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原编辑部主任 陈生义

眼镜是一个有温度、有感情的行业

2015年,机缘巧合之下,我误打误撞进入了眼镜行业,入职杂志社。

彼时,一本又一本厚厚的杂志,将多彩的眼镜世界一股脑地展现在了我的面前。在工作中,我慢慢了解到,原来小小的眼镜背后不仅有大大的学问,更是凝聚了一批批眼视光人的奋斗成果。除了配眼镜,隐形眼镜、镜片、镜架、老视镜等各品类产品丰富多彩,而围绕眼镜及其上下游各类细分市场,同样值得研究,所有这些,都可以在《中国眼镜科技杂志》中找到点滴记录。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我的社龄马上就要到5年了。这5年里,我从最初的外来者视角观察、了解眼镜行业,到慢慢融入眼镜行业,再到真正以一个眼镜人的角度去思考企业、行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杂志社让我有这样的机会完成这一系列的转变:

每一次的外出采访,我得以接触一个又一个鲜明的眼镜人,聆听他们的故事的同时,亦感叹他们数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

每一次参与行业活动,我窥见了一批又一批有志之士,为了国人的眼部健康而呼吁、奔走,于细微之处投射光明;

每一次近距离接触行业大咖,我总是被他们的光明愿景所打动,亦为眼镜行业这一有温度、有感情的事业而振奋。

在中国眼镜行业的发展历程中,30年不算短,《中国眼镜科技杂志》作为行业唯一的专业、权威媒体,一一见证。

如今,《中国眼镜科技杂志》迎来了创刊30周年,这是一件值得所有眼镜人铭记的事情。30年来,《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始终聚焦眼镜人所思、所想、所愿,致力于为所有眼镜人提供一个自由、平等交流的平台,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眼镜、了解眼镜企业、了解眼镜行业。

作为杂志社采编人员中的一份子,作为中国眼视光行业中的一份子,我愿一直为这一份温暖、有情怀的事业而奋斗不止。

编辑部副主任 彭冬林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成长

人的成长,总需要几个长者,能领着你前进;总需要几个朋友,能与你一路同行;总需要一个平台,让你成长提升,我很幸运能拥有这一切。

2004年7月,我进入中国眼镜科技杂志社工作。那个时候正值杂志的“豆蔻年华”,也是行业发展的高速期,一切都是最美的样子。但是,从一名电视记者转行到行业杂志,各种的不适应。不到三个月,我提出了辞职。当时总编贺庆(已故)对我说,眼镜行业是个慢热的行业,需要沉下心来去挖掘。不能太急躁,好比挖一口水井,再挖两米就能看见水了,你却放弃了!他的这番话说服了我留了下来。

当时我的指导老师是副总编回光时,一个对人和蔼可亲、工作上以柔克刚的“帅老头”,他常对我们说:变了这个虫,就要钻这个木,既然选择了做行业杂志,就要多和行业人士交朋友,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我决定要变这个“钻木的虫”。

2005年8月,我第一次参与了杂志社的“东北视光万里行”。活动结束后,当我把写好的稿件交给当时的刘冲主编(杂志社现任总编)时,心里极为忐忑(因为刘总对稿子的要求高,每到交稿时间,编辑们的心都是悬着的,生怕稿子被打回来重写)。果然,我被叫进办公室,看着他满脸的严肃,心里想这下要重新写了。我默默地低着头拿着笔准备记录下他提出的修改意见,却听到他说了一句:“这次万里行的稿件写得不错。”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六千多字的稿件一次性过关了!后来我才知道,刘总很少表扬记者。

通过这次万里行活动,我对自己有了信心。从此,我成为了杂志社视光万里行活动、中国眼镜零售业高峰论坛、中国眼镜行业青年领袖峰会和重点栏目“出勤率”最高的采访记者。

2006年,在杂志社主办的第一届中国眼镜零售业高峰论坛上,我认识了河南宝视达集团的董事长张鸿林。在一次闲聊中,他对我说:“人一生的朋友分为两种,一种是和你吃吃喝喝的,另一种是对你的人生和事业有帮助的,你要记住,第二种更值得交往。”这么多年过去了,张总可能都忘记了当初对我说过这样的话,而我却记忆犹新,因为这句话让我在生活和工作上受益匪浅。

在杂志社,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写出好文章得到读者肯定。可是,杂志社却派我去厦门开拓业务,对此我非常抵触。2006年底,我第一次到厦门,参加了厦门市眼镜协会的换届选举大会,也因此认识了一群睿智友善的厦门眼镜人。13年过去了,厦门对我来说,除了碧海蓝天,还有一群可以敞开胸怀泡茶聊天的良师益友。

