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构建对接职业标准课程体系重构探析
——以水利工程专业为例
2020-06-03刘咏梅
刘咏梅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30131)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 条),明确提出了要“推进高职教育体系建设,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部分高职院校将“ 1+X”证书制度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
1 1+X 证书的内涵及意义
1+X 证书制度中,“1”为专业学历证书,“X”为若干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历证书是对受教育者学习经历及学习过程情况的一个证明。是为社会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及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技能证书证明一个受教育者具备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的展示牌。职业技能证书主要分为校内、校外向在校学生或社会群体颁发的等级证书,按照管理方面的职责划分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颁发。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颁发在校学生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校内颁发的职业等级证书主要是对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等进行衡量。此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获得也能够帮助用人单位对应聘者在岗位胜任能力有更加清楚的了解,能够帮助用人单位将求职者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以便更好的发挥人尽其才的作用。证书的相互衔接中,“1”是基础,“x”是“1”的补充和进一步的拓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不是并行的证书,而是将两个证书进行相互衔接和融通。
2 传统课程体系与1+x 证书培养对接存在的问题
水利工程专业传统课程体系如图1 所示。传统课程体系主要由职业素质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拓展课以及毕业环节所组成。职业技能课主要由核心课程、实训课程所组成,课程设置通常在2~5 学期。如图1 可以看出在传统课程体系下,1+X 证书难以有效融合,具体分析如下:
1)证书相关专业知识点分散。在传统课程体系下,若想考河道修防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依据证书标准,学生必须具备水力分析、水文计算、水工渠道、河道设计、河道防洪整治等能力。为此,学生应修读“水工建筑物、灌溉与排水技术、水利工程管理”等课程方可考取证书,而这些课程分布在2~5 不同学期,且前后衔接不紧凑,导致知识内容“碎片化”,知识结构“割裂化”,且存在知识点的无效叠加,教学、培训效果难以达到要求,学生在修读完所涉及的课程后获取证书的难度加大。
图1 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2)专业知识技能复合性不强。“1+X”证书制度出台试点目的是让职业教育打造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能适应行业各类型岗位的工作需要。因此学生必须具备理论与技能相融合,知识广度与深度相协调的能力。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体系,只要求学生在校按要求完成课程考试成绩,修满课程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当然就只能拿到毕业证书。尤其是在选修课中,虽然设置了专业技能课认证环节,但没有跨专业跨学科设置。学生很难做到跨专业学习。难以获得自己想要考取的“X”技能等级证书。
3 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3.1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教学标准的对接
以水利职教集团为平台,建立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依托水利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及专业实体公司构建“专业+公司”的专业建设模式,对施工技术管理岗位,恢复了施工员、质检员、河道修防工、水工监测工、灌排工、资料员等资格证书。以“行动导向,理实交融,学做合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深入开展同类院校和企业调研,校企共同研究制定课证融通的“1”+“X”人才培养方案,听取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及课程设置的建议。掌握水利行业、企业最新技术、最新工艺、最新业务流程,梳理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标准;研讨构建基本能力模块+中小型水利工程建筑规划设计职业岗位能力(M1)、水利工程施工职业岗位能力(M2)、水利工程维护与检修能力模块(M3)、综合能力模(M4)块的课程体系;研讨分析培养学历证书+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施工员、二级建造师、灌排工、河道维护工、水工监测工等职业资格证书人才培养方案;借助依据行业职业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重构课程内容和技能训练项目。校企共同研究制定课证融通的“1”+“X”人才培养方案;不同等级的职业技能标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对应的教学目标和核心课程是不同的,要能够保持技能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在教育教学中,通过不同课程内容教学的开展,使得学生习得相关的知识内容。
3.2 构建融合“1”+“X”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3.2.1 课程体系重构设计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组织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开展专业调研,重构课程体系,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了BIM 技术、水生态环境、水利实施长效管理等方面的课程,重构以“设计、施工、管理流程为导向”的“1+X”课程体系。(如图2 所示)。完善课程标准,以“X”个职业能力为模块,融合“X”个职业证书能力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基于“1”+“X”模块化的课程;建设初、中、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和考核基地,面向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面向教师开展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面向企业员工开展岗位能力提升培训。建设“学分银行”,搭建学分认定与置换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登记和存储,计入个人学习账号;全面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对学习成果进行认定、积累与转换。
3.2.2 课程体系重构方法
1+X 证书制度下培养的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专业课程结构应当是多进程、复合化,课程内容应当是梯度化有层次的。为此,可构建起1+X 证书制度下水利工程专业“横向复合化”“纵向层次化”的课程体系架构图,如图2 所示。
3.2.3 课程体系重构实施
在课程体系重构后必然会面临着课程内容的改变。在课程内容上,与证书内容相关的课程前后衔接要与证书考核标准及内容相对接协调,避免课程的重复设置;在课程安排上,要能有效地融入技能等级证书初、中、高三级,实现阶梯化培养;在课程选择上,应将除了本专业之外的证书相关课程作为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以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具体如下:
图2 课证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1+X 证书下产教融合的课程标准制订。按照产教融合的课程标准制订方法和程序,有效对接职业标准,职业素养。课程内容有机渗透技能大赛标准,与行业企业联合完成8 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的开发制订。
以适应水利产业转方式、调结构跨越式发展需求来开展教学改革,对接专业职业岗位,重点建设8 门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规划如表4 所示。专业核心课程以水利生产真实项目为载体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在课程教学中,把“水文化”推行到“教、学、做”一体化中;课堂教学上广泛运用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基于水利终身学习平台组织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
2)课程内容重组形成模块化。依据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分析某一模块的职业技能要求,确定涉及的知识内容,将已有的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并设为新模块。例如,水工监测工等级证书(五级)对应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模块(M3)考核内容涉及的原有课程为“水利分析与计算”“水工建筑材料”“水文计算”“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以及部分“水库调度”“治河与防洪”“测量”,可将这些课程依据知识难易度重新组合并确定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初级、中级、高级)三门课程,其中初级课程职业技能要求为检查保养技术,中级课程职业技能要求为工程监测检查维护技术,高级职业技能要求为诊断分析技术,每门课程知识难易度、教学目标不同。课程内容重组后,每门课程的广度增加,为此学时也应当相应增加。在课程内容重组后,其对应的教材内容也需重构。依据各工种《标准》,对标某一模块的工作任务及其职业技能要求、知识要求,重构教材内容。
3)构建“四层五库”水利工程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打造基于网络平台立体化、共享型课程资源库,校企合作完善8 门特色职业岗位核心模块化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基于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资源包,以满足职业院校师生、企业员工、社会学习者在线教学、辅导、培训、自主学习的需求。
4 结 语
“1+X”证书制是国家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及培训体系、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一项重要举措。将技能等级证书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整合优化课程内容、依据行业标准编写教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实训条件,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培养出一批复合型技术技能应用人才。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6 年度一般课题“基于专业群视角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16P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