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高校信息化建设提升人才信息素养的途径探析

2020-06-02衣云龙

关键词:校园信息化素养

关 颖,衣云龙

(沈阳工程学院a.信息学院;b.发展规划处,辽宁 沈阳110136)

2018 年4 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文件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到2022 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其中“两高”即为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1]。高校信息化建设是高等院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今信息社会对高等院校提出的要求。高校信息化建设应以服务师生为中心,以学校信息化管理全覆盖为途径,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目标,形成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服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良性信息化环境,最终实现校园信息化应用的普及,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对信息素养人才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信息素养就是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和扎实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4 个要素。信息意识是指人从信息处理的角度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信息知识是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必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信息能力是指人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事务的能力;信息道德是指人在符合信息网络规范要求的范围内进行信息活动的自我约束[2]。

高校信息化建设包含信息制度建设、信息课程建设和信息环境建设,提高人才信息素养的途径就是要针对信息素养的4 个要素形成以信息环境建设为基础、信息制度建设为保障、信息课程建设为教育根本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信息制度建设的目的是规范信息道德活动;信息环境建设就是可以通过建设校园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校园网络应用的普及,促成师生信息意识的养成;信息课程建设目标是形成公共信息知识体系,包括信息技术基本道德课程建设、信息技术基础理论课程建设,以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传授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的提升可以促成信息能力的提升。培养人才的信息素养,就是以信息道德为保证,培养具 备较高水平的信息能力的人才,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素养培养途径

一、信息制度建设

信息制度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依据。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进入到了执行期,这并不能代表信息制度已经完善,恰恰相反,许多高校并未出台有关信息化建设的制度,学生对信息道德的认识并不深刻,所以信息制度建设已成为迫在眉睫、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才,首先要具备信息道德,这也是高校培养具备信息素养人才的首个任务,必须要针对被培养人的信息活动建章立制。

1.信息制度要符合本校的客观发展规律

尽管信息道德标准是统一的,但由于各高校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同,对被培养人信息活动管理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信息制度应符合学校章程,具有较强的前瞻性、规范性和可执行性,高校可以组建信息化建设工作组,专门负责学校信息制度建设,同时建立制度修订机制,每隔一定时期,可以进行制度修订,满足学校发展规划要求[3]。

2.信息制度能够全面约束学校师生的信息道德活动

学校是一个高密度人群的单位,全校师生的信息活动必须满足信息制度的相关规定,这就要求信息制度能够做到对不同人群、不同个体的全面管理,执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管理过程。制度应规定至少三个部分的内容:信息道德活动行为规范、违反制度要求的惩罚措施、违法者的处罚办法。信息道德活动行为规范应指明哪些行为是违反学校规定的,并针对这些行为将被执行哪些相关惩罚措施,对于违法行为应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执行。

二、信息课程建设

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才必须要在高校普及信息知识,信息课程主要是传授信息应用的基本技能。不同于目前各种专业课程、公共课程,信息课程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传授信息道德基本知识、信息理论基本知识,其课程体系相对较小,方便融入到各专业课程体系中。 因此,信息课程可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基石,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各个环节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整合,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4]。

1.师资队伍建设

信息课程与其他基础理论课程不同,是实时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除了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外,还要拥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和表达的能力。这类教师即为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专业教师,工作任务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进行整合,引入网络教学环境,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2.教学资源建设

高校所有课程的网络资源均可共享到学校数据共享平台,包括教材建设、多媒体资源库建设、专题探索建设、教学文献库建设等。

教材建设方面,为满足信息课程的实时性和应用性,教材的选择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书本形式,应大力提倡电子形式教材的应用,该教材具有随时添加、更新等特性,保证教材内容能够紧跟当时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同时保证了课程的可持续性和可拓展性。

多媒体资源库建设方面,随着信息社会的进步,网络多媒体资源日渐丰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多媒体资源库建设就是要建设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资源,直观、生动地展示课程的内容,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质量,同时庞大的资源库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内外知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题探索建设方面,可以说是网上答疑的升级版,但并不是网上答疑那种教师对学生一对多的形式,而是像论坛一样,如图2 所示,每个人都拥有2种角色,即可以是教学者,又可以是学习者,师生可以就课程的某一主题进行自由讨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进一步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图2 网络答疑与专题探索运行模式

教学文献库建设方面,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不断积累课程相关的参考文献,这就需要将这些文献进行科学管理,建设教学文献库,这些文献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参考资料,也可以是与课程相关的科普读物。尽管现在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但对于初学者来说,针对课程找到适合自己的参考资料仍有困难,所以通过建设教学文献库,将文献资料与学生形成共享,对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的提高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信息环境建设

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必须普及信息化应用,信息化的普及需要信息环境的支撑,信息环境是硬件基础,包括校园网建设、校园数据共享平台。目前高校均已完成了校园网的建设,实现了信息网络校园全覆盖,而校园数据共享平台虽有应用基础,但存在信息孤岛、缺乏运维、缺乏整体规划等问题,使得共享平台的服务能力受限。为使信息技术应用在校园全面推广,可以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大力发展2 个“着力”,即着力建设校园数据共享平台、着力强化校园网络应用,打破信息资源利用的传统壁垒,为数字校园建设奠定基础。

