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视野下中学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思考
2020-06-01卢晓鹏
卢晓鹏
摘 要: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采用文献资料、访谈调查以及逻辑推理等方法,结合省级教科院“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分析中学健康教育现状,思考如何将中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融合,如何更好地践行“‘健康中国行动之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达到学生健康,老师健康,中国健康的目标。
关键词:健康中国行动;体育教学;健康教育;融合
国家卫健委2019年8月12日发布“‘健康中国行动之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提出:行动要给出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等知识与技能,并提出个人、家庭、学校、政府应采取的举措。光明时评《加强健康教育重在有机渗透》一文提出:“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不断强化和促进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健康知识与观念的树立以及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养成,而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向行动的转化。这就决定了加强健康教育不能靠简单的知识灌输,关键要在有机结合渗透上下功夫。”因此,笔者认为在“健康中国行动”的指导下,有必要思考如何将中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融合,以期更好地践行“‘健康中国行动之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达到学生健康、老师健康、中国健康的目标。
一、中学健康教育的国家相关政策定位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01年版)》强调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意义,首次将“体育”课程名称改为“体育与健康”。为促进学生健康,这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诸多举措,其中有一重大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并入了原有每周0.5学时的健康教育课程,承担了健康教育的教学任务。
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进一步明确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承担健康教育的职能,并要求学校以学科教学的方式,每学期安排6~7课时健康教育课。《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在高中阶段开展一个必修模块教学的健康教育。
2016年3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把“健康中国”升级为国家战略,建设健康中国战略主题是“共建共享、全民健康”。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简称《意见》),依据《意见》,成立了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并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以下简称《健康中国行动》)。《意见》明确了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必须教会学生基本的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和专项的运动技能,必须坚持经常性体育锻炼,组织全员参与体育竞赛活动。2019年7月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其中有十五项重大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是其中的筑基行动。
从国家政策来看,国家对学生健康教育越來越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肩负着健康教育的重任。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基础理论研究匮乏
从文献资料看,国内与西方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研究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较少。1989年国家教委体卫司进行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改革试验,在北京、上海、福建取得了成果,但局限于理论上的宏观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的指导形成脱节,导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因缺少理论指导和实践引领而造成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或是健康教育部分直接缺失。
(二)课程课时不足
课时是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保障,国家规定:初中3课时/周,高中2课时/周。2001年课改前,健康教育是独立的课程体系,要求每周 0.5 学时,课改后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融入健康教育,并规定每学期健康教育不少于6~7课时,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周学时数并没有增加。
通过笔者课题研究的问卷,扬州市各中学健康教育课时均在2~5课时/学期,访谈时1~2课时/学期居多。由此可见,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健康教育和体育教学均受到影响。
(三)教师能力有待提高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学校健康教育主要载体是“体育与健康”,就目前而言,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的能力存在不足。
首先,体育教师体育课至少12~14节/周,还有大课间、活动课、运动队训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大量的工作,在有限精力下,形式单一、零散的健康教育就成为灵活的教学应付。其次,从体育教师知识与技能看,职前没有专业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学习,职后很少或没有参与专门培训,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严重缺乏,对健康教育知识拓展和资源开发更是无从下手。可见,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的能力整体不足。
(四)评价体系单一
学校健康教育由制订计划、实施方案、评价体系等部分组成,其中评价体系是对健康教育质量、效果的检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形式多样、课时零散、安排灵活的要求,以及与生物课或其他活动形式有机结合的要求,给制定健康教育评价体系带来了难题。
从访谈得知,目前中学健康教育以课堂评价为主,少有与体育理论考试相结合。而健康教育评价检验的内容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检验健康行为是否养成。
(五)政策缺乏制约性
2008年《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学校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健康教育教学课时安排可有一定灵活性,如遇雨(雪)或高温(严寒)等不适宜户外体育教学的天气时可安排健康教育课。中学阶段应与生物课等相关学科有机结合,对无法在“体育与健康”等相关课程中渗透的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
文件对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即:时间零散、形式多样,但对是否开展健康教育没有具体督查措施,缺乏制约性,导致学校健康教育被边缘化,缺少保障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措施。
三、中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融合的策略思考
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课程是“体育与健康”,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其次可以通过“室内课”“实践课”“多方合力”三方面的的教学思路进行融合教学。
(一)加强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非常多,而健康教育融合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非常少。应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如:研究一套完整的健康教育体系;“体育与健康”课程融合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健康教育的范例;等等。
(二)融合多方教学思路
第一,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室内课(阴雨、雾霾)传授在体育教学中无法渗透的健康教育内容,集中大班(年级或不同年级)进行专题教学。第二,平时注重收集健康知识点,在体育教学中用不超过“一分钟”的时间与课的“准备活动、教学内容、体能素质、突发事件、整理放松、季节特點、场地器材、碎片化的时间”等进行健康教育融合教学。第三,利用校医、心理教师、校园橱窗、广播、网络宣传、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结合等多方合力宣传健康知识。这样体育课内、课外联动确保学校健康教育教学的有效进行。
四、中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融合的保障措施
(一)执行与完善督查体系
自课改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青少年健康的文件。“健康中国”和“健康中国行动”推行可以看出国家对青少年健康的重视程度。但长期受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素质教育贯彻不到位。因此,各行政机构和学校应贯彻执行国家推行的教育政策,真正把“健康第一”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其次,应根据国家政策加大对体育教育的投资力度和督查力度,形成配套完善的督查机制,使其可操作、可量化、有约束,行之有效。
(二)提升教师健康教育能力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第一,配备足够师资力量,保证体育教师工作量适宜,精力充沛。第二,职前与职后都应提供专业课程培训。一方面,高校要增设配套健康教育课程,另一方面,相关教育部门需定期、有计划地针对在职教师开展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培训。第三,体育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各类平台习得健康知识与技能。第四,教师要发挥团队精神,合作分工,先安排教师承担不同专题教案的编写和课件制作,再安排教师承担专题健康教育教学。
(三)研发健康教育资源库
开发可利用的教材和资料,如:笔者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编写了“中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融合”的校本教材,有利于健康教育的开展。同时,重视“学科+”以及开发校内外健康教育资源,如:笔者将体育、心理、医学等资源汇总编写健康教育校本教材,也可以利用参观、调查、访谈等多样化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健康教育学习资源,更好地为健康教育服务。
(四)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健康教育评价的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健康行为的养成。因此,应实行综合、动态的多元评价,特别注重过程的评价。如采用理论测试、知识竞赛、心得体会以及小课题研究等进行评价;健康意识、能力和行为可以采用观察记录和生活实践进行评价;学习态度和健身意识可以通过平时课堂表现和实践活动进行评价。这些评价应该结合多元评价方法合理使用,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改进学习行为,最终,达到多元评价的效果。
五、小结
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是一个难点,在课标和《健康中国行动》的引领下,学校体育应抓住良机,将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融合,以健康为核心,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与技能,形成健康、安全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学生的健康行动才会有健康中国行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夏云.中小学生健康与学校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4(9).
[4]戚晓彦.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辽宁教育,2013(9):29-31
[5]毕亮,苏艳红.“健康中国”视角下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7(12):1103-1105
[6]马强,殷恒婵,黄凯,郭卓,毛丽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教育实施影响因素研究[J].体育教学,2017(1):33-35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D/2018/02/137)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