无论是做杂志的我们,还是看杂志的你们,杂志承载的,其实是一份记忆。

从普通的编辑记者到编辑部主任再到采编总监,这一路走来,我都为自己的团队感到自豪。因为,我们有一群性格迥异、才华横溢、各有所长的编辑记者。他们的自律、勤奋、敬业、才华保证了每一期杂志的顺利出刊、每一个活动的圆满举行,每一条微信推文的及时推送。一个好创意,会在不经意的闲聊或是面红耳赤的争论中产生,然后大家分工合作,就变成了下一期杂志的一个特别策划或是一个新栏目,就成为行业人士阅读后发来的读后感,或是一段微信、或是一个电话,或是一封Email,这些都会随着岁月尘封,当多年后的我们偶然再翻到这一本杂志时,这已是我们与行业共同成长的记忆。

每期杂志从策划组稿到印刷发行并不是个美好的过程,甚至可以用磕磕绊绊、踉踉跄跄来形容。特别是新媒体的出现,更让我们如履薄冰地前行。

作为一本国家级刊物,每一期杂志的稿件都必须坚持三审三校制度,每期近十万字的发稿量,经常听到编辑尖叫:看稿子看得眼睛都要瞎了,从一稿二稿到三稿有时甚至四稿,总有可以精益求精改一改会更好的细节。前方记者前一秒还在会场写稿,后一秒已经发回稿件,下一秒已在奔赴另一个采访的路上了。为了眼镜展会报道的时效性,通常从北京上海回到重庆后不到12小时就要交出展会稿件,编辑们没有少睡办公室;美编们常常把办公室窗外两江交汇处流光溢彩的迷人夜景当作加班福利……

这一切,我们没有抱怨,只有欣然接受并把它做得更好,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这份工作。我们也不喜欢奔波,也不愿意周末出差,也有心情不好、身体不好、孩子生病、家里有事的时候,但是,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总是要付出一些不喜欢的代价。

纸媒衰退的警钟已经敲了多年。我们踌躇过,但没有慌张过,只是因为相信,无论科技进步到哪种让人无法想象的程度,支撑杂志生命的是我们与眼镜行业共同美好的记忆和自身的改变。

做这期30年的特别策划,我们曾想到很多总结性的套路:如过去30年,我们出了多少本杂志,我们有哪些成绩,破了多少次发行纪录,广告营收的最高峰在哪个时期……可是,这些数字并不会给我们带来成就感。对我们的采编团队来说,最好的选题、最好的文章、最值得期待的内容,永远是下一期。

作为眼镜行业的垂直媒体,我们的内容能带给读者多少启迪,我们的宣传能为客户带来多少效益,虽然我们无从清晰得知,但至少,我们能够将“扎根行业、贴近行业、服务行业”的办刊宗旨数十年如一日地融进工作,和你们一起走过曾经的日子,未来还将并肩前行,那么一切都是值得我们为之努力的。

采编总监 罗萍

从青年到中年,从青葱到成熟,在杂志社工作的这12年,犹如一场岁月的历练,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早已让这份工作变得不再只是一份工作。

回到重庆,加入杂志社,开始从事一种全新的职业,试着接触并了解一个“全新”的行业,是我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点。从记者、编辑到慢慢参与一本杂志的整体规划,逐渐走上管理岗……工作越久,认知越深,就越能让人看清每一份付出的意义和价值。

眼镜业无疑是一个能切实为大众排忧解难、极具成长潜力的行业,杂志社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包容性的地方,拥有精诚合作、锐意进取的团队以及广阔的舞台。每个人,只要沉下心来,用心钻研,都能找到各自发挥的空间。随着日复一日脚踏实地的工作,一点一滴的积累,付出越多,收获也就越多,也就能更加明确前进的方向。

三十而立的杂志社,恰风华正茂。过去的风雨坎坷,都已化为我们身上的勋章;未来的考验挑战,都会成为我们变得更加强大的动力。在杂志社30岁生日来临之际,送上一句衷心的祝福:生日快乐!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行政总监 丰华

猜你喜欢

杂志社眼镜杂志
眼镜布不是用来擦眼镜的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眼镜知识知多少
《汽车维修与保养》杂志社
《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社
《汽车电器》杂志社
杂志介绍
《汽车电器》杂志社
从天而降的眼镜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