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乡村振兴领域的战略演变、研究现状及述评:一个文献计量分析*

2020-06-02严华东丰景春蒋松凯

图书馆 2020年5期
关键词:图谱文献战略

严华东 丰景春 蒋松凯 魏 星 薛 松

(1.河海大学商学院、项目管理研究所、国际河流研究中心 南京 211100;2.江苏省“世界水谷”与水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 211100;3.江苏省工程咨询中心 南京 210003;4.江苏苏咨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南京 210003)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提“乡村振兴”战略,明确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相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系而言,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定位更准,政治站位更高。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然面临着生产方式单一且落后,生产效率较低,农业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不高、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社会保障仍不完善等现实问题[1-2]。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2017 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 396 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 432 元,前者是后者的2.71 倍,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形势依然严峻。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宏观背景相呼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着力破解这一问题,尤其是为占中国农村和农民大多数的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发展谋出路[3]。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当前科学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的行动指南,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保障[4]。

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学科出发,研究乡村振兴的相关问题,研究内容较为广泛,视域各有不同,其中不乏政策研究、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仍缺乏围绕基础文献进行深度挖掘的研究。葛笑如和刘硕对十九大以来的乡村振兴研究文献进行了细致的人工统计研究[5],以定性研究为主。本文与其研究相比,借助于计算机软件,定量化元素更多,文献发表的时间跨度更大,集中度更高,计量准确度更好,可视化效果更加突出。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中文数据库文献为基础进行文本分析,结合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展示,挖掘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热点和趋势,以期揭示乡村振兴战略的演进规律,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图1 乡村振兴战略示意图

表1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关键内容梳理

2 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演变

建国初期,为了尽快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国家发展重点在于城市和工业,实施的是重化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随着我国工业体系逐步完备、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集中凸显,城乡二元经济的弊端不断显现,城乡发展战略开始向农业农村倾斜。2004—2018 年期间,中共中央连续15 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关键内容梳理见表1,聚焦解决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等问题,可见“三农”问题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城乡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演变过程也可以看出,城乡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单一的重化工业优先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到现在的农业农村优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转变,见表2。

表2 城乡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演进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政策层面开始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两个核心主线,聚焦解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以及发展绿色农业、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等“三农”改革的“深水区”问题,发展目标从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变为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3.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中经典的共词分析法,围绕乡村振兴主题进行计量分析,挖掘研究热点。通过分层聚类,揭示研究主题之间的亲疏关系,挖掘潜在隐性知识,梳理相关学科的研究结构。借助Bicomb2.0 软件对样本文献的关键词、年份、高产作者、高频发文单位等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利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热点分析和关键词分析,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NetDraw 软件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等,旨在全面地梳理、分析和探究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和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

3.2 文献选取

本文立足于分析乡村振兴的学术研究情况,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为目标数据库,期刊包括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排除了省级期刊和非正式期刊文献。主题检索词为乡村振兴,文献分类不限以尽可能探索多学科之间的互动关系,时间跨度不限以发现乡村振兴的研究爆发点,截止时间为2019 年1 月15 日。综合考虑样本数量以及检索范围,本文选择按照主题检索,共检索得到1 092 份有效文献,并以此作为最终样本文献库。

3.3 关键词的确定

研究将最终样本文献库的1 092 份文献全部导入书目共现分析系统软件(Bicomb2.0),运用关键词提取功能,以8 为阈值,选取40 个关键词作为代表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见表3。我们发现各关键词的词频有很大差异,其中,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乡村治理、精准扶贫、城乡融合、新时代、“三农”问题等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关键词。

图2 研究热点分析图谱

表3 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高频关键词

借助CiteSpace 软件绘制得到如图2 所示的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图谱由节点和连线这两种元素构成,节点表示各关键词,连线代表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节点大小和连线粗细程度分别反应其数值大小。图2 含有节点225 个,连线178 条,剔除相关度小和代表性差的关键词后,按照出现频次排序得到排名前40 的高频关键词,同时附上相应中心度数值,汇总结果如表3 所示。中心度和频次越高,说明该关键词在整个研究领域的关注度越高。

4 基础数据分析和处理

4.1 最终样本文献库计量

研究对最终样本文献库的1 092 份文献的发表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年度发文情况见图3,总体上反映了学术界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情况。

图3 显示,乡村振兴相关研究最早的文献记录出现在1993 年,日本学者栗园私夫撰文研究了日本的农工制度(向农业地区引进工业的促进制度),分析了农业发展与工业经济政策如何融为一体,进而实现农业和工业的均衡发展[6]。此文后经李燕琼翻译,发表于1993 年第8 期的《农村经济》。文献主要集中在2018 年,占比94.6%,其他年份出现零星文章(2007 年1 篇,2008 年1 篇,2016 年2篇和2017 年25 篇),预计2019 年将保持相关研究文献“高位”状态。

