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瘠岁月里的读和写

2020-06-01林剑峰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小人书时光文字

林剑峰

岁月是一本书,年少的心事都被时光打磨,消融在那些匮乏的读写间隙中。我坚信,每一寸文字的输出必定有一寸阅读光影相衬。

总是感叹书读得少。尤其工作后,忙于生计,忙于各种琐碎,阅读已渐渐淡出了生活,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刚上班的那几年,甚至都没读过一本完整的书,有时,时间有了,心情却跑了。但我确信喜欢过文字,也一直没离开过,这些年抄抄写写,也算发表了一些文章,获过一些奖。在工作和生活的荒芜中,文字给我带来了许多温暖。也是文字,让我的课堂有了更多的灵光,师生间有了更多的共鸣。细细追忆,这些文字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也不是一时兴起就能拼凑出它的灵性。它的输出一定是某些时光的阅读所累积起来的厚度,如同海滩里的沙石,不是一天有的,也不是从天而降的,那必定是历经沧海桑田后存留下来与大海长相厮守的。

读与写,看似两条线,实质上是拧在一起的大绳索。每个时期的阅读,最终都会压缩成思维的纤维,只待文字把它拧成结实的麻绳。

遥望我的童年,那是一段贫瘠又多彩的岁月。一至三年级,大多在“野”中度过,玩了很多花样,十足的野孩子。一年到头都在那个小渔村里穿梭,书籍读物少得有些可怜,每每于开学初拿到课本便会如饥似渴地翻看起来。

那时的小学生,书包单薄得可爱。每个孩子上学都“轻装上阵”,除了语文数学两本课本,书包里再找不到第三本了,连作业本都是奢侈物。有的甚至没有书包,两本书抓在手里边跑边玩就上学了。因为没有其他的,上课时便只关注书本。每一页的内容都很熟悉,读起课文来,真的叫“书声琅琅”。每个孩子都敞开喉咙地读,嘴巴张到无限大,读得相当叫劲,有时还会边读边随着节奏晃着身子。于是,不到半学期,整本书都会背了;到了学期末,书已没了棱角,卷了,也卷进每个人的心里。现在的孩子可幸福了,物质条件丰富,书籍也不缺乏,但读书的味总有些不一样。

我似乎漏了一样东西——小人书,也叫连环画。那是小学时最流行的读物了,很抢手,只要你手头有几本,马上就会吸引许多小伙伴围观。也不知哪来的,镇里的书店可离得有些遠,我猜测很多是上一代的孩子留下的。最喜欢看里面的图了,人物栩栩如生,虽是同一人物,翻过一页,神情动作却全变了;快速翻阅时,人物便“活”了起来。寥寥几笔,神韵自然,实在是精妙绝伦。可别小看这些小人书,那里可藏着许多的经典。像《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早就随图入脑了。这些小人书像是公家的,大家轮流着看;也有借的,接过手便翻看起来,不看完不罢休,看完随即还,所以基本上没有借过夜的小人书。

印象中很多小人书的边角都磨圆了,有的自上而下地圆下去,最上面书页边上的字都模糊了,对于只看图的我们一点都不碍事。有的封面也没了,内线都露出来,惜书的伙伴便会用牛皮纸包裹,然后尝试用大头针缝起来。因此,每一本小人书都留下了许多小伙伴的手汗。一段时期后,可能是看腻了,小人书也寂寞起来了,无人问津,有的干脆塞进衣柜里,沦为时间的遗产。现在想起却满是回忆,毕竟,它滋养了我们那段贫瘠的岁月。

不过,纯文字的儿童读物真的很稀缺。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末,我家订了《家庭》杂志,算是赶得上潮流了。那是我唯一的课外书。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封面,那些亲子画面总是很阳光温馨,于当时而言,也是一种时尚,也由此总会滋生许多向往。那时作业少,每天放学没事做就翻一翻。因为是月刊,一月里便只能来来回回地翻看,过期的也当作新的看。有时实在没内容可看了,就看内页,连广告都不放过。哪怕是蚊香广告,也会看得津津有味。而一些家庭故事总会使我产生许多想法,只是无从表达,但心中早已激起思想的浪花。

