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峨眉山旅游文学初探

2020-06-01黎昭琴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峨眉峨眉山楹联

黎昭琴

本文探究峨眉山的旅游文学,考察旅游文学作品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促进关系,并结合峨眉山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旅游文学作品的探索创新利用情况,简要归纳旅游文学促进旅游发展的有益经验及其创新发展方面的不足之处。

引言

峨眉山作为我国重要旅游景点之一,古往今来,以其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这些瑰丽文学之作为自然景观添加人文魅力,成为自然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峨眉山之旅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场文化之旅。

一、秀水青山,文人墨客:峨眉山旅游文学资源

广义而言,旅游文学指一切与旅游相关的带有文学性质的作品(曹济平,2007)。按写作类型看,有诗歌、楹联、散文、骈文、赋、小说、影视戏剧剧本等;按写作内容看,文学旅游作品可叙事记游、摹物状景,也可抒情说理、品人鉴世(章尚正,2006)。峨眉山钟灵毓秀,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于此,或直抒胸臆一赞祖国大好河山,或寄情于景娓娓道出人生志向、仕途坎坷,亦有将相帝王留笔,题楹联以歌眼前胜景。峨眉山的旅游文学以诗歌、楹联、散文为主,其中散文又以记录峨眉山民间传说、游记居多,此外也有少部分小说作品。

从诗歌来看,早在1986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就出版了由陈述舟选注的《峨眉山诗选注》,该书精选了从唐代到清代各家诗人的作品97首(陈述舟,1986),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唐朝李世民所作《度秋诗》,李白所作诗4首《登峨眉山》《听蜀僧浚弹琴》《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杜甫所作《赠别郑练赴襄阳》,岑参所作《望峨眉》,陈子昂所作《感遇》。宋朝苏轼所作《峨眉山》《白水寺》《无题》,范成大所作《峰顶卧云庵》《初入大峨》《峨眉山行纪》,陆游所作《舟中对月》《凌云醉归》,冯时行所作《峨眉山》。明朝方孝孺所作《白水寺二首》《光相寺》《入山》,杨慎所作《封顶卧云庵二首》,清朝释元温所作《登峨》。1993年,由程东和薛东所著,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峨眉山》一书对峨眉山诗歌进行了更完善地总结,除上述诗人的作品外,还增补了16位僧人的诗作。

20世纪80年代,苏皖等学者对峨眉山的楹联进行了整理,峨眉山所有景点中,17个著名景点(报国寺、伏虎寺、洪椿坪、洗象池、雷洞坪、万年寺等)共有楹联128幅(苏皖,1987),其中报国寺和伏虎寺最多,分别为18副和20副。此外,峨眉山文管所于1983年出版了《峨眉山楹联选集》,许多旅游指南类书籍中也对峨眉山代表性楹联进行了整理。散文方面,峨眉山旅游文学中散文记录的有传说掌故和记游之作。传说掌故大多以峨眉山某处景点,如怪石、奇山、寺庙、溪流等为依托,如“飞来神殿”“白蛇成道”“云海佛光”“康熙醉游洗象池”等。关于峨眉山传说的书籍有20世纪末骆坤琪编著的《峨眉山掌故传奇》、张承业搜集整理的《峨眉山的传说》等书。游记方面,著名的有范成大、胡世安、江皋、朱怀园等文人之作。1986,顾刃对峨眉山游记进行了综合整理,著有《峨眉山游记选注》一书。小说方面,《峨眉山奇遇》《峨眉山之子》《洪康官大闹峨眉山》《峨眉山月》等书可为峨眉山旅游文学代表作品。

