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引下的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思考与研究
2020-06-01陈紫珺
陈紫珺
摘 要:实用类文本是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文本,且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3年就被提出,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类型的文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关注度远远不如文学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于2018年秋季正式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时,实用类文本就面临着变革传统教学方式的机遇和挑战。笔者首先对新时代下的实用类文本进行阐述,将实用类文本置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浪潮以及新《课标》的发展这两个环境中进行考量,结合实际教学经历,对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优化教师教学提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实用类文本 新《课标》 阅读教学 方法对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5.012
一、实用类文本概念界定
实用类文本是谢无量先生提出的,他在著作《实用文章义法》中提道:“吾国自有美文与实用文之别。其原远出五经,《易》有文言,《诗》通声乐,是美文也;《书》《礼》《春秋》皆实用文也,美文或主传远,故联音韵、比宫商以便记诵;或主通情和志,故既协歌颂,又必饰以华藻,博其譬喻。实用文则不然,辞达而已。《书》列典、谟、诰、誓为政事条教之文,《礼》载制度、典章。《仪礼》,叙事及简核。《周官考工记》善于状物,为后世文家所宗。《春秋》谨严,一字之义,属辞比事,莫大于《春秋》。”在此序言中谢无量先生将文章分为两种,一种是实用文,一种是美文,美文有华丽的辞藻,而实用文语词简洁。
2003年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实用类文本”,进行新闻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这说明在阅读实用类文本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判断信息可靠性的能力,以辩证的观点来对待材料,并引导学生辨析事实与观点、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的关系等。2017年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任务群,让学生在社会生活的情境下学习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与表达交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新《课标》还对这个学习任务群提出学习目标以及相应的教学提示。
二、实用类文本所处的变革阶段
由于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使得实用类文本教学正在进行着巨大变革,本章以新《课标》为纲,主要论述新时代下实用类文本所处的环境与特征以及新《课标》对实用类文本教学的要求与体现。实用类文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时代正在变化,当前的实用类文本同样处在变革的阶段,本节将从语文核心素养的浪潮以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两方面来进行论述。
1.语文核心素养的浪潮
语文核心素养是近两年语文教育改革的热点与焦点。“核心素养是指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语文学科中的核心素养具体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科目的学习中所形成的个人品格和社会价值。北京师范大学在2016年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这时起,语文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我国语文教育领域关注的热门话题。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检索词,以“主题”为检索项,以“精确”为匹配类型,时间跨度从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共检索到文献1608篇。其中2016年的文献为127篇,2017年为553篇,2018年高达846篇,2019年截至2月有68篇。通过检索可以发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浪潮已经来临,对于变革语文传统教学方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的任务刻不容缓。
为了将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贯彻落实,2017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这部课程标准于2018年秋季运用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正式开启。新《课标》中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具体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语文核心素养的浪潮已经向我们涌来,实用类文本处于新课改的新时代中,其转型与变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经历了两次修订,分别在2003年和2017年。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于2004年开始实践以来,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依据改革方向和教育理念,将适应我国国情的高中课程体系基本建立起来,语文更加受到社会的关注,全国语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也验证了很多新的理念,在改革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是在要求提高國民素质和人才质量的新时代中,2003年课程标准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2017年版新《课标》的修订是深化高中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对于新时代育人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当前,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培育人才的基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是党和国家最殷切的希望。基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集中力量解决了以下问题,分别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定义与要求,语文课程特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自主学习活动、提出学业质量与考试评价改革、明确适应不同学生的课程结构。时代在发展,信息沟通从未像今天这么便捷,信息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多样,信息沟通的效果变得越来越重要。拥有优秀的信息阅读能力和沟通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这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现实生活对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就将这种能力与实用类文本相结合,体现为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可以说,新时代赋予实用类文本的价值是让每一个学习者都具备基础的各类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实际运用中提高自己的交流水平,从而增强自己服务社会的能力。时代在进步,课程标准在发展,实用类文本作为组成课标的一部分,更应该进行变革。
三、新《课标》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的要求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当前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的指导性文件,给一线教师指明了实用类文本的教学方向。通过研读新《课标》,笔者得出其对实用类文本的教学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体为四个方面,分别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并能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它奠定了语文素养的语言基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注定是以语言发展作为基础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很好地体现了这点,学生在阅读实用类文本时是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时需要借助语言,在这一表达过程中就涉及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等,只要有涉及用语言表达的地方就离不开学生对自己语言的组织和处理。
“语文教学偏于感性,认识比较具有主观性,但我们要看到有意义的学习都是需要促进思维发展的”。影响每个人阅读活动的因素复杂多样,比如一个人的思维水平、人生阅历等,由于阅读个体在这些条件上存在差异,于是其思维发展也是呈现多维度的状况。实用类文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分析、综合等能力,正需要强化思维训练,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语文学科中,文学鉴赏与表达不仅是重要的部分,它还是语文能力中一个较高层级。学生在阅读实用类文本时能够通过不同的文章类型,如演讲词、新闻、科普文章来感受实用型文本的不同魅力,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特征以及所传递的思想感情来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再将这种能力运用到日常实用类文本写作或开展活动中,从而形成审美创造能力。
实用类文本虽然以实用性为重要基础,但是在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中国建筑的特征》,通过梁思成对中国建筑的介绍,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文化生发崇敬之情,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
