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主汛期降水趋势的区域特征分析
2020-06-03邹晓光
邹晓光
(辽宁省丹东水文局,辽宁 丹东 118001)
0 引 言
降水特点和过程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作用已发生显著的改变,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开展汛期降水变化趋势的研究,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水资源管理规划和反映水文特征规律等具有重要意义[1]。辽宁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南部,介于E118°53′-125°46′,N38°43′-43°26′之间,总面积14.8万km2、地势特征为中部低、东西两侧高的变化特征,东、西两侧为海拔约800-500m的低山丘陵,中部为辽河平原海拔约200m,地形地貌有“六三一水三分田”之称。该区域为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为春秋季短、冬长夏暖、平原风大、寒冷期长、雨量集中、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光照丰富,年降水量600-1100mm之间。辽宁境内各支流纵横交错,其中面积为1000-5000km2、>5000km2、的河流有31和17条,有中朝共用的界河鸭绿江、太子河、大凌河、辽河和太子河等。研究区海域辽阔,东、西两侧与黄海和渤海相邻,近海水域面积6.4万km2,海洋岛屿有长兴岛、石城列岛、大鹿岛及里长山列岛等266个,全省岛岸线长627km。复杂的水文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境内降水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该地区主汛期为6-8月,主汛期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或强降雨,对辽宁主汛期降水特征的分析可为实现人水和谐发展、洪水科学管理和指导防汛抗旱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6]。
气候的变暖使得区域降水特征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改变,从而明显影响着区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而水文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及其对人类健康、环境、生态的影响强度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中国学者对汛期降水影响因素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例如,尹洁[7]通过比较少雨和多雨环流合成图、典型ITCZ特征、阻高、副高等要素,从高中低维环流的角度揭示了汛期异常降水变化规律;肖名忠等研究认为不同分区的汛期降水模式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降水量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大干旱灾害的发生具有全流域性的特点;舒长根等[8]为获取江西6-7月降水异常原因分析了青藏高原热力、副热带高压情况;张超美等[9]依据逐日降水和NCEP再分析数据,对汛期降水因子采用偏相关法进行分析,通过归因分析构建汛期降水GCM模式预测模型。如上分析,当前主要侧重于汛期降水影响因子及其变化特征的研究,而考虑分区特征和主汛期降水的研究还鲜有报道。据此,文章以辽宁省6-8月降水为例,利用统计学法揭示了汛期降水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1 数据来源
1961-2014年汛期雨量系列数据来源于气象基本站、辽宁省水文局等,辽宁地区主汛期降水分区及各分区主汛期降水趋势利用REOF方法、M-K检验、线性趋势法,主汛期降水周期特征利用Morlet法分析。受文章篇幅限制,不再详细介绍以上方法的运算流程,具体参考文献资料[10-13]。
2 辽宁省主汛期降水分析
2.1 降水距平
根据辽宁省降水距平过程及其空间分布情况,其中6-10月为汛期、6-8月为主汛期、9-10月为后汛期,汛期降水整体呈“西北少、东南多”的特征,主汛期降水分布与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降水量后汛期呈“中间少、南北多”的特点。汛期和主汛期降水距平变化基本吻合,辽宁省汛期降水时间距平,见图1。其相关系数为0.88,二者均未呈现出显著的趋势性,由此表明后汛期和前汛期降水存在较大显著,主汛期为主导整个降水分布的关键。所以,文章选取6-8月主汛期进一步分析辽宁地区降水特征。
图1 辽宁省汛期降水时间距平
2.2 客观分区
根据1981-2014年6-8月辽宁省降水资料,采用REOF法进行客观分区,从而获取2个模态的辽宁省主汛期降水时间序列,REOF第1、2模态6-8月降水的时间序列,REOF第1、2模态6-8月降水的时间序列,见图2。其中,第1、2模态的方差贡献度为65.2%、21.4%。从方差贡献的角度认为,降水客观分区的主导模态为第1模态,其它模态的权重贡献快速瘦脸。“东、西偶极”型为第1模态空间分布特征,东部临海地区的降水量级显著高于西部地区,东部降水偏多(少)的年份西部片少(多)。6-8月降水距平与时间序列保持较好的一致性,通常情况下西部降水偏少而东部降水偏多。其它地区的空间分布与最西部地区相反,最西部地区的年水量偏多(少)而中部偏少(多),中部地区的异常降水为决定全省降水变化的关键要素。