峨眉山以其悠久的佛教文化和秀丽的自然风光闻名,有“仙山佛国”“地质博物馆”之美誉。上述作品中,既有描写峨眉山奇山秀水之句,亦有咏佛载经之词。李白一句“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成为诸多峨眉旅游宣传册中的开篇之句;苏轼言“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将连日雨后峨眉山的青葱苍翠之丽景尽书眼前;岑参“朝从老僧饭,昨日岩口宿。锡杖倚枯松,绳床映深竹”将游客登山之行途中寺庙食斋饭,岩口夜宿,途中倚松休憩之景跃然纸上;冯时行在《峨眉山》中写道“岩峦皆创见,草木半无名;翠削山山玉,光摇树树琼”,峨眉山岩峦各具特色,“半无名”写尽植被之多,“山山玉”“树树琼”写尽植被的珍贵;方孝孺《入山》,见“云开面面峰如削,谷转行行树欲排”,峨眉山路转山回,移步换景,既有陡峭奇峰,亦有苍茫林海;黄炎培写《峨眉天下秀》,除了写山上景致,还写到了当地风土人情,“进了一家小饭店,老板太太端上来一碟泡菜,甘美极了。又是一碟,又是一碟,甲说:吾们来运动这位太太到上海去开一家支店,包管大发”(苏皖,1987)。一小碟泡菜尚甘美至此,更不用说当地如其他特色美食小吃。游记中,黄炎培还对景区的猴、滑杆、各大寺庙、佛光等做了细致描绘。峨眉山旅游文学资源比较丰富,人们对峨眉山的初印象往往正是源于这些文学作品,作品中对峨眉山景致栩栩如生的描绘扩大了景点知名度。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为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和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必备古诗,学生们哪怕没有亲身前往峨眉去看那“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景致,也将峨眉山深记在心中。

二、以文入景,相映成趣:旅游文学与旅游发展

旅游文学资源可作为旅游管理、景区开发、会展策划的重要材料。峨眉山旅游文学资源丰富翔实,从各处景观楹联牌匾到旅行社宣传刊物,从导游介绍词到峨眉山市官方网站旅游宣传文案,这些文学作品各得其所,绿水青山咫尺,以文入景,赋予山水以墨香和文学风韵。

报国寺为峨眉山下第一座寺庙,寺内收藏了重多楹联游记,其中刘君照所题长联,上联“看萝峰晴云,灵岩叠翠,象池夜月,白水秋风;袅袅晚鐘消俗虑,蒙蒙晓雨润洪椿。胜迹任遨游,快赏大坪霁雪,乐听双桥清音,休忘却仙峰探九老,金顶览祥光,尽将峨眉十景收眼底。”赞峨眉秀丽十景,下联追述峨眉历史传说、名人轶事,全联180字,鞭辟入里,言简意深。刘光第题清音阁牛心亭,“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描绘出双飞桥倒映在黑龙江和白龙江上的如虹之影,亦写出两条江混合之处,在数年流水冲击下形成形状奇特的“牛心石”之景。洪春坪得名于寺外山坡上生长的长寿古木“洪椿”,寺庙中有一联“佛祖以亿万年作昼,亿万年作夜;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有学者表示,此联引意于《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可视为道家思想引入佛门的例证(潘健,2000),峨眉山为佛教圣地,一楹联见证了道教思想对佛教影响,也使峨眉山的文化底蕴更加厚重深远。

峨眉山内,凡目之所见皆为景致,赋予水光山色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作品不可一一尽数,它们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为峨眉山之景打造出一张亮丽的名片。此外,在峨眉山导游词,峨眉山市政府官网“峨眉旅游”栏目,四川省政府官网“旅游推荐”栏目均引用了峨眉山旅游文学作品作为宣传之用,所引之文,又以“峨眉天下秀”“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居多。“同时,以佛、道、武、山、水、茶六大文化内涵为载体,实施了四川国际旅博会场馆、天池文缘、峨眉山演艺中心、金色华藏、黄湾武术文化小镇等文旅投資项目建设,为旅游发展形成了更强势的支撑。”(傅勇林、胡斌,2018)。2017年,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峨眉山创建中国国际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工作方案》,方案指出要编制峨眉山佛教文化系列丛书,由此,诸多僧侣法师游历峨眉所作的文学作品能得到更好保存,这些旅游文学作品也成为峨眉旅游佛教文化项目建设的重要支撑材料。根据四川日报数据显示,2015年,峨眉山累计接待游客人数突破300万人次;2016年,累计接待游客322.4万人次;2017年,累计接待游客335万人次,创造旅游综合收入24亿元(吴亚飞,2018)。数据背后可以看到峨眉山旅游业发展成果显著,其中的促进因素诸多,丰富文旅项目使峨眉山之旅更具吸引力,而峨眉山自身的旅游文学资源则为这些文旅项目提供了源头活水,让峨眉山在打造其文旅名片时潜力倍增。

