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中培养学生的大爱大德大情怀
2020-06-01夏青峰
2020年春節,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学校延期开学,孩子们长时间居家生活,此时,学校教育该当何为?在把学生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同时,我们需要增强教育的敏感性,适时把疫情防控变成课程与教材,上出一堂堂人生大课,让学生关注灾难,珍视生命,心怀天下,培养他们的大爱大德大情怀。
第一,充分引导,让学生的心灵更加柔软而坚强。
孩子们足不出户,但是不能让他们的心灵也封闭在狭小的空间里,裹挟在小我之中。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战争,孩子们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去关注、去感受、去思考、去表达,并在这过程中让其内心变得更加柔软而坚强。
让学生拥有一颗悲悯的心。“前线战场”上,有着太多的生离死别,每天的死亡数字,那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失去,那是一个个幸福的家庭突然掉入不幸的深渊。面对这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学校通过网络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们去交流,刘智明院长妻子追拉灵车的情景、肖贤友歪歪斜斜的11字遗言、彭银华医生没有发完的婚礼请柬……说着说着,学生们几度泪目,就是在这泪流满面中获得了善性的滋养,增强了同理心和移情能力,拥有了悲悯之心。
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要让学生们懂得,我们之所以能安居在家,是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外面“打仗”。正是因为那些“逆行者”“追光者”、夜以继日的奋战者,还有那许许多多的平凡人,他们抛家舍业、勇敢而全力的付出,才基本遏制住了病毒蔓延的势头。学校组织学生在网上收集英雄的事迹和普通人的故事,写出来、画出来、讲出来,并谈谈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哪些精神力量,从中懂得珍惜,心存感恩。
让学生拥有一颗坚强的心。网络上,有很多与病毒顽强抗争的故事,感人肺腑,我们需要组织引导学生们去阅读,让他们从具体的细节中感受到人们内心的坚强与乐观。同时,也要让学生们在宏大的场面中体会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大年三十晚上,军医驰援武汉;大年初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十天左右时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成,随后还改造了十多所方舱医院;十九个省市支援湖北,四万余名全国各地医疗工作者进驻……一系列的文字信息背后,是雷霆之势,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守望相助、风雨同舟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中国精神,什么是中国人。通过校长、教师写给学生们的信,通过主题征文、专题交流、论坛研讨等多种形式,我们有意识地把这种中国精神慢慢地积淀为孩子们的人生底色,让他们拥有一颗坚强而乐观的心。
第二,积极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而系统。
恩格斯曾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比平时多得多”。面对灾难,学校教育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从中学会反思,获得启示,深入思考,增进智慧和力量。
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病毒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它是如何危害人体的?人们怎样才能防控?如何才能研制疫苗和药物?人类历史上是如何与病毒、细菌做斗争的……这个时候组织学生去研究这些问题,他们都会感兴趣。我们发动学生成立科学研究小组,线上交流,线下分工开展研究,不少学生写出了很像样的研究报告。有些学生喜欢科技创新,我们就引导他们针对目前疫情防控中出现的物品缺陷问题,设计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例如,有个同学看见医生每天穿着很厚重的防护服,中途不能喝水,就设计了一款可以让医生中途喝水的防护服,充分展示了他的情怀和创意。
鼓励学生进行专题探索。我们组织学生去关注和分析一些重大的防控举措,思考为什么要这样部署,这样部署后,工作如何开展才能达到如期的效果,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在讨论交流后,我们让学生尝试进行换位思考,把自己置身于实际的场景中,假设自己负责这项举措,该怎么办:假如我是某个市的市长,要落实好“封城”这个非常重大而又敏感的防疫举措,应该如何布置工作,才能实现既防控又安民?假如我是雷神山医院建设的总指挥,需要在十天之内建设出一所医院,该如何进行时间规划、任务分工与资源调配?假如我是一个省的领队,率领自己的专业队伍去支援湖北省的某个市,到达之后该如何开展工作?假如我是咱们学校的校长,该如何设计学校的“停课不停学”方案?让学生们把这一个个假设性的话题,设计成自己研究与探索的课题,分步骤去思考,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通过信息搜集整理,把自己“闭门造车”的方案与现实中正在发生的方案进行比较,再去思考,哪些方面我想得不够,哪些方面我想得更好,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的思考越深入,他们就会越谦卑和客观理性,就越能系统地认识和思考问题,就越生发起内在的成长动力。
让孩子们心怀天下,有颗柔软而坚强的心,并能系统思考,致广大而尽精微,养成这样的善良品格和思维习惯,他们会受益终身。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涵养出大爱大德大情怀,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编辑 _ 于萍
夏青峰,北京中学校长,博士,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曾任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朝阳区教研中心副主任、朝阳区教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