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文化产业的创意写作
2020-06-01宋桂林刘卫东
宋桂林 刘卫东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设立了大量的面向舞台表演、出版产业、游戏娱乐、广播频道、影视艺术等文化产业的创意写作课程和学位。从价值链、产业链与知识链的角度综合观察,创作过程本身也是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的转化、生产过程,是价值增值的过程。立足于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大众媒介技术以及文化产业机制,以创意写作社会化实践为支点,把文学原创变成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的可持续转化,共同构成了面向文化产业的创意写作的当代内涵。
【关 键 词】英语国家;高等教育;创意写作;文化产业;创造性转化
【作者单位】宋桂林,上海大学文学院;刘卫东,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项目】2018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汉语创意写作理论研究”(18YJC75102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09.011
创意写作19世纪末期在美国大学兴起,20世纪上半叶在英美国家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现了全球化传播和发展。本文拟就英语国家创意写作面向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前沿状况做简要梳理。
一、面向文化产业的创意写作兴起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英语国家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开设了众多的面向文化产业的创意写作课程和学位。这些创意写作课程和学位直接针对文化产业链中具体的表演艺术、出版产业、广告设计、广播媒体等方向,培养能够掌握文学、媒体和产业三大领域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写作人才,构成了当前英语国家创意写作发展的重要图景。总体上观察,创意写作跨越了创意艺术众多学科,贯穿了表演、广告、动漫、建筑和设计等其他相关文化产业门类。
结合英语国家创意写作课程与学位的结构,参照澳大利亚文化经济学家大卫·索斯比(David Throsby)提出的文化产业核心圈层观点,我们可以看到面向文化产业的创意写作学科覆盖了出版和印刷媒体、游戏产业、电视和广播等广义文化产业,兼顾广告、建筑和设计等艺术相关产业,其学科的设置与文化创意产业分类密切相关[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涌现的面向文化产业的创意写作一方面是文化产业发展对原创内容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其不断走出校园和社区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的结果。在整体形态上,它与文化产业具有同构性,呈现核心—相关—外围圈层特征,同时又保持写作活动自身的丰富性,体现了“文学创意的跨媒介转化”的过程[2]。创意写作专业借助教育机制、产业机制和创新机制,培养了大量具有跨越文学、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意人才,其共同点在于能够在写作實践中反复练习而获得知识储备、创意能力、写作能力[3]。这对创意与写作能力的普遍提升、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文学原创向文化创新延伸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二、面向文化产业的创意写作实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相续发布了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文件,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分类、基本政策和内涵,构成了理解英语国家创意写作新近发展与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宏观语境。尤其是在澳大利亚和英国,创意产业与创意国家理念密切结合,表演艺术、出版和影视媒体等产业成为其宏观理念的具体支撑产业。这两个国家围绕这些产业开设了众多的表演和出版等创意写作课程和专业,为当前创意写作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英语国家高等教育领域涌现的面向文化产业的创意写作课程和专业,主要是因为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其中“创意写作学科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学科支撑”[4],这是面向文化产业的创意写作发展的客观基础。以英国为例,伦敦金史密斯大学设立了表演与创意写作,聚焦创意写作与表演交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而诺丁汉姆大学则设立戏剧与创意写作群组,注重批判性和创造性等角度的研究和艺术实践,通过艺术实践,其现有的学术研究与产业活动、创意写作得以有机衔接。
面向文化产业的创意写作,在课程与文体层面实现了跨媒介、跨专业和跨产业的融合,也呈现不同写作文体对文学想象、创意表达和产业因素综合考量的共性。例如,在文化产业学院等院系开设的创意写作课程,如编剧写作、戏剧写作、电影电视写作与游戏写作、动漫写作等,既是文化产业所需要的具体写作类型,也是写作教学中常见的文体,许多院校正是为了“解决文化产业对高层次创意人才供需严重不平衡的矛盾”而开设该方面课程[5]。
总体上,面向文化产业的创意写作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创意写作既是文学写作借助产业机制不断拓宽自身内涵的产物,也是文化产业发展要求文化承担更为重要的社会生产内涵的结果。它是文学与新的知识产权、媒介技术和文化生产条件融合发展的产物,“创意写作与创意产业的关联,在创意写作系统的形成的过程中就发生了”[6]。面向出版、游戏、动漫、表演、广播等细分的文化产业分类的创意写作涌现,创作者不再是单纯的传统意义上的作家,而是具备了文学想象、写作技巧和了解文化产业的综合性创意作家。这个趋势表明文学的基本内涵在发生变化,写作的类型也在不断衍生,这背后都是以当代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和媒介技术不断变化为基础的。
三、面向文化产业的创意写作理念
面向文化产业的创意写作呈现的是文学创作、媒介技术与文化产业之间的有机融合,文学想象、写作技巧以及媒介技术和产业链条之间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衔接与综合,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产品设计能力是其内在层面的综合要求。以面向文化产业的创意写作为例,以出版、广播、表演、游戏等创意写作为视点,从文化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观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衔接的价值链;从知识社会学的层面观察,它们也是一个前后相续的知识链;而从文化生产的维度观察,它们本身就是一个不间断的产业链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再从数字城市建设的层面观察,这些有机链接又可以视为一个完整的信息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使得人文艺术学科的功能和形态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又以媒介技术、产业机制和知识产权为支撑使得学科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视角,构成新的价值链、信息链和产业链,传统的学科分支和分类开始重组,这是英语国家面向文化产业创意写作课程、学科得以壮大的根本原因。分布在新闻学院、商学院、英语文学学院等学院科系的面向文化产业创意写作课程,既是人文艺术学科受文化产业影响的结果,也是学科本身寻求转向和发展的结果。例如,美国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学院开设有喜剧写作和表演,喜剧的写作和表演、导演结合在一起,直接面向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基本的表演艺术内容原创和文化产业层面的文化生产实现了跨空间、跨领域的衔接与整合,微观层面的艺术原创“成为创意产业原创性的源头”[7]。从知识链的角度观察,它是文学知识、产业知识和创意技能等知识的有机结合,文学知识是产业知识与创意能力的基础部分;从价值链的角度观察,文学创作是价值产生的第一环节,喜剧写作与表演实现的是文学价值在整个价值链上的流通和转化;从产业链的角度观察,文学创作与文化产业等是一体的,它们是上游与下游的关系,共同构成产业链,彼此之间互为支撑。