图3 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研究文献发表分布

4.2 文献作者和单位群体分析

我们对样本文献的作者和单位进行量化分析,共有1 500 位作者曾关注该领域。其中, 2018 年发文作者最多,共有1 426 人,且多数文献为多人合著,尤其以社科院、科研院所和高校学者居多。高产作者发文量(见表4)和高频发文单位(见表5)的统计结果也存在类似现象。从高产作者所属单位和高频发文单位综合来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等机构对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保持了密切关注,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关于乡村振兴的经典研究文献层出不穷,不同学科(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嵌入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同时,研究方法也呈现了多样化的特征,包括逻辑演绎、个案研究、田野调查、质性研究、实证分析等,文章也以经验借鉴、实践总结、政策研究、短评文章、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出现。

表4 高产作者发文量

表5 高频发文单位

4.3 高频被引文献分析

叶兴庆研究员长期从事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在《改革》发表的《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一文,系统阐述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围绕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分析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不同语境变化背后的高质量发展需求,并明确提出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和城乡融合发展两项基本原则,抓住乡村振兴的核心发展要素——人才、用地和资金,突出关注弱势群体[7]。文章立意较高,既有理论诠释也有政策解读,比较全面清晰地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意义,此文献在一年的时间里被引达到86 次,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张强和张怀超等发表的《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认为乡村振兴是相对于乡村衰弱而言,文章在分析乡村衰弱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应通过多种措施改变发展要素从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持续发展农村产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并促成发展要素在农村和城市间双向流通,进而扭转农村不断凋敝的问题[8]。

刘彦随在《地理学报》发表的《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在相关学科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文章认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城乡融合系统属于地理学语境下的乡村地域多体系统,新时代下的“三农”问题实质即为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此外,文章还提出了地理学关于乡村振兴的学术前沿热点,并倡议要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着力解决新型乡村的建设方案和建设体系[9]。

刘合光发表在《新疆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一文认为乡村振兴是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举措,提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四大关键点:明确战略目标、落实战略要求、抓住关键难题和聚焦关键问题,同时提出了一系列的风险规避措施:避免推进大跃进、避免村民无参与、避免形式太单一和避免增负担等[10]。

姜德波的《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成因及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一文从乡村振兴实施的视角反向分析了乡村衰落现象背后的成因,提出在城乡二元经济的背景下,国家发展战略重点支持工业、市场机制作用导致农村资源要素流向城市、农业农村无法被纳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相关历史遗留问题交错在一起导致了乡村衰落。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包括: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人口持续稳定、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及加强乡村治理等[11]。

陈锡文在 “2018 中国农业发展新年论坛暨中国农业企业领袖论坛”上的主题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经其整理后发表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章深度阐述了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背景,系统论证了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并着重强调通过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领域与其他领域一起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性[12]。陈老长期从事农业经济方面的研究、“三农”政策研究和制定工作,其文章内容深邃,见解独到,通俗易懂,是乡村振兴领域难得的经典之作。

张军的《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一文发表于《中国农村经济》,文章通过横向借鉴国外乡村振兴实践情况(欧美和日韩),纵向对比国内不同时期(民国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建设进行评述,分析了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的理论耦合,推导出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并提出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文章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型和实践指导意义[13]。

表6 高频被引文献

5 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5.1 关键词突现分析

突现词是在较短时间内出现较多或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根据突现词的词频变化可以判断研究领域的前沿与趋势。本文以“Keyword”为节点,利用CiteSpace 软件设置计量参数进行计算,得到突现词图谱,见图4。我们可以从突现词图谱中直观地看到在2018 年之前关注乡村振兴的研究文献几乎没有,2018 年是一个爆发点。

图4 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关键词突现图谱

5.2 聚类分析

同一类中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的个体却差异很大,研究变量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相似性是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聚类分析实质上是一种数据挖掘技术,根据“距离”将数据进行系统性分类,将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处理,并以图谱的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以词偏矩阵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各主题关键词之间的“距离”,将“距离”较近的关键词组成一个类团,可以有效避免共词矩阵只能表示每对关键词之间联系紧密程度的缺点。

结合SPSS 的系统聚类功能绘制聚类树状图,将相似程度较大的关键词聚类为三种类别,将每个类别中的关键词进行组合解释,可以得到聚类分析的结果,分别命名为:土地流转和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

图5 以10 为频次排名前23 的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

5.3 多维尺度分析

共词矩阵是进行多维尺度分析的基础,多维尺度分析本质上是一种“降维”方法,并最大限度保持了样本在高维空间相对位置的一致性,创建空间感知图展示各相关对象之间的联系[14]。利用多维尺度分析图谱,可将错综复杂的各样本中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从二维空间反映出来,借助SPSS 软件可得到多维尺度分析图谱。各相关对象在多维层次分析图谱中呈点状分布,若对象之间存在高关联度,则聚集成团。用Euclidean 距离模型进行二维尺度分析,固定各相关对象,形成二维知识图谱,与聚类分析比较,分析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同时可视化更强。

