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蜕变:从垃圾填埋场到城市菜园

2020-06-01

先锋 2020年5期
关键词:空地闲置蔬菜

4月1日,在成都市开展的首届“美丽社区·共建共享”社区微更新创意项目竞赛中,蒲江县“溪鹭耕夫·可食地景”项目进入全市前十、荣获二等奖。该项目位于鹤山街道齐心社区白鹭洲小区内,占地约13亩,是由社区收集居民意见,共同商议打造的集农耕文化、田园实景、人文风貌为一体的社区微更新项目,值得辖区有品质不高、长期闲置、利用不足、功能不优的微型公共空间和老旧建筑的城乡社区借鉴。

共盼引出需求

白鹭洲小区地处蒲江县鹤山街道城郊结合部,属拆迁安置小区,汇集来自4个村、412户、1452个居民。小区外围有块13亩左右的国资闲置空地,因邻近成雅高速不能进行建筑修建,一度成为小区居民生活垃圾填埋场。

长期的闲置荒废,致使该处杂草丛生,有少数居民自发在空地边缘种了些蔬菜。环境脏乱和无序种植大大影响了小区居住品质,不断有小区居民向社区建议,希望将这块空地有效利用。

2019年初,社区将此项工作列入年度重点,“怎么利用这块地”成为社区最需解决的问题。为此,社区结合2019年保障资金使用,组织两委干部和网格员包片入户走访,开展民意调查。调查反映,开发停车位和菜地在居民中呼声最高,大部分居民虽住进了楼房,但仍有浓郁的农耕情结,土地利用的方向逐渐清晰。

共商带来思路

“车位怎么建,地该咋个种”成了社区面临的第二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各种学习和与街道、县级相关部门沟通,社区大胆构想,初步提出“可食地景”这一概念,既能满足群众种植需求,又能传承农耕文明,打造具有田园实景、人文风貌的社区菜园。

于是,社区邀请3位社区规划师志愿者参与,组织召开5次居民楼栋会,共同研究协商空地改造,从概念解释、提出思路到地块划分、步道、凉亭、沟渠的建设,反复与大家讨论沟通,最后将居民零碎的意见组合起来转化成文字,最终形成了“溪鹭耕夫·可食地景”项目,并细化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地块划分、微基金筹建、管理运维等方案。

讨论的过程也是凝聚共识的过程。原来自发无序种植的10户居民,也积极配合社区腾退土地,参与项目。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从一点一点的改造开始,去建构一个社区或者社群的主体性和社会力”,这更加激发了齐心社区的信心。

共建增添活力

要打造这个项目,仅靠社区保障资金远远不够。社区拓宽思路,引入本地社会组织民生社会服务中心,以1万元保障资金为杠杆,包装项目向市慈善总会申报社会组织专项发展基金,争取到15万元支持,用于项目社区营造。

2019年3月,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闲置空地建成了共享停车位92个,其余按每个约30m2大小划分为128块,并配套修建了步道、沟渠和3个凉亭。项目进入认领招募环节,社区以最原始的抓阄方式公开公平完成全部地块协议签订,118名幸运者正式成为“地主”,6个单位党支部参与到地块认领。项目在推进之初,就以开放的方式进行设定,参与者并不局限于本小区居民。

此外,从项目的可持续和社区造血功能考虑,以118户认领家庭每年交纳50元租金、共建党支部每年交纳1000元租金的方式,成立了社区微基金。2019年通过土地租金、义卖义集等途径共募集22341.8元,致力于解决社区公共问题。

共享促进蜕变

经过空间改造后,原来杂草丛生的13亩闲置土地中,一个个地块在要求的时间内陆续种上了应季蔬菜,焕发出勃勃生机。此时项目并未结束,引入的社会组织陆续开展各类社区营造活动19场,有以居民为主的有机种植培训,有以小孩为主的自然教育、农耕游戏,也有在蔬菜丰收之际的蔬菜义集活动,居民将收入注入社区微基金。

在活动中,发掘出骨干居民36人,培育孵化溪鹭志愿服务队、溪鹭开心文艺队、公益服务中心志愿队等6支居民自组织,逐渐成为社区开展各类活动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参与共建的单位也通过多种形式的支部活动与社区进行互动,花田农场党支部提供了有机种植培训,农业农村局党支部开展有机蔬菜示范種植,人保财险蒲江支公司党支部组织公司法律顾问免费提供法律培训和法律咨询服务,并为社区高龄老人和残疾人送去新鲜蔬菜和爱心粮油,“溪鹭耕夫·可食地景”成为了社区共驻共建的载体和平台。

共治凝聚温度

因为一个社区微更新项目的实施,实现了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共建单位等多元主体有效参与,从环境的改变到人与人之间的友善连接和分享,“溪鹭耕夫·可食地景”是大家共建共治共享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生了许多温暖人心的故事,也给白鹭洲小区带来了无限的活力,让邻里更加和谐、生活更具质感、城市更有温度。

猜你喜欢

空地闲置蔬菜
数字化赋能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改革
不做闲置主妇
第六章 神秘的空地
第六章 神秘的空地
奇怪的蔬菜
空地一体化技术在IFTD试飞中的应用
蔬菜
假如你有一块空地,千万别做庭院
扶贫资金闲置浪费谁之过?
养老床位欠缺与闲置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