1.着力建设校园数据共享平台

当今校园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其原因是平台建设主要是自主研发和委托企业两种,自主研发的问题是技术团队力量不足,开发人员多数为学校教师,不能进行专职开发,导致项目推进缓慢,最终无法实现校园数据共享平台的全面建设。而委托企业开发,问题在于校园数据共享平台涵盖学校教学、学术研究、人事、后勤、财务等多个方面,工程量大,开发成本高,其开发费用并不是一般高等院校能够承担的。为解决以上问题,平台建设的着力点是要形成网络平台建设的树形发展结构,如图3 所示,整合已有信息平台,逐步建设未开发的信息平台,最终将数据都共享到上层的综合数字平台,也就校园数据共享平台。

高校校园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应采用“自主研发为主,企业委托为辅”的工作思想,充分发挥学校自身技术研发能力,这不但可以节约经济成本,而且在根据工作实际情况进行系统调整时也比较方便。高校一般都已经开发了部分信息平台,但是数据相对孤立,不能共享,因此,校园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工作可按照如下“三步走”的路线进行推进,第一步要成立综合平台建设工作组,建设上层综合数字平台,主要负责平台研发、系统整合、系统扩展和维护等工作,进行数据一致性调整,以达成数据共享目的;第二步根据学校当年的工作计划调整待开发信息系统队列,优先建设学校迫切需要的网络信息平台,根据学校自身技术能力,可选择一个或几个平台同时建设,以节约时间成本;第三步根据学校的经济承受能力委托企业研发学校迫切需要而自身难以完成的子数据平台,这些子系统工程量一般不会太大,其经济成本对于一般高等院校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图3 网络平台建设的树形发展结构图

2.着力强化校园网络应用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结果就是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从管理、教学、学术研究三个方面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力度,提高学校各种活动中信息应用的比重,最终促成信息意识的养成[5]。

(1)管理方面的应用。管理方式要向信息化管理转型。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已渗透到实际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信息化管理也是高校实施现代化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首先,学校常规数据及时上报校园数据共享平台,面向不同服务对象开放相应的共享权限,避免不同程度上重复性工作,降低工作量,由于数据的一致性得到保证,数据错误率将大大降低,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其次,日常管理工作可集成在数据共享平台上,真正做到过程管理信息化,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

(2)教学方面的应用。如今大多数高校已经普及多媒体教学方式,校园网上已经搭建了教学辅助系统,可以实现网上答疑、网上作业批改等功能,并共享了教学视频等数字资源,可以说高校教育教学方面信息化应用已取得一定的发展,但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其作用并不突出,其效果未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可,虽然经过学校大力推广,仍未达到普及的程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信息技术应用未能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领域并不是取代传统教学方式,而是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在中国,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人们的教育教学思维中已经根深蒂固,且其自身优点在当前教育环境中仍是不可或缺,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教学方式因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而产生的效率低、速度慢等缺点逐渐显露出来,信息技术恰恰能够解决这类问题,利用二者优势进行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共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二是教师在教学活动时还未习惯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推广要面向不同年龄结构的教师,部分教师的应用能力不足,体会不到信息平台带来的便捷,导致对信息网络平台上进行教学的工作方式不认可,信息技术全校普及困难。高校应加强信息平台的应用指导,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引导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3)学术研究方面应用。学术研究是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其学术成果已成为教师晋级的主要认定标准,教师每年都要拿出很大一部分时间从事学术活动。当前信息技术在高校学术活动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项目的立项、结题等环节,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便于数据统计管理,但是学术交流上,信息技术应用十分有限。

通过开放校园数据共享平台端口,建设全网的学术交流平台,实现学术共享很有必要。以往学术交流方式主要是学术会议、科学研究人员自身的学术圈等,频繁举办学术会议不可避免地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人员自身的学术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局限。因此,通过信息手段建设学术交流平台,实现学术共享,形成全网的“学术海洋”,将会成为学术研究领域未来发展的方向。首先,学术交流平台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时刻了解自身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使其研究保持在科学前沿,减少“故步自封、闭门造车”现象,避免重复性研究;其次,学术交流平台对学术团队的形成也有促进作用,因为学术研究是通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再通过不断的实践深化理论的过程。所以加入学术团队,承担高层次的课题,是提升自身学术水平的必经之路。科学研究人员通过网际学术交流,可以促成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研究所、高校与企业等各种形式的学术合作,拓展了学术团队建设思路,加快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为社会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结 论

根据国家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提出了一条具备信息素养的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路径,针对信息素养的4 个要素,将高校信息化建设分解为信息制度建设、信息课程建设、信息环境建设3 个部分,其中以制度规范信息道德、以环境提升信息意识、以课程提供信息知识,三者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培养具备信息素养人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校园信息化素养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