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避免网络诈骗
2020-06-01
“一讲都知道,一骗好几万,骗后才报案,后悔心又酸,不是骗子高,还是懒和贪。剧本没有变,演员天天换……”这是“互联网安全公益科普校园行”宣传彩页上的文字。“互联网安全高校公益科普活动”走进了4个省市的8所高校举办公益讲座,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互联网防诈骗宣传工作,2020年1月,圆满落下帷幕。
纵观各类网络安全事件,大学生是受害群体之一,网络安全工作仍刻不容缓。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0》显示,至2018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而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达3968.9萬人,大学生手机网民人口也逐渐增加。
互联网和互联网产品对高校青年学生的影响几乎面面俱到,不仅渗透到衣食住行领域,也是交友、娱乐的大平台。哪里有便利,哪里就有人觊觎。
一款APP后台数据显示,过千万的用户量主要群体是18-30岁的年轻人,其中在校大学生占很大的比例。在产品的运营中,工作人员注意到,许多大学生因为缺乏网络安全意识,没有掌握好风险防护技巧,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及财产损失等。
教会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学会识别违法行为,预防网络诈骗,保护自我,非常重要。
“互联网安全公益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正是依托公安部部署组织的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净网2019”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黑客攻击破坏等网络违法犯罪活动。
冒充公检法,“猜猜我是谁”的诈骗手段也在生活中常见。
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形式办案,也没有设立所谓的“安全账户”和“资金清查账户”,更不会仅仅通过电话就告知当事人转移财产。另外,公检法机关也不会通过QQ、微信或传真等方式发布“拘捕令”“通缉令”等强制措施文书。
网络诈骗具有行骗面广、隐蔽性强、犯罪工具智能化等特点,不管骗子多狡猾,一定不要随意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转账、不汇款,做到“三凡是”“四不”和“六不要”。即“凡是自称行政、司法部门来电要求转帐、汇款的都是诈骗;凡是未经认证的网站发布购物、购票信息的都是诈骗;凡是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要求转帐、汇款至陌生帐户的都是诈骗。”
未知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不明帐户不汇款,陌生链接不点击。
个人密码、验证码不要给;网络购物、兼职、刷信誉不要贪;老板要汇款、客服要退款不要信;不明链接不要点击;接到洗钱、藏毒、公检法电话不要害怕;未核实身份不要转帐。
合肥三联学院18级交通工程专业的同学说,网络安全科普讲座来到学校,弥补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较弱的空白,对于养成同学们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很有帮助。
随着互联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数字化和信息化校园如火如茶,互联网络融入高校建设和高校学子的学习生活中,向他们提供高效便捷服务的同时,潜在的安全隐患尤其是网络诈骗、网贷、网络交友陷阱等极大威胁着大学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