综上所述,实用类文本不管在文本内容上还是教学上都与新《课标》中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通过实用类文本的教学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是十分关键的。
2.落实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
2018年1月,新《课标》正式颁布,它明确以“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来安排规划整个高中语文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任务型的语文活动下,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它与过去的教学模式有内在的区别——课程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有训练,但不把训练当作纯技巧进行分解训练”。学习任务群不仅包括具体的学习内容还包括语言的实践活动以及实践的情境,在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中重新建构了语文课程体系。这种按照学习任务群来安排教学的方式,大胆地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突破了“课堂”和“教材”带来的限制,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在新《課标》对于课程内容的规定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学习的18个学习任务群的同时,还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将普通高中分为三个学段: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如必修中包括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任务群,选择性必修中除了包括上述几个任务群,还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等任务群。
四、优化实用类文本教学
当前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亟待改进的一面,本节针对教学现状,从优化教师教学的方面,对实用类文本教学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建议。
1.重视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实用类文本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实用类文本同文学类文本一样,在语言方面也具有审美特征,并且不同类型的实用类文本还具有不同的语言特色,所产生的语言效果也不同,教师在课堂上若能够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实用类文本写作中学生也能够游刃有余。社会交往类中面向大众的演讲、陈述和致辞类别的课文出现在必修二第四单元,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二第四单元为演讲词单元,从内容上看,本单元三篇演讲词各有侧重,不同的致辞类别有不同的语言特色,同类的演讲词也会因为演说时期、场合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语言效果。《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子们的谆谆教诲,由于当时正处于新文化运动前期,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时期,此时的演讲词就带有文白混杂的特征,既有文言文的言简意赅,又有白话文明快易懂的好处。《我有一个梦想》是马丁·路德·金针对黑人在美国所受的不公正待遇,希望为黑人同胞争取自由平等的权利。语言激昂,擅于运用形象的比喻以及雄壮的排比,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黑人同胞受到极大的感染和内心的鼓舞。《在马克思基前的讲话》是篇悼词,恩格斯在追述马克思对人类的伟大贡献时,表达自己和全世界无产者的沉重悼念之情。悼词是为了纪念已经不在世的人,所以语言特色必然不同于其他的致辞类别,本篇悼词语言深沉含蓄,叙述、议论、抒情紧密结合。
总之,不同的致辞类别有不同的语言特色,同类的演讲词也会因为演说时期、场合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语言效果,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就要注意到这其中的不同的语言特色,分析出不同类型的区别。
人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以社科类通俗读物为主,它是传播科学知识的媒介,是启迪思维的钥匙。社科通俗读物的语言往往具有严谨性、科学性以及缺乏个人情感色彩平实的等特点,但是平实的语言特色并不排除生动形象,特别是这类科学小品为了把事物或者事理说得生动形象,语言往往呈现为幽默风趣的特征。教师在明确了这点之后就很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分析讲解这类文章的语言特色,或者将这类文章与其他同类文章的语言特色进行对比讲授。如在《作为生物的社会》中具体表现为,如作为人类的一员,作者“降格自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明式的幽默。这个特点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有突出的体现,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夸张地将人类活动原始化,将人的举动表现和动物活动无差别,意在突出人与动物间存在着某些相似性。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表现出智慧上的幽默。因为这篇文章的读者是大众,是高中生,作者通过这种幽默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意在激发读者对科学的热爱,用浅显的语言把深奥的道理表现出来,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所以,教师在进行实用类文本教学时,应该从文本不同的语言特色产生的语言效果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重视对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引导学生学习实用类文本时,不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思维,还应该重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培养,将实用类文本写作以及个性化的活动融合进实用类文本的教学中,在学习中增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往往在审美鉴赏能力之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实用类文本有了美的体验,这种美的体验往往以无形的感受留在学生心里,当学生多次品味实用类文本,就能够品味文本中美的因素,这种美的因素促使学生进行再创造,将自己对审美的看法和感受用文字或者情境活动表现出来。从人教版高中实用类文本的课后练习可以看出编者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进行培养。如《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能够在文字和情感上给人以审美感受的文章,文章将历史与现实融合,讽刺了大英帝国昔日的辉煌,以及现如今灰頭土脸地将不列颠尼亚号驶离中国香港的惨状。学生通过对这篇新闻的学习,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这篇新闻在语言上给人的感染力,在情感上给人以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研讨与练习”要求学生“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这个课后练习的安排意在让学生通过书面写作将本篇文章中学生所感受到的民族自豪感表达出来,这就是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途径之一。又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要求学生写一段文字描述集中营中微笑女孩的内心活动;《包身工》要求学生将旧社会时期被剥削的工人与现在的工人状况进行对比并将现在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做些调查写成一篇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并结合课外有关资料,编写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等,这些均体现了通过写作来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是实用类文本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教师在讲授完课内的基础知识后,完全可以利用这样的写作来检测学生对本堂课的吸收程度,进而将下一堂语文课变为写作交流课,将学生的作品在班级中做一个分享以及展示,以学生评价学生的方式进行,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学生在展示以及互相评价中,能够再次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3.在教学中体现任务群的概念
教师先要明确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有三个特征:首先要意识到学习任务群与以往单篇的文本教学有所不同,在教师对于课程的安排和规划上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其次,既然是课文,那么文本解读依然是根本,不能够脱离文本泛泛地进行教学,但是又要顾及任务群的安排;最后,学习任务群要以明确的任务为导向,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考虑活动是够围绕任务、是否有梯度、是否体现语文活动的特征。学习任务群教学无论从文本解读还是任务设置都要务实且细致。
总而言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被列入高中阶段必修课程,是每个高中学生都必须修习的内容,新《课标》中对此学习任务群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提示,意在让学生通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提高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对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最直接以及最基础的学习便是课本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学生通过课本中的实用类文本的学习能够对实用类文本有个最直观的了解,所以教师对课本中出现的实用类文本的教学是十分必要且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 李翠翠、谢无量《实用文章义法》,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2] 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第10期。
[3] 赵福楼《语文核心素养的五个着眼点》,《今日教育》2016年第3期。
[4] 王宁《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