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育人价值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2020-06-01刘楠
刘楠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育人的主阵地是课堂,实施者是教师。教师通过课堂教學,在传业授道解惑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思考并寻找生命的意义,塑造完美的人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地理学科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如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人地协调观、中华传统文化、地理实践力等。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呢?本文以《西北地区开发与保护》为例,探索在地理课堂中的育人途径,提升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育人价值内容的梳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地理学科育人价值体现在,通过地理学习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不同的地理知识蕴含的育人价值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前,教师不仅要对课标、教材中的知识技能进行深入分析,更要对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进行梳理。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学习的内容是否对学生生活有用,学习过程是否能引导学生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掌握学习和研究这一类地理知识的一般方法;学习结果是否能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二是学习的知识、技能是否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学习过程是否能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出发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学习的结果是否能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西北地区开发与保护》一课要求,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是这样梳理本课的育人价值的:在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基础知识和基本学习方法,在认识区域环节,学生了解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要素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是本课学习的主题内容。可持续发展是全球问题,同时也是地区问题,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各个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只有地球上各个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从学习角度看,区域发展的学习内容是可持续发展教育较好的载体,也就是说“着眼于全球,从区域入手学习”。因此,本课的学习,既是从更深角度揭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了解区域内各种地理要素的综合效应(即地理环境),又为今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人地和谐发展的理念。
简而言之,本课的育人功能体现在:一是通过“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和逻辑思维能力;二是通过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地理意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地理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三是通过了解西北地区谋发展促和谐学习目标的达成,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育人价值内容的实施策略
不同课程内容的育人价值是不同的,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后,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将学科育人价值融入课堂教学。《西北地区开发和保护》以“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为导向,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学生的独立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意志力和迁移能力。通过在教学实施中反复质疑,活动中及时点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生探究、分析、解决、评价等一系列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
策略一:从生活情境入手或从地理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构建在符合学生实际的学情中,以真实情景为载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体现育人价值。
片段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展示资料: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风光、贫困县比例、达里雅博依乡自然资源和村民生产、生活状况。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阅读资料,通过分析、比较,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分析西北地区富饶与贫困的原因;在学生思考、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矛盾,并通过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策略二:实施“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体验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过程和乐趣,在科学探究中获得真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片段2:设疑问难—探究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针对西北地区状况有什么好建议;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该地区的不同方面进行合理开发,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状况。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自然环境和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中,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活动任务单
——《西北地区的开发与保护》小组合作内容
旅游开发组——开发内容:西北地区可以开发哪些旅游项目?(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活动项目等)注意事项:为了吸引国内外游客来西北地区旅游,结合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思考:1.在地区旅游开发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2.设计合理的解决措施;小组汇报形式:绘图、景观图片、文字等。
农业开发组——开发内容:结合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思考该地区可以发展哪些农业生产(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来促进经济发展?注意事项:1.结合地区自然环境来设计农业生产活动;2.农产品怎样生产、销售才能远销海内外,为地区带来财富。小组汇报形式:绘图、景观图片、文字等。
矿产开发组——开发内容:结合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思考该地区可以开发哪些矿产资源?如何依靠这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小组汇报形式:绘图、景观图片、文字等。
其他开发组——开发内容:结合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思考该地区还可以开发哪些方面来带动经济发展?小组汇报形式:绘图、景观图片、文字等。
策略三: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发表个人见解的意识。
片段3: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学生们在讨论的基础上,可以用绘图、景观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本组开发西北地区的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矿产组提出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应加大资源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农业开发组建议适当加大畜牧业养殖数量,提高牧民的收入,等等。各组将各自观点展示并与其他小组的同学交流、分享。
策略四:教学过程中“矛盾”的产生,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在“思—辨—思”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观念。
片段4:矛盾生成—思维进阶。学生们听完各组对西北地区开发的设想后,又生成新的问题。不少学生提出质疑,这样开发的结果会使农牧业扩大,导致土地荒漠化;矿产肆意开发,不仅会导致资源枯竭,还会破坏环境等。这时,教师及时提供“楼兰国消失”的资料,来证明不合理开发给楼兰国带来的灭顶之灾。质疑的背后生成新的问题:在西北地区开发过程中,怎样做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又保护自然环境?学生们再次分组,对新生成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修改原有方案。经过质疑、思考、讨论,最终学生们通过“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究的方法,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实现了本课的育人价值。
育人价值内容的实施反思
通过梳理内容,制定实施策略,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设计备课—教学实施—课后反思,整个过程加深了教师对地理课堂教学育人价值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这种教学打破了“以教师提出问题为开始,用归纳结论作终点”的封闭式格局,呈现了“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主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結论—再发现问题—再自主探究过程”的开放式格局。
本课正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融合在地理基础知识中,教师通过创设与问题有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主动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自主的“思—辨—思”的状态,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
编辑 _ 汤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