图2 REOF第1、2模态6-8月降水的时间序列
根据REOF分析结果,占比较大的为第1模态,由此进一步说明辽宁东、西地区存在较为显著的主汛期降水差异,6-8月降水距平与时间序列保持较好的一致性。因此,将辽宁地区6-8月降水研究按照第1模态的“东、西偶极”划分为2个部分,由此统计分析东西两部分降水情况。
3 主汛期降水趋势特征
3.1 线性趋势
辽宁地区主汛期降水线性趋势,见图3。根据图3中变化特征可知,主汛期降水呈现出一定的减弱趋势,辽西主汛期降水呈现出倾向率为-5.6mm/10a的微弱减少趋势,辽东主汛期降水呈现出倾向率为-16mm/10a的显著降低趋势。
图3 辽宁地区主汛期降水线性趋势
3.2 M-K分析
对于长序列气象数据的参数估计较为常用的方法为线性回归法,其中M-K法不需要满足一定的分布即可完成统计检验,且结构体系受异常值干扰的程度较低,较其它方法更具有正态分布检验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显著性为0.05的情况下利用M-K法分析辽西主汛期降水,从而绘制出UB、UF曲线图,辽西主汛期降水M-K分析,见图4。根据图4可知,20世纪80年代辽西6-8月降水量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总体呈下降趋势,长时间序列不存在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其中1993年和2012年为降水突变时间。
图4 辽西主汛期降水M-K分析
显著性为0.05的情况下利用M-K法分析辽东主汛期降水,从而绘制出UB、UF曲线图,辽东主汛期降水M-K分析,见图5。根据图5可知,2000年中期以前辽东主汛期降水量呈现出波动性下降趋势,且变化幅度不明显;9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的主汛期降水总体呈下降趋势,近期突变时间发生于2006年前后。
4 主汛期降水周期特征
4.1 辽西主汛期降水周期特征
采用Morlet小波系数法分析辽西6-8月降水规律,辽西主汛期降水趋势,见图6。整个时间域上辽西主汛期降水的丰枯变化主要由5a以下、5-20a、20-40a、40-60a尺度控制,大时间尺度20-40a上存在明显的变化周期,辽西6-8月降水经历了3次丰-枯循环变化,当前等值线未闭合且处于丰水期,可见未来几年将仍处于丰水期。整个时域的小尺度周期末存在连续性变化,且存在较快的振动频率;在5-20a时间尺度上,2000年以后的周期性变化不显著,而之前存在明显周期性。
图5 辽东主汛期降水M-K分析
图6 辽西主汛期降水趋势
根据6-8月辽西降水小波方差图变化趋势可知,辽西主汛期降水存在5个峰值,相应的时间尺度依次为32、55、10、5、2a。其中,32a时间尺度的峰值达到最大,可见该时间尺度上辽西6-8月降水存在最强的振动周期,该时段为第1主周期,10、5、2a周期与中小尺度相对应。
4.2 辽东主汛期降水周期特征
采用Morlet小波系数法分析辽东6-8月降水规律,辽西主汛期降水趋势,见图7。整个时间域上辽东主汛期降水的丰枯变化主要可分为6a以下、6-18a、18-25a、25-35a、35-50a、>50a尺度控制,辽东6-8月降水在50a以上时间尺度上先后经历了枯-丰-枯-丰-枯变化特征,等值线2013年处于未闭合状态,由此可见未来存在较大的枯水可能性。辽东6-8月降水在25-35a尺度上经历了9个丰枯循环,辽东主汛期降水在18a尺度下具有较快的变动频率,尺度周期性在6-18a尺度上较为明显,2000年以后的6a以下尺度的分散较为凌乱,各时段的强弱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根据6-8月辽东降水小波方差图变化趋势可知,辽东主汛期降水存在7个峰值,相应的时间尺度依次为42、56、18、24、6、4、10a。其中,42a时间尺度的峰值达到最大,可见该时间尺度上辽东6-8月降水存在最强的振动周期,该时段为第1主周期,18、24、6、4、10a周期与中小尺度相对应,在整个时间域内辽东6-8月降水变化特征主要由以上7个时间尺度周期控制。
5 结 论
辽宁省降水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分布性,在空间尺度上降水呈“西北少东南高”型,主汛期为影响汛期降水的关键要素。通过对辽宁地区主汛期降水分区的研究,揭示了各分区降水周期及变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
1) 将主汛期降水利用REOF法划分为辽东、辽西两个分区,对辽宁主汛期降水利用线性趋势法分析,结果显示其降水存在减弱趋势。其中,辽西主汛期降水呈现出倾向率为-5.6mm/10a的微弱减少趋势,辽东主汛期降水呈现出倾向率为-16mm/10a的显著降低趋势;20世纪80年代辽西6-8月降水量呈上升特征,90年代以后的总体呈不断下降特征,长时间序列上升或下降不显著。
2) 2000年中期以前辽东主汛期降水量呈现出波动性下降趋势,且变化幅度不明显;9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的主汛期降水总体呈下降趋势,近期突变时间发生于2006年前后。
3) 32a时间尺度的峰值达到最大,该时间尺度上辽西6-8月降水存在最强的振动周期,该时段为第1主周期,10、5、2a周期与中小尺度相对应;辽东地区主汛期降水第1主周期为42a,18、24、6、4、10a周期与中小尺度相对应,在整个时间域内辽东6-8月降水变化特征主要由以上7个时间尺度周期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