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镇中心小学校长该不该代课
2020-06-01吕军太
吕军太
摘 要:近年来,随着乡镇中心小学教师增多,校长不再担任课堂教学。提高乡镇中心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每一个校长不可推诿的职责,因此,校长首先是一个科任教师,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应从校长代课做起。
关键词:乡镇中心小学;校长;代课
近年来,由于农村生源的减少,一些村级学校关门,教师随之调进乡镇中心小学,造成了乡镇中心小学教师人数大量增多,校长便渐渐地不再担任教学任务。校长究竟上不上课,就目前而言,是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但讨论的结果,还是莫衷一是。校长上不上课,看似无足轻重,其实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以前,农村学校由于学生多,教师少,无论是村级小学,还是乡镇中心小学,校长都是担任一门甚至两门主课的教学任务。笔者从教三十年,曾在一所村级小学任教十余年,学校校长是一个数学教师,每年担任的都是中高年级的数学课教学,勤勤恳恳,认真教学,每年质量检测,其成绩都名列学区前茅。校长在一所学校里,是权力的拥有者,是工作的主导者。校长不上课,日常时间,处理其他事务。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长此以往,会让校长的工作偏离教学。渐渐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松懈,教学质量下滑。而提高乡镇中心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每一个校长的不可推诿的职责。笔者认为,校长首先是一个科任教师,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自己所代的课程做起。校长担任教学任务,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一、 校长任教,可以做到以身作则
在学校里,校长抓教学工作,不能只表现在口头上,教师教学认真不认真,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受着校长对待教学的实际行动上。可以说,校长身先士卒,担任科目教学,会对教师起到以身作则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校长业务能力强、任教踏实、成绩突出,在教师的心目中就会树立起一个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笔者曾参加过一次假期校长培训,记得有一个很朴实的乡镇中心小学的校长,他在发言介绍他当校长的工作经验时说到,他最初是一所村级小学的校长,由于工作突出,被上级调到本镇中心小学担任校长。初到时,他调查发现,这所学校的教学工作疲软,班级成绩都很差,尤其是四年级的数学课,是全校最差的一门课。在研究给教师配课时,他首先就担任了这门课的教学。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加班加点,认真备课,认真教学,耐心辅导,从每一道错题讲起,不放过一个孩子。到期中考试时,学生的成绩上了一大截;到期末质量检测时,以优异的成绩居全学区第一。全校老师看到校长这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教学,成绩不断提高,很受感动,因此一改往日散漫的工作作风,以校长为榜样,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同年,大家的教学成绩都日上一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就是校长的引领示范作用。其实,在很多时候,学校教学工作并不难,只要校长头带的好,就会形成以校长为核心的合力,一切困难会迎刃而解,教学质量没有提不高的。
二、 校长任教,可以做到从实抓教学
抓教学是学校里一项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的工作,要脚踏实地地去做,来不得半点虚的。日常管理教学,最忌的就是在会议上喊几声、平时半步不踏教室门的管理形式。乡镇中心小学的校长,一旦采用这种形式去管理学校教学,后果则不堪设想,会直接导致教师教学不专心,教学质量会每况愈下。试想:一所学校的校长,对教学都是这么轻描淡写的态度,那么教师的教学态度将会怎么样呢?殊不知,质量来自管理,有怎么样的管理就有怎么样的质量。
有这么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前任校长年轻有为,担任学校六年级数学课的教学。平时,除过正常教学和学校其他工作以外,一有时间,就走进教室去听老师的课,去检查作业的批阅情况,去查看教案的备写情况。发现问题和不足,就和教师探讨解决的办法。即使对一些工作不认真不负责的教师,促膝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于教学设备中出现的故障,总是及时请专业人士维修,比如教室里的一体机、网络等;对于教学资源的短缺,能够及时补齐,确保到位,比如办公用品、教学参考书等。在这位校长的带动下,学校教学质量蒸蒸日上,在任三年,小升初成绩在全县同级同类学校中均居前。
后来,这位校长由于工作能力强,成绩突出,被上调到城区学校任职。现任校长不再担任教学任务,管理理念和这位前任校长的也不一样,整天忙于其他事务。对于教学,从教学一线转到了口头上的“高、大、上”。不进教室听课,不检查作业教案,不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设备资源问题,很少过问教研活动。有一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根据校历安排组织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其中安排了校长讲话。活动开始,参加教师都已到齐,就等校长。而校长在校园里慢悠悠地溜达,二十分钟过去了,还没有到位。正是由于现任校长的这种不轻不重、不紧不慢的工作作风,学校的教学质量逐年下降。
对比这两位校长,不難发现校长上课与不上课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前任校长担任教学任务,对学校教学工作看得重,能够深入一线,切切实实地抓;后任校长不担任教学任务,对教学工作看得轻,不能够走进教室,只让下面的人去做。相较而言,可以说只有前任校长因为担任教学任务才抓住了学校工作的主要矛盾,即教与学。