后来,《家庭》杂志已不能满足我的阅读需求了,我便把目光投放在我爸那些床头书上。上世纪90年代起,村里接上电了,不再点煤油灯。我爸便常常在夜里看书,白天也就便宜了我。厚厚的一大本一大本,有的叠在家里那张老床的横板上,有的便放在床头边。我所熟悉的,像《封神榜》《大刀王五》《七侠五义》等。再后来,床头有了一些武侠小说,比如戊戟的传奇系列,读起来更带劲。

初中时期,武侠小说风靡大江南北,校园刮起了一股武侠风。女同学看琼瑶、岑凯伦等的爱情小说,男同学一律看武侠。比较熟悉有金庸、古龙、梁羽生、卧龙生等,一系列的经典作品吸引着我们,夜思梦想,可谓一发不可收拾。同学带来一本借一本,后来自己也跑去书店租书。押金10元,一天5毛,有时一天就看完一本。因为对武侠的痴迷,也曾荒废了一段学业,但也滋养了一段青春岁月,何尝不是累积了一段阅读时光呢。如果说,想象力是培养起来的,那么,小说一定功不可没。那时,每个孩子心中就装着一个江湖,所有柔情铁骨都随着情节而生长,现在想来,那种悲悯情怀对语文教学还是有影响的。虽然写得不多,但其实心中已有很多文字在酝酿,在内心回旋,变成青春期层层叠叠的心事和模糊的向往。

可能是读得多,一旦写时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当好几次作文都得到老师表扬时,我在写中慢慢找到了兴趣。不可否认,这种写是建立在前期阅读的基础上的。清晰地记得老师在班里念我作文时,我感到突然又意外。若论技法,那会儿可是零技法,我想应该是情节上的“真”和“实”打动了老师。我的写作总是随心而动,依情而抒。这点在我往后的写作过程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时至今天,我依然认为“真情实感”是最好的“技巧”,也应该作为作文的评判标准之一。就像前面所说,当阅读到一定的量时,文字便自然而然地在适当的场合输出。其实,除了阅读外,还应该加入个人经历。人的经历就是一部书。

开始有写作的习惯是在中专时。那时在省外读书,自有一种愁绪。电子通信不发达,亲朋好友都不在身边,许多时候便只能借写作来抒发心情。当时流行写信,我跟很多同学都保持书信来往,每天傍晚总往保卫处查看书信包裹。收信时的那种期待感和看信的喜悦感是现在手机短信等无法代替的,书信出封时的油墨味也是现在电子产品所无法代替的。当时还有集邮的习惯,有时周末我还专程去邮局买邮票,尽管邮局离学校很远。虽然只是得到了几张精美的邮票,也是满满的喜悦感。记得第一次投稿是给学校广播站,投了几首小诗。那个黄昏,天边的余晖还很亮。猛然间听到广播里播出自己的诗文,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那是青春里的一抹绿意。在那个浮躁的年岁里,丁点儿的诗意都显得很灿烂。自此,一发不可收拾,点点滴滴写了满满一本,视若珍宝。可是,毕业的前一晚,聚餐后收拾行李,却怎么找也找不到。至今,依然想不明白是怎么丢的。这或许是诗意人生的一个伏笔。

写的时间多了,读的时间又少了。中专三年,连武侠小说也“戒”掉了。书本在那段时光里似乎凭空消失,文字代替了书本。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学的是美术专业,每天接触的基本上是跟画画有关的,白天就是画画画,晚上都用来抒情。但无论岁月如何流转,读过的东西,写过的东西始终存留在记忆里,随着时光的推移慢慢发酵,它终将会变成令人回味的美酒。

读和写就像蒸馒头的过程,起初只是小小的一团,经搅拌、搓揉,再慢慢发酵,直至散出香味。说是酿酒更形象些,读是写的酵母,写是读的酒酿,时间一到,就会酿出香醇的美酒,滋润着人生的成长。感谢那段贫瘠的岁月,它是我人生的一本大书。

猜你喜欢

小人书时光文字
想起“小人书”
小人书里的大干世界
文字的前世今生
Chapter 2 Childhood time第2章 童年时光
永远向前的时光
热爱与坚持
小人书里的大世界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漫时光
小人书伴随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