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伸缩缝施工质量技术控制
2020-06-01徐冬冬
徐冬冬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城市化进程日益明显,建筑工程行业的地位也水涨船高,道路桥梁工程快速发展使其在施工质量技术控制方面逐渐严格起来,以“伸缩缝”为例,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质量。因此,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需结合实际分析伸缩缝在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桥梁伸缩缝施工质量桥梁整体使用寿命和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桥梁工程;伸缩缝施工质量;技术控制
在桥梁工程施工中,伸缩缝施工是尤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其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桥梁工程施工质量、使用功能及车辆行驶安全,倘若桥梁结构中出现伸缩缝问题,如伸缩缝之间镶嵌的橡胶条不到位或损坏,桥面流水就会下渗,桥梁底部、桥墩都会因受到长时间浸泡而降低桥梁的整体稳固。由此看来,研究伸缩缝施工质量技术控制势在必行。
1 桥梁工程伸缩缝的种类
桥梁工程伸缩缝按照种类可分为5类:对接式、钢制支承式、板式、模数支承式、无缝式。(1)对接式伸缩缝根据其构造形式和受力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填塞对接型和嵌固对接型两种。填塞式目前已很少使用,嵌固对接型是使用橡胶带(条)的拉压变形来吸收梁体的变形,多用于伸缩量在80 mm以下的桥梁工程上。(2)钢制支承式,用钢材装配制成,常见的有钢梳形板伸缩装置、钢板叠合式伸缩装置。(3)板式橡胶伸缩缝,是一种刚柔结合的伸缩装置。(4)模数支承式,是一种新型的伸缩缝装置,位移量较大且使用寿命较长。(5)无缝式,是一种接缝不伸出桥面的伸缩缝装置,靠桥面铺装的黏性材料承受桥梁的伸缩变形。
2 桥梁工程中伸缩缝质量问题及控制
影响桥梁伸缩缝质量问题的因素较多,具体分析如下。
(1)原材料、半成品进场质量。桥梁伸缩缝设计的混凝土强度一般较高,故更需对混凝土所用的砂石、水泥、外加剂等材料的技术指标严格控制。对伸缩缝厂家资质进行考察,实行准入制。对到场的伸缩缝装置进行验收,记录尺寸、焊接件间距位置,检查出厂合格证、质保书等,必要时进行送检。同时,对到场的伸缩缝装置进行保护,避免因现场不规范堆放引起伸缩缝装置变形,或长时间泡水、太阳暴晒、硬物碰擦等造成装置在安装前生锈、开裂等。
(2)配合比设计。桥梁伸缩缝直接与行驶的车辆和外界接触,需要有较高的强度、抗裂、耐磨性能。所以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需要进行优化,掺配高性能外加剂和增加聚丙烯纤维等增加混凝土抗裂性能的掺合料。
(3)伸缩缝装置的安装。桥梁在施工台帽背墙或板箱梁时需要将伸缩缝的预埋钢筋安装准确,由于两者施工间隔时间较长,需要对伸缩缝预埋钢筋进行防锈处理,在施工过程中不得破坏。对两侧开槽后的边缘沥青混凝土进行保护,避免碰撞缺边掉角。安装前需要根据温度情况控制伸缩缝装置之间的安装间距,同时,检查伸缩缝的直顺度,测量伸缩缝与两侧路面的高差。伸缩缝装置安装时,特别需要加强钢筋之间的焊接质量。安装完成后立即解除锁定装置,使其可以自由伸缩,避免造成变形。目前,许多桥梁伸缩缝在通车一段时间后,伸缩缝装置部分脱落,如果不及时修理,伸缩缝将很快被破坏,返修又会对车辆通行造成极大的不便。并且对伸缩缝顶层的钢筋网片的保护层厚度亦需严格控制,如若保护层偏大,则起不到增加混凝土抗裂性的作用。
(4)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混凝土浇筑应避开恶劣天气,浇筑前需要对伸缩缝槽内垃圾、浮层进行吹扫,对接触面洒水湿润。对已安装的伸缩缝装置和两侧路面进行保护,防止在浇筑过程中造成混凝土污染。混凝土振捣需做到不漏振、不过振,以砼不再下沉,无气泡上升,表面呈现轻微浮浆为度。混凝土浇筑完成收浆后,要进行第二次抹面收浆避免局部出现龟裂。及时对混凝土进行覆盖、洒水养生,养护时间一般不少于7天。养生期间,在伸缩缝两侧需进行封闭并做好警示标志,拒绝车辆的通行。
(5)施工组织安排。部分伸缩缝可以在桥面铺装前施工,也可以后施工,但是如果伸缩缝先进行施工,在桥面铺装施工过程中,可能对已安装完成的伸缩缝造成破坏,且桥面铺装多为沥青混凝土,伸缩缝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的高差控制难度较大。故伸缩缝一般在桥面铺装完成后统一安装,有利于保证桥梁的整体质量。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与交通的不断发展,路桥梁工程的地位也与日俱增。伸缩缝的施工质量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为确保施工顺利如期实行,过程中需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因此,增强施工技术,保障公路桥梁安全,科学严谨地进行施工建设是当前的首要目标。本文就桥梁工程伸缩缝施工质量技术控制展开相关战略研究,仅代表笔者自身,希望可以为橋梁的施工方面提出可行性参考。
[参考文献]
[1]王丽博.变形监测技术在桥梁监测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9(4):93-94.
[2]赖洪亮.市政路桥施工特点及技术控制要点探讨[J].价值工程,2018(30):180-181.
[3]李德文,习扬,申俊清.浅谈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伸缩缝施工方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23):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