笔者参加教研活动多次,期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校长和科任教师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当面对一个后进生时,常常会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有的校长注重过程,向教师提的问题比较具体,如:这个学生在哪些方面学有困难?你是如何辅导这个学生的?有的校长注重结果,向教师提的问题比较笼统,如:你能不能把这个学生抓上去?你一定要抓上去。注重过程的校长都担任着学校的教学任务,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去促后进生,所以和教师交流的是具体的问题;注重结果的校长恰好没有担任学校的教学任务,因为他们并不常促后进生,所以和教师交流的是笼统的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校长还是担任课堂教学的好。因为,走进课堂,你就会明白,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量变过程,那些三天喊一声,五天讲一句的管理方式,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形式主义,对于教学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 校长任教,可以做到合理评价教学
如何评价教学,既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教学评价,要公平、公正、合理。笔者认为,一个健全的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既注重过程的评价,又注重结果的评价;二是既注重优点的评价,又能够注重不足的评价。教学评价的终极目的是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任何一方面的偏颇都会有伤教师的积极性,甚至产生怨言。那么,如何才能够健全学校的教学评价机制合理地评价教学呢?自然与校长的教学管理理念有关,笔者认为,只有那些从事一线教学的校长才能够做得到。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长期以来,学校引进了企业的量化管理方式,但是,由于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所以量化管理有一定的不适性,如果不加选择地一味照搬,在教学评价时肯定会顾此失彼。比如,有这么一个班级,在一次质量检测中,全班30人,其中数学三人不及格,及格率为90%,与同级同类学校相比时居后。此后,科任教师认真分析原因,对三个不及格学生因材施教,个别辅导,可以说尽了最大努力。在期末质量检测时,三人成绩平均提高20分,但是还没有及格。设若排名,仍然居后,但以此评价这位教师的教学,则否定了教师的一番付出,有失公允。殊不知,对学有困难的后进生来说,每一分成绩,都是教师一份辛勤的劳动,都是不容易的。
在过去的应试教育时代,许多学校为了片面提高教学质量,制定了以排名为标准的奖惩制度。事实上,由于学校之间的教学条件不一样,学生因素如学生数等不同,仅凭及格率和平均分等几个量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粗糙的,不足取的。比如,排名靠前的奖励,排名靠后的惩罚。有奖有惩,看似合理,其实不然。因为排名在后,教师的教学质量未必靠后。用辩证法来看,事物都是呈螺旋式发展的,有进有退实是规律,排名靠后就惩罚其实是一刀切的做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以奖惩为主的教学评价机制,如果分寸掌握不够,很可能会把学校教育导向应试教育的边缘。
对此,笔者认为,只有从事一线教学的校长,才会知道个中因由,才会从教学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公平、公正、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四、 校长任教,可以做到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在学校里非常重要。在笔者看来,校本研修产生于教学实践,反过来应用于教学实践。一所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第二个问题解决了,第三个问题又出现了。在不断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观点、理念、方法、技巧等渐渐地会系统化,并经过教学实践的多次检验,逐渐完善,形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这个过程就是动态的校本研修过程。所以,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怎么样,就看校本研修怎么样,因为校本研修是学校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而学校的校本研修,只有那些担任教学任务的校长才能够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也只有那些担任教学任务的校长才能够带动大家一起进行校本研修。
曾经一段时间,笔者读到一篇文章,说学校特色这个东西要不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因为否定了建立在校本研修基础上的学校特色就等于否定了校本研修,否定了校本研修等于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聞。笔者在参加培训时,多次聆听过许多校长的讲座,他们都是从教学实践开始,从校本研修上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这都是每一个校长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尤其对一所乡镇中心小学的校长来说,更加应该如此。
总之,乡镇中心小学的校长担任学校教学任务,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此乡镇中心小学的校长应该及时转变教学管理理念,转换自己的角色,合理安排工作,合理安排时间,当好校长首先从当好科任教师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够实事求是地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金哲民.当代校长的职责与使命:学校管理的理性思考与智慧[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2]魏昌禄.基于新课改下的小学校长管理能力研究[J].读与写,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