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都提过,可她们就是不做
2020-06-01吴红霞
吴红霞
记得冬季传染病高发时,幼儿园成为重灾区,而应对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开窗通风,于是保健医依据上级要求和园内工作实际,对各班提出每日开窗通风三次的要求。
某一日,户外活动时间,我去各班查看开窗通风情况,发现各班开窗程度不同,通风效果各异,有的只开了几个小缝,有的只开了一扇窗户,还有的班根本没有开。当我跟保健医沟通时,保健医皱着眉头说:“要求都提过,她们都知道,可就是不做,我们也没有办法了。”看着保健医一脸委屈和无助的样子,我带着她们进班一起研究,如何开窗才能达到通风效果。
班级活动室面积比较大,南北边都有窗户,要想在一个小时内达到通风换气的效果,需要多开几扇窗户,让空气对流起来才能实现。于是,我引导保健医尝试,开哪几扇窗户,能让空气迅速对流起来?她们尝试打开不同位置的窗户,也尝试打开不同的数量,最后发现,首先南北边的窗户要对着开,对流最快;其次,要保证一定的数量,才能保证短时间内的通风效果,比如活动室的北侧正好是三个空间,盥洗室、衣帽间和睡眠室,右边是很长的阳台,于是就按北侧三个房间的格局确定,每侧开三扇窗,而且要全开,不是半开,也不是开一条缝。最后我们按这个方式轮流把每个班的窗户都打开了,保健医高兴地说:“嗯,这样開窗通风效果最好。”于是我们明确了开窗通风的具体要求,从数量上,南北侧都开三扇;从程度上,全开,不是半开或开一条缝。
中午,我们召开了保育老师的培训会。首先,先给大家讲解传染病高发季,开窗通风是保护幼儿、保护自己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让大家从思想上认识到,执行这个要求不仅仅是完成工作,更是保护孩子、自己和同事身体健康的一项责任和义务,大家肩负着保护师幼的重任;其次,承认老师在执行制度时有难度,比如保健医强调要开窗通风,老师都按要求做了,但保健医认为执行不到位,老师也会觉得很困惑,甚至觉得保健医事多,究其原因是工作要求不具体,操作性不够;最后,在研讨的基础上明确“三二三”开窗通风要求——三个时间点(早晨、上、下午户外活动),南北两侧,全开三扇。就这样,大家达成了一致。随后几天,我有意进班查看,各班开窗通风基本可以达到标准化了。
管理的前提:信任
当我与保健医沟通班级通风效果不好时,保健医的潜意识认为,自己不是中层干部,说话没有权威性,老师不听她们的。由此可以判断,她们在保健工作管理方面不自信,源于她们认识上的误区——当中层才能管理。
于是,我引导她们,首先要信任老师,每个人都想把工作做好,都想得到认可,没有人愿意不完成工作,从而给自己找麻烦;其次,保健医虽然不是中层,但是专业部门的负责人、专项工作的牵头人,在工作中就应该体现出权威性。
管理无效的原因:要求不具体,指令不明确
在她们反馈“要求都提了,老师就是不做”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她们的委屈和无助,于是,我问了几个问题:“开窗通风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实际就是具体内容)?”她们说:“没有具体要求,开了达到通风效果就行。”我又问:“怎么查?”她们说:“进班看啊。”我追问:“看什么?”她们说:“开窗通风效果啊。”反复用“开窗通风”四个字来回答。
根据她们的回答,我明白问题的症结在于,工作要求不具体,指令不明确,操作性差。于是我跟她们一起分析,虽然不是中层干部,但是作为卫生保健工作的专业人员、牵头人,承担着管理责任,就是此项工作的管理者。作为管理者,不能只做传声筒,把要求传达给老师就行,而要负指导和管理责任,让老师明确具体做法并督促老师完成,才是履行了管理者的职责,才能实现管理效果。
提高管理效果的关键:将工作要求转化为工作
内容
为了明确此项工作的具体要求,我和保健医一起在班里研究探索,最终确定了开窗通风这项工作的具体要求或具体内容,即三个时间点,南北两侧各开三扇窗户,并对负责保育工作的老师进行了动员和培训,大家都觉得要求很明确,知道怎么做,心里很踏实。
同时,我们总结了管理工作的关键,即把要求转化为具体内容,把内容布置给老师,老师只要一一完成这些内容,也就达到了工作要求。随后,大家按这个要求,对其他工作进行了梳理和完善,很多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变得条理清楚,容易操作了,各项管理更加顺畅,管理效果也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