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探讨
2020-06-01王广成
王广成
【摘要】 目的 探析腹股沟疝施行小切口无张力疝修补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腹股沟疝患者, 应用电脑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25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疝修补手术治疗, 观察组实施小切口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8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2.25±5.76)min、(4.01±1.26)d,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9.98±10.83)min、(7.28±1.44)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的28.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4.00%低于对照组的2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施行小切口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腹股沟疝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对患者恢复有积极影响, 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 小切口无张力疝修补手术;腹股沟疝;治疗效果;临床指标;并发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3.042
腹股沟疝可分直疝、斜疝两类[1], 发病原因普遍为腹压提升。其具有较高发病率, 且发病年龄范围较广, 对幼儿及老年的身体健康、生活均有严重影响。在临床中针对该病多施行手术治疗, 但是有研究[2]发现常规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对患者恢复有阻碍性, 且具有一定复发率。因此本文以盲选形式选取2017年9月10日~2019年7月10日于本院行诊断治疗的5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传统疝修补手术与小切口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疗效。现将具体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以盲选形式选取2017年9月10日~
2019年7月10日于本院行诊断治疗的5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应用电脑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5例。纳入标准:①个人资料完善, 腹股沟疝经医师、超声诊断[3]确诊;②可开展手术治疗者。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药物过敏者;②存在精神异常、沟通障碍无法配合研究者。对照组中男20例(80.00%), 女5例(20.00%);年龄最小18岁, 最大69岁, 平均年龄(43.9±8.7)岁;病程最小6个月, 最大20个月, 平均病程(13.7±2.6)个月;疾病类型:直疝5例、斜疝20例。观察组中男20例(80.00%), 女5例(20.00%);年龄最小20岁, 最大69岁, 平均年龄(44.4±8.2)岁;病程最小8个月, 最大20个月, 平均病程(14.1±2.1)个月;疾病类型:直疝6例、斜疝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疝修补手术治疗。患者行连续硬膜外麻醉, 于腹股沟上常规从内环到外环间行斜切口, 长6~8 cm, 将精索行常规分离, 游离疝囊至颈部, 如患者疝囊相对较小需开展高位结扎, 如疝囊相对较大则行横断。回纳关闭, 止血, 于内环口置补片, 缝合。
观察组实施小切口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患者行局部麻醉(局麻), 于腹股沟上自内环至外环间行斜切口, 长2~3 cm, 开展腹外斜肌腱膜切口, 精索游离, 疝囊位置确定, 后疝囊颈部游离至腹膜前脂肪暴露。游离精索后如疝囊较大可开展横断。将疝囊(游离)置回腹腔, 修剪补片与后壁缺损一致, 一头呈圆钝形, 一头行缺口(圆形), 以利精索通过, 具体缺口以精索情况而定, 于精索下方平铺补片, 确保其于腹横筋膜前覆盖。耻骨结节面腱膜与无缺口一头的补片, 腹股沟韧带与外下部, 腹内斜肌、腹横肌下部与内上部分别进行缝合, 将上部缝合并行腹内斜肌固定。于补片上置精索, 开展缝合。切口中粘合输液贴薄膜并固定。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 患者体征恢复平稳, 臨床腹股沟疝症状消失或有显著改善为显效;治疗后, 患者体征有所恢复, 临床腹股沟疝症状有所改善为有效;治疗后, 患者体征、临床腹股沟疝症状均未见好转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③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积液、阴囊血肿)及复发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在外科病症中腹股沟疝较常见, 临床施行的手术措施可分为3类, 含括腹腔镜、张力修补、无张力修补, 各类手术施行下均具有优点及缺点。有研究[4]报道显示, 张力修补手术对患者治疗后复发率有提升性, 因此临床中应用较少。腹腔镜手术费用高、手术执行者技术要求高, 且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显著降低, 因此部分学者不主张施行此类手术。而无张力修补手术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 可广泛应用。但是也有数据[5]证实, 传统无张力修补手术治疗后患者恢复慢, 存在复发情况, 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因此为保障患者治疗安全性, 本文对其开展探析。
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经小切口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体征基本恢复平稳, 临床腹股沟疝症状有较好改善, 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有所缩短, 积液、阴囊血肿情况得到显著改善, 复发情况减少, 证实小切口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对患者治疗安全性、有效性及恢复性均有积极影响, 对预后有显著作用。导致此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传统手术治疗用时较长, 极易发生感染等不良情况, 影响治疗效果[6];且术中切口较大, 增加出血量, 降低生活质量, 恢复较慢。而小切口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术中切口小, 对患者机体产生的伤害性减弱, 疼痛性减轻, 患者生活质量未存在显著下降, 心理情况较好, 因此对其恢复性有促进作用;且手术部位结构暴露较清晰, 术者可以明确病灶位置, 顺利开展手术, 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同时可快速开展手术治疗, 降低术中意外发生率;另外患者游离组织减少, 从而减少了出血量, 保障患者手术安全性。在赵文兵[7]的研究中显示, 小切口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与传统疝修补手术治疗比较, 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 治疗效果较高, 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较低。导致此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患者个体情况具有差异性或受外界因素影响。但是结果依然可表明小切口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可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对治疗存在积极影响。也有学者研究证实, 小切口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复发率低于传统疝修补手术, 与本研究相关结果对比发现前者小切口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与传统疝修补手术复发率均较低, 其可能是由于患者生活习惯或外界因素导致。因此在患者开展手术治疗期间可加强病症常识、复发预防措施等内容科普[8], 保障患者预后安全性。有研究证实, 在患者手术期间配合适宜护理干预对患者治疗效果存在积极影响。
总之, 腹股沟疝患者采取小切口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 对其治疗安全性、有效性及预后恢复性均有积极影响;同时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复发情况,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 陈诚. 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疗效观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36):74-76.
[2] 孙小亮, 赵瑾, 马宏光. 小切口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十年临床观察和评价.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5, 9(5):4-7.
[3] 张稳, 沈湛, 刘文生. 微小切口局麻下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日间手术124例体会.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7, 11(5):375-377.
[4] 贾志贤, 郝彦考. 小切口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32例临床疗效分析.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4, 24(5):2562-2563.
[5] 李青峰, 谢锷, 侯东生, 等. 小切口开放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37(37):76-77.
[6] 黄胜兵, 陈世蓮, 李铁.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2(3):618-619.
[7] 赵文兵. 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比较. 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21):37-38.
[8] 任俊良.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17(15):102.
[收稿日期:201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