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下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途径的相关探讨
2020-06-01张梦君
张梦君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关键。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本文从保护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小组互动学习和大胆观察操作四个方面探讨当下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培养途径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得到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数学课堂教学也由此从以往的过分关注学科基本知识和学科基本技能向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转变。而这创新思维能意识与能力必须要从小学学段开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新课标这段话中能够清晰看出,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一方面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数学学科知识和相关数学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尤为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的有效培养。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特殊、无可比拟的学科优势。以下便结合本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教学实例,就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简要谈几点个人见解。
一、 相关概念界定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有必要先了解什么是创新思维这个概念。只有明晰了这个概念,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和提高培养实效。
创新思维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广义的上位概念。所谓创新思维,它是指“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态,是主体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实践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逻辑规则,通过选择重组以产生新设想、新理论、新观点的一种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强调的是个体要破除以往固有的思维定式,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实践为途径,将个体新的观点与见解与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重组。这个重组的过程就是个体思维创新的过程。
作为学科创新思维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數学创新思维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它是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它是数学思维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的产物。”这即意味着学生要在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将个体的一些新的设想与观点整合到自己现有的知识经验体系中,以新观点驱动原有知识经验的瓦解与重构,从而形成新的思维认知。因此本文所提出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就是指学生在数学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能就所发现的数学问题进行主动探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正向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能力。
二、 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之实践途径
(一)保护学生自尊,触发创新意识萌发
小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存在,因其生活背景经历、性格特征等因素共同影响,必然会显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而正是这种个体差异前提,才使得数学教学必然会呈现纷繁多彩。但无论如何,承认、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因差异而戴上“有色眼镜”衡量学生,这是作为教师应该首要遵循的一条教育原则。如若不然何谈教育之公平性。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首先就是要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要让小学生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下开展学习。新课标提倡以生为本,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评价者。这种引导、参与、合作、评价则皆是建立在教师积极营造课堂学习氛围的基础之上。教师与学生只有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以及评价激励的一种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心境才能达到一种平衡,心扉才能彻底打开,精神劲也才能充分提升。心理的正向平衡状态由此会带动思维的积极活跃。处在这种精神状态下的学生,他们不畏惧错误,乐于体验与实践,即使犯错也不会抹杀内心强大的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师这时应该及时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来激励学生,使学生切实能体验学习所带来的成功之情。在这种良性的互动循环中,学生的自尊得到充分保护,自信得到不断增强,从而有效触发创新思维意识的萌发。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图形》一课,重点要学习四种基本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为了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课前布置了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装饰,像气球、小玩具等,并让学生也带来一些自己的小玩具。课上以打擂台的游戏形式,让他们讨论说一说这些玩具由哪些图形组成,或是教室里有哪些形状的物体。由此让学生在思维中形成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概念形象,为接下来的图形分类做好准备。然而在分类过程中,有的学生把正方形也归类到长方形下而由此受到其他学生的嘲笑,但这时教师却利用语言和手势评价表扬了这些学生。一方面保护这部分学生自尊心,另一方面也为他们另类思维表示肯定,借机介绍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在这样的学习范围下,学生的思维能最大限度地被调动,创新意识得到有效萌发。
(二)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源于对知识的好奇。但这种好奇心是一种主动的思维运转与探究行为,而惰性的思维则是影响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重要障碍。提升思维积极性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而思维积极性的提升则需要课堂上教师对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良好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前提与根本。学生喜欢在一定的生活化情境下接受知识,并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从小学生的生活角度出发,以学生现有数学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教学课件、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营造真实的生活情境,借此充分唤起小学生丰富特有的好奇心、好动心和好胜心,让他们在富有生活情景的场域中进行学习,强化学习的真实性与实效性。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时,本人便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游戏场景。首先在电脑屏幕上按顺序出现一串滚动的彩色小球。接下来教师便信誓旦旦地对学生说,只要你们任意说出一个小球的号码,老师都能快速地说出这个小球的颜色。学生们一听这话,对此将信将疑,并想挑战老师所说的是否属实,于是纷纷举手一试。结果老师快速、准确的回答令他们异常惊讶。这个游戏场景就充分发挥了应有的教学效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