表7 乡村振兴研究领域共词矩阵(部分)

图6 频数为10 的排名前23 的关键词绘制的多维尺度分析图谱

以频数为10 的排名前23 的关键词绘制的多维尺度分析图谱,见图6。根据图谱中关键词的位置布局,将相对紧凑的关键词进行组团命名,分成3 个主题。图6 展示了各关键词的聚集状态,可以发现新的特征,三组相对集中的聚类词群体现了三大主题:乡村振兴与“三农”问题、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

5.4 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相对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而言,可以有效地回避聚类分析要求关键词归属唯一、多维尺度分析无法体现相关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直接地体现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强度和关键词的中心性,且能实现中心性的定量化计算。

表8 高中心性关键词

根据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原理,利用Ucinet 6 软件对原始共现矩阵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社会网络分析图谱,并进行Centrality Measures 分析,得出如图7 所示的高中心性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中的中心性反映的是各关键词在整体中的地位,节点的中心性排名通过节点的面积大小可以直观地观察。从社会网络分析图谱可以直观地看出,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集中趋势,围绕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等核心关键词,形成了城镇化、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城乡融合、“三农”问题等热点问题,在这些热点问题周边又分散着众多话题,如精准扶贫、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融资、土地流转、新型职业农民、美丽乡村、乡村文化等。

图7 社会网络分析图谱

6 研究热点和趋势

6.1 会议综述类文章成为亮点

《中国农村经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长期关注中国的“三农”问题,在51 种农业经济类刊物中,影响力指数排名第一。2018年,《中国农村经济》组织了几篇会议综述文章,产生了较大影响。熊小林介绍了与会专家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详细研讨,涉及战略提出的背景、时代意义、重大原则和实施的前提保障、根本目标和重要举措等[15]。万俊毅和曾丽军等认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文章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展开,探讨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省级区域如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资金来源以及重庆和广州的实践探索[16]。崔红志从精准脱贫切入,介绍了会议围绕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的研讨情况[17]。敖丽红和徐建军从城郊经济发展的主题介绍了城郊发展、特色小镇、农村资源环境和乡村文旅等几个议题[18]。宁满秀和袁祥州等总结了会议关于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的交流成果,并提出未来需要研究的五大问题[19]。《农业经济问题》和《中国人口科学》两家期刊也组织了几篇会议综述,分别介绍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农业农村投融资体制创新问题[21]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问题[22]。

农业农村类的主流期刊组织和关注乡村振兴战略的学术研讨会成为乡村振兴研究的一大亮点,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探讨比较激烈。

6.2 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热点和趋势

不同的学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视域有所不同,但是透视乡村振兴发展规律和实践路径则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和互为补充。社会学研究突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学术思想,研究重点多关注村民自治情况、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返乡、新乡贤、乡村文化建设和教育发展、乡村治理体系、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等;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则比较关注“三农”宏观经济政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工商资本下乡、乡村产业发展、农地规模经营、金融改革和创新、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等,其中农业经济是关注度最高的领域,文献占比达到50%以上;法学学者也对乡村振兴保持了密切的关注,如《乡村振兴法》的立法问题、农村土地法律问题(乡村文旅建设用地、乡村产业用地、土地流转、宅基地制度改革、土地托管、土地“溢出”等)、司法保障等。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是未来农村改革的重点研究对象,法学视角的嵌入将持续成为热点;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的相关研究则比较关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城乡融合、中小城镇发展、特色小镇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等问题。

乡村振兴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和多部门,任何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协调问题,总体上各学科的研究也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多学科交叉研究仍将越来越多。

6.3 研究趋势前瞻

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重点将从战略理论阐释本身转为战略实施研究,更加关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和政策建议;研究对象将从战略发源地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特殊区域也将是研究爆发点,如西南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疆农牧区等;研究方法将更加多元化,单纯的定性研究很难满足要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甚至定量研究方法将逐步成为主流研究方法,规范的实证研究有待加强;研究对象将实现“从面到点”的变化,更加关注个体和个案的剖析研究;国外经验的启示研究将逐步转变为国内不同地区的实践经验借鉴研究。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基于实践反馈的新的研究问题将不断出现,如战略推进政策研究、城乡深度融合的机理分析、战略实施情况的评价(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探索评价方法)、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农民获得感的测度、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的构建以及其他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的重难点和热点问题。

总体而言,近两年,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呈现“井喷”态势,未来一段时间内,该领域的研究仍将高度活跃,值得关注。

(来稿时间:2020 年2 月)

猜你喜欢

图谱文献战略
高清大脑皮层发育新图谱绘成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绘一张成长图谱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