三、创新利用,积极探索:旅游文学利用经验总结

峨眉山旅游文学为其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资源,当地在促进其挖掘创新、利用保护方面多措并举,成效卓著。制度保障方面,2019年9月10日,《关于严厉整治峨眉山景区旅游秩序的规定》正式发布,规定第一条即为“保护峨眉山自然与文化遗产”。2019年12月《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发布,条例提出要“统筹规划峨眉山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组织实施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挖掘、保护和利用工作,提升资源环境品质,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条例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制定了保护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为峨眉山文旅资源保护提供了行动指南。

文旅融合方面,在挖掘利用佛、道、武、山、水、茶六大文化的基础上,为让旅客进一步体验峨眉山历史文化、人文故事和民俗文化,当地推出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载体。如峨眉山实景演艺《只有峨眉山》项目借“云之上、云之中、云之下”3个演艺场景,既呈现出峨眉仙境般的艺术效果,又为游客真实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峨眉山的农村图景。峨眉山的背夫和轿夫是当地历史悠久的职业,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云之上”剧场介绍中写道“李白、广悟、蒋介石……到访峨眉山名人无数,竟然都没有背夫历史悠久”该场景展现了峨眉山的民俗风情,将悠久的历史文化创新并浓缩成一个个视觉场景,让观众更能透彻地理解峨眉山的别样魅力。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旅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如今已在各地旅游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杜红,2005)。《只有峨眉山》的“云之下”场景正是为游客提供了这样一个实景化的民俗旅游体验环境,让峨眉山川主镇高河村旧村搬迁遗址发挥出独特的文化价值。

景区建设上,峨眉山“绿色发展”理念落实逐步深入,环境污染、违规建筑和生态压力等问题得到缓解,这些均为峨眉山文化旅游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但是,峨眉山文化旅游方面依然存在还需提高之处。一是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深,对峨眉山旅游文学资源进行整理的作品大多出版于20世纪末,内容以古代和近现代诗文为主,现代关于峨眉山的诗歌游记缺乏综合整理,出现了旅游文学断层。二是峨眉山文学旅游资源受重视程度不够高,除了“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峨眉山山月半轮秋”“峨眉天下秀”之外,其他作品鲜为人知,峨眉山厚重的文学底蕴尚未被充分展现。三是景区内介绍外文翻译不够准确,部分文学文化方面的内容和景区公示语存在错译(唐瑞,2016;江婷,2016;孔翠令,2005),此外,峨眉山旅游文学作品,如传说等缺少英译本。峨眉山要打造国际旅游度假区,此方面的改进不可或缺。

四、结语

峨眉山的旅游文学资源蔚为丰富,从诗歌、楹联再到小说,既有写景状物、寄情咏志之作,亦有记载掌故传奇、人情风俗之篇。数年来,众多学者对峨眉山的旅游文学资源进行了综合性整理,对峨眉山旅游文学资源的保护、传承和研究具有诸多裨益。与此同时,这些旅游文学作品为峨眉山景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可作为峨眉山厚重文化底蕴的一张靓丽名片。当地市政部门和各大旅行投资机构也通过制度规范打造文旅融合新载体、“绿色景区”建设等措施对峨眉山的文学文化加以继承、保护和创新,成效卓著。但亦存在旅游文学断层、峨眉山文学底蕴未充分挖掘展现、景区内旅游翻译有误等问题亟待解决。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猜你喜欢

峨眉峨眉山楹联
文化遗踪——峨眉山—乐山大佛
峨眉武术传承人王超的坚守
峨眉峨秀湖即景(排律八韵)
勇登峨眉山
孔府的年节楹联
贵州最大的峨眉含笑树现身习水
峨眉山游记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
楹联简史三字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