在英语国家,创意写作和文化产业关系的背后,蕴含了三个重要的命题:从传统语言文学教育领域发展起来的创意写作与文化产业、文化创新是多元共生关系。它们互为支撑、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创意写作学科建设的动力、方向研究和实践路径都贯穿其中。在这些专业的教育理念中,把文学层面的知识教育、原创层面的写作教育和创意层面的技能训练统一起来是一大特点。
四、面向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启示
新世纪以来,英语国家不断涌现面向文化产业的创意写作发展趋势,对中国创意写作教育和学科建设有三个重要的启示。在学理层面明确创意写作、文化产业以及文化创新的关系,构成了面向文化产业的创意写作快速发展的必要前提;开设面向文化产业的创意写作課程、学位是培养具有创意能力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重要途径;而教育机制、产业机制和创新机制的联动则可以为创意写作领域的“学术人才”培养及提升“创意写作教学的质素”提供系统的支撑[8]。
第一,在学理层面明确创意写作、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对面向文化产业的创意写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葛红兵提出的“人是创意实践者”与“创意实践论意义上的创造者” [9],对我们理解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与文化产业领域的各种创作者关系都具有启发性,它把创意写作与文化产业在创意实践层面统一了起来。目前,国内学者对“创意写作的产业突围”已经展开研究[10],从学理层面阐明创意写作教育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关系,也是中国创意写作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二,以英语国家为参照,通过建立面向文化产业的创意写作课程和学位,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高级创意人才。在具体的课程体系设计、工坊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充分发掘和运用中国古典文论资源”[11],培养具有专业写作能力,精通文学、新媒体和创意产业实践的复合型写作人才,既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也可以为文化事业输送人才。例如,在出版产业中培养具有写作、创意综合能力的创意编辑,懂得运用新媒体写作和策划、推广的编辑,可以在内容生产方面更容易对接文化产业。
第三,教育机制、产业机制和创新机制的联动,可以为面向文化产业的创意写作人才培养提供机制化的系统保障。文学教育机制可以培养具有文学想象、文学审美和文学创作能力的高素质创意写作人才,产业机制则可以为这些创意写作人才提供作品转化成文化产品的机会,其根本在于从文化原创的角度“把创意教育与创意产业、文化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2]。
五、结语
近年来,“创意写作与文化产业关系研究”成为前沿话题[13],“创意写作学科的快速发展,与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崛起紧密相关”也成为学者们的基本共识之一[14]。在这种情况下,创意写作面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除了意味着学科层面要增设该类创意写作课程,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进一步阐明和构建创意写作教育合法性,以及文学原创、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新等命题的契机。在学理层面阐明文学教育与文化原创、文化创新的基本理路,在课程设计层面探寻创意写作教育的核心价值,在机制层面探求本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路径,都是值得期待的尝试。同时,通过开展面向文化产业的创意写作,使有文学原创能力、熟悉文化创意产业写作特点和具有文化创意思维的人才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创造力量,使文学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能够前后贯穿起来,对中国的文学教育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创新机制建设的融通也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UNDP. United nations creative economy report 2013 special edition:widening local development pathways[M].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2013:23.
[2]葛红兵,高尔雅,徐毅成. 从创意写作学角度重新定义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创意本质论及其产业化问题[J].当代文坛,2016(4):12-18.
[3]王雷雷. 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人才培养——以创意写作为途径[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0(3):10.
[4]葛红兵. 创意写作学的学科定位[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5):104-108+125.
[5]李晓梅,李文娟. 创意写作与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关系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1):97-100.
[6]王雷雷. “地方性知识”与创意写作学外部关系研究[J]. 文艺争鸣,2017(12):195-199.
[7]葛红兵,高翔. “创意国家”背景下的中国当代文学转型——文学的“创意化”转型及其当代使命[J]. 当代文坛,2019(1):101-107.
[8]梁慕灵. 大学创意写作教学的设计与效果──以香港大专院校为例析[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1):93-96.
[9]葛红兵,王冰云. 创意写作学本体论论纲——基于个体的感性的身体本位的创意实践论写作学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31-137.
[10]王海峰. 创意写作的六次突围[J]. 文艺评论,2019(6):78-87.
[11]杨剑龙. 论创意写作的中国古典文论资源[J]. 甘肃社会科学,2015(6):40-44.
[12]葛红兵. 创意写作:中国化创生与中国气派建构的可能与路径[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57-64.
[13]刘卫东,张永禄. 2019年中国创意写作研究年度观察[J]. 中国图书评论,2020(3):61-70.
[14]刘轶,张大伟. 从文化身份危机到文化自信——对近年来我国创意写作教材出版热的思考[J]. 中国出版,2019(8):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