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忆,经验与思考

2020-06-01南帆

书城 2020年5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村庄散文

南帆

《村庄笔记》一书可以追溯至《雨花》杂志的约稿。主编朱辉先生询问,能否承担一个散文专栏,每一篇五千字上下,至少延续六期。我向来觉得专栏是一个负担,犹豫了几天,终于还是应承了下来,题目即定为《村庄笔记》。陆续写出了六篇,似乎意犹未尽,干脆将专栏扩大为十二期,专栏结束之后又在其他刊物发表了几篇。现在考虑将这些散文汇聚起来,结集出版。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曾经作为知青在乡村生活了几年。我的知识库存之中,乡村经验构成了一个深刻而巨大的烙印,潜在地影响我为人处世的态度。下乡插队结束之后,我仍然陆陆续续地走访过一些村庄,种种印象与知青时的记忆相互交织,感慨丛生。多年以前,我曾经发表过一篇很长的散文记叙这些感慨,题目即是《村庄笔记》。这篇散文之中的若干片断仿佛一直暗中持续生长,甚至如同过于茂盛的树枝冒失地伸到了另一些散文之中。

环顾左右,下乡插队是许多同龄人乡村经验的共同来源。更大范围内,乡村构成了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的一个特殊的情结。许多知识分子与乡村具有千丝万缕的复杂纠葛。他们渴求新知,投身各种社会运动,曾经踌躇满志,也曾经遭遇重大挫折。然而,无论走出多远,乡村始终是他们的一个潜在的精神轴心。

许多知识分子时常觉得,广袤的大地和辛劳的农民养育了他们。尽管置身城市,出入种种文化机构,他们仍然熟悉乡村,关注乡村,对于挣扎于重压之下的农民深为同情,以启蒙者的姿态号召农民挺起脊梁,反抗一切剥削和压迫,从而点燃乡村的革命火焰。陷入困厄的时候,这些知识分子又从城市星星点点地散落到乡村,接受农民的教育、改造和监督,反省各种自以为是的精神痼疾。如今看来,知识分子下放乡村既是一种惩戒,也是一种重返民间的社会调查。多年之后,知识分子摆脱了生存危机以及歧视、胆战心惊和委曲情绪,另一种收获逐渐显露出来:由于脚踏大地,手执锄头与镰刀,与农民嘘寒问暖,他们不知不觉地穿过了那个时代一套流行的词藻组成的帷幕,亲眼见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

乡村是一个辽阔的地域,始终粗糙而坚硬地存在;乡村又是一个概念,拥有迥异的内涵,承载形形色色的诠释、期待、想象和叙事。各个历史时期,文学从乡村汲取的灵感远为不同。我曾在一篇论文之中指出,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曾经塑造种种大相径庭的乡村形象:粮食生产基地的乡村,战火燃烧的乡村,负责精神生产的乡村,城乡对立的乡村,作为民族文根系的乡村,还有一些面目模糊甚至涵义矛盾的乡村。这些乡村叙事的错杂交叠表明,历史文化曾经分配乡村扮演各种角色,完成预定的主题。

目前为止,现代社会正在以各种方式消化乡村,古老的农耕文明仿佛进入尾声。传统的乡村文化正在解体,城市文化显现出强大的吸附力。年轻一代纷纷提起行囊移居城市,乡村的活力急剧衰减。工业与现代经济开始格式化一部分乡村,土地与工厂、企业、科技园区、房地产、购物中心的结合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传统的粮食生产几乎无人问津。更大一部分乡村深藏于起伏的山脉皱折之间,远离城市的辐射,荒芜的田野静静地摊在阳光之下,阒无人迹。乡村能否依赖自身的内在能量重新动员和集结,并且在现代性的平台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

撰写这个专栏的时候,有的村庄从记忆之中浮出,有的村庄是故地重游,也有几个村庄是首次到访。我没有走多远,这些村庄围绕于我居住的这个城市周边,驾车即可抵达。我迅速意识到,古代诗文之中恬静的田园山水已经一去不返,“桃花源”仅仅是一个传说之中的典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只能短暂地挽留清闲的游客。许多村庄拥有可圈可点的历史,可是,这些故事无法跨越巨大的历史断裂延伸到現今的生活。那些朝廷重臣或者状元、榜眼、探花只能充当闲聊之际的谈资,家族、姓氏、血缘的意义逐渐被机关、社区、人事档案或者上下级关系淹没;一些老宅子还悬挂着“耕读传家”之类的对联,可是,所有的人都明白,“耕”与“读”之间的循环已经中断—“耕”所获得的收入无法供养“读”,“读”有所成之后也很少反哺“耕”。几个村庄存留了若干历史遗迹,令人遥想凭吊;还有几个村庄人去楼空,寂静而荒凉,偌大的村庄如同一具僵硬而空洞的躯壳。

我深为不解的是,几乎所有村庄里的房子都像一堆乱石,这儿一撮,那儿一簇,朝向不一,款式各异。许多房子一层一层地摞上去,危若累卵,楼下的围墙尽量撑大空间而不愿与周边的墙壁对齐。资金不足的时候,盖了一半的房子就地搁下,生锈的钢筋和刚刚涂上泥浆的砖块裸露在空中。我感到意外的另一个现象是,村庄里的汽车如此之多。见到一辆锃亮的汽车泊在池塘旁边,泊在一堵废弃的砖墙之下或者泊在一棵落满灰土的果树下,怪异之感挥之不去。工业社会的钢铁与集成电路越来越密集地嵌入村庄,不动声色地重构传统的农业王国。真的还是农业王国吗?我忽然记起,穿行于这些村庄的时候,我几乎没有看到农民在田野里劳作,也没有看到“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的乡村日常图景。

村庄是农耕社会的基本社会单元,村庄汇聚了祖先、宗族、传统、风俗和社会关系、生产资料,多数农民生长于村庄,终老于村庄。然而,这个社会单元正在遭受各种力量的瓦解。对于许多人说来,村庄的涵义已经收缩为“故乡”。无法预知未来如何重塑村庄。这本书所做的仅仅是,记录若干我对于村庄的所见、所闻、所思。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村庄散文
初 春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村庄在哪里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