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多样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表达能力
2020-06-01甄雯
甄雯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富有创造性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可以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表达能力。
1.利用绘本阅读拓展语文学习内容
语文实践活动旨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倡导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师生信息传递的双向或多向并存、注重交流的广度、深度以及交叉往复。
以二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为例。我们发现,很多绘本中的语言贴近规范的儿童语言,不失为学生积累语言、练习说话的范本。课上,教师借助绘本《这样的尾巴可以做什么》,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动物趣事,帮助学生丰富语言素材,搭建口语表达的梯度,最终达到训练学生围绕“动物世界真奇妙”这一主题,完整、流畅、主题鲜明地说一段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了学生的自主表达。
2.利用教材资源开展仿说、仿写活动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的容易,用手、舌头去模仿,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时时这样去做。”可见,人类个体母语的掌握都是在生活情景下通过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以感知的方式逐渐积淀内化而自然实现的。
以二年级《画家和牧童》教学为例。教师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多次利用教材的文本表达方式,训练学生仿说、仿写,促进学生的自主表达。比如,文中围观人们的夸赞语言从侧面烘托了戴嵩非凡的画技,教师意识到这种句式正是训练学生学习的范例,便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进入角色尝试练习。
3.利用思维导图打开学生思维通道
在推行实践活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为学生设计一个与现实生活、与他人交往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积累经验和体验。
以五年级《与象共舞》教学为例。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讨论、分享并绘制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五年级的学生在绘制过程中,自觉进行了语言的筛选,删去了多余的枝蔓;为了让表达更清晰,学生也会对表达内容进行梳理和重组,这个过程正是学生打开思维、发展语言的关键过程。最后由学生来陈述语言组织的结果,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升语言表达的目的。
4.利用多种实践活动延伸学生学习空间
语文实践活动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延伸和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为例。教师深入挖掘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绵延至今的精神传承。教学设计安排了阅读原著片段的环节,搭设了让学生通过学习单进行自主学习的平台,同时加入名言警句的阅读品味与积累沉淀,通过多样的活动使学生自然地产生互相倾诉、交流的愿望,进而体会到国学大师那深沉的情感、深厚的底蕴、深刻的思想。
5.利用对比阅读方式教给学生表达方法
比较阅读教学法,就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章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通过比较、鉴别,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效设计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學四年级上册丰子恺先生的《白鹅》和苏联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从整体上比较这两篇文章,其次通过品读描写两只鹅吃相的具体语言,对比“白鹅”架子十足和“白公鹅”主宰一切的吃相特点,让学生们感受到,写同一种事物时,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作家会让我们感受不同的风格,相同之处在于都运用拟人、反语的语言形式,表达对鹅的喜爱。此时,加入填表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手法的特点,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到了不同的语言风格,丰富了语言积累。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在语言实践中巩固习得的写作方法。
在一次次的训练、实践中,学生最终归纳出:写人的文章,都可以用通过抓具体的事情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手法,同时要把事情写具体、把人写活,还得对语言、动作、表情、内心等进行恰如其分的描写。
编辑 _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