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沿黄生态治理的创新模式

2020-06-01张凌云

新西部 2020年5期
关键词:库布其沙漠内蒙古黄河

张凌云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资源能源丰富,城镇产业集中,生态、经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内蒙古较早地做了大量基础性、创新性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将治沙与农业、畜牧业、新能源等产业相结合,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4年,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从准能集团边开采边复垦到准格尔旗种植沙棘治理砒砂岩,内蒙古治沙还绿的诸多范例,处处体现着内蒙古用好黄河水的承诺。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处于黄河“几”字弯的上半部分。黄河流经内蒙古阿拉善盟、乌海、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乌兰察布7个盟市,流域长843.5公里,覆盖5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的44%。

内蒙古沿黄地区集中了全区50%的人口,生产了全区23%的粮食、34%的肉和60%的牛奶,创造了全区69%的经济总量和71%的财政收入,是内蒙古经济主轴带和发展核心区。

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内蒙古一方面在水利建设、荒漠化治理方面创新治理方式,另一方面积极推动转型发展,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功能,努力化解各种治理难题,收效明显。

库布其沙漠治理成为全球范例

4月22日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内蒙古自治区在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等地开展了大规模护河植树活动。

黄河治理专家们有一句口头禅:治黄不治沙,万事一场空。内蒙古是全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黄河流域荒漠化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 52.2%,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的12%。其中库布其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直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达拉特、准格尔三旗,位于黄河“几”字弯的南岸,是我国第七大沙漠。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已有6000多平方公里、近三分之一的面积被治理,绿化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库布其沙漠成为近年来内蒙古荒漠化治理的一张绿色名片。

库布其的治理模式被总结为“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四轮驱动,坚持科学防治、重视科技创新,多年前的“前挡后拉”“锁边固沙”以及近年来的“低覆盖度治沙”、生物基可降解聚乳酸沙袋沙障技术的利用,确保了库布其沙漠治理成果不回弹。

内蒙古在库布其沙漠治理中还大胆探索沙漠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如沙漠光伏电、沙漠工业园区等,吸引了以亿利集团为代表的治沙企业参与治理。探索创新了迎风坡造林、微创植树、甘草平移栽种、苦咸水治理与综合利用、无人机治沙等100多项沙漠生态技术成果,研发了沙柳、柠条、杨柴、花棒等适宜沙漠种植种子。

2014年,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2017年9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会上发布的《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评估报告》中指出,库布其沙漠治理过程中,政府和治沙企业累计为群众提供就业机会100多万人(次),带动10万人脱贫致富。库布其国际沙漠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如今,库布其治理区内年均降雨量由不足70毫米增长到300毫米以上,部分区块地表出现了腐殖质层。沙尘天气次数减少95%,生物种类由十几种增至上百种。

库布其沙漠治理是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和样板。据鄂尔多斯市林草局统计,当地已累计完成异地治沙100多万亩,并向全国20多个省区、200多个县市输出生态技术,实施三地一河治理工程。

采空区上建生态农业基地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境内的准能集团,拥有煤炭资源储量30.98亿吨,旗下黑岱沟、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年生产能力达6900万吨,是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炭企业。准能集团位于晋陕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的连接处,是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植被覆盖率低,生态条件差,如何能最大程度地为这片土地增绿,从一开始就是准能人的必达使命。

除了采用先进的开采工艺,高效节约的开采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外,准能集团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煤田开发并重”的指导方针,对采空区复垦绿化,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准能复垦绿化从认识上和技术上是有一个纠偏过程的。最初的复垦绿化,想的只是简单种植草木,没有考虑过经济效益。从2012年开始,准能集团尝试在复垦区试种土豆、玉米、黄豆等农作物和瓜果蔬菜,收获喜人。在此基础上,准能集团把矿区复垦提到了矿区现代产业发展的高度,进行整体设计规划,计划打造集矿山展示、设施农业、种植养殖、生态景观、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基地。

在技术上,准能集团前期复垦种植物种单一,由于采空区特殊的黄土高原气候和地理位置,绿化效果不尽如人意。通过和科研院所合作,反复实验,准能集团最终研发形成了露天矿排土场生物综合修复技术,由单一的植物改为利用微生物和有机培肥相结合的技术来改良土壤。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三个阶段的研究及验收,并形成了生态经济林模式52亩、农林复合模式40亩和农田生态模式26亩的示范基地。

2017年12月27日,准格尔矿山公园获得国土资源部第四批国家矿山公园资格。近日,旗下两矿也双双入选全国绿色矿山名录。

如果是夏季来到复垦区,眼前的景像是一片葱茏,乔灌木林、玉米地、苜蓿地一望无际,成群的牛羊仿佛绿色地毯上的可爱图案……把每一块采空区变成草原或良田正在一步步实现。

截至2018年,准能集团对开采后露天矿区完成复垦2739.28公顷,种植各种乔灌木6504.3万株,地被植物17.13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矿区复垦率达到100%。

据介绍,每年两个露天矿的复垦面积是200多公顷,目前准能集团对已形成的2450公頃排土场全部进行了复垦绿化。两矿的土地总面积是18万亩,当煤炭资源采掘后,这片土地将成为18万亩的良田。

植绿造田方法多样

砒砂岩一度是内蒙古黄河段的顽疾,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受此害最严重,人们一直在寻找治理的方法。砒砂岩遇雨水就会变酥,散成无数大颗粒的粗砂,顺水涌向下游,沿途吞食庄稼、树和草,最终沉积下游河底,淤塞河道。

经过多年反复试种,当地探索出治理砒砂岩的方法——种植沙棘。

2019年冬,《人民日报》记者事隔二十年,重访准格尔旗暖水乡圪秋沟,与之前草木凋落相比,看见的景象让人喜出望外。只见沙棘漫山遍野,蚯蚓般的根系牢牢抓住从前随暴雨四散奔逃的粗砂,束缚住了砒砂岩的滋生。据悉,长上几年,沙棘林内会冒出星星点点的浮土。油松、榆树梅、山桃、丁香,也随着沙棘扎根生长。

2019年11月,准格尔旗巴润哈岱乡,被乡亲们称为“三田书记”的吕世光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曾任鄉党委书记的他带领乡亲们打淤地坝,种梯田、水田,十年下来,全乡植被覆盖率提升65个百分点,“三田书记”由此叫开来。退休后,老人还带领大家在西起呼太河、东至黄河滩约70公里长的流域内种了40多万棵树。

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个“吕世光”,一代一代人接力为保护生态奉献一生,才有了鄂尔多斯的绿色奇迹。2018年,准格尔旗的森林覆盖率达35.3%,植被覆盖率超过70%。

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巴润哈岱村则是近年来水土流失治理的样本。巴润哈岱村所在的川掌沟,每遇暴雨,便将黄土冲刷入河,水土流失严重,村里曾沟壑纵横。通过在深沟里淤地,拦沙淤地,形成坝田,然后再植绿固本,减少水土流失的同时,也给村民带来收益。

巴润哈岱村从1983年开始治理,已栽种了8万亩油松林和沙棘混交林。村里山坡上植被密布,山下田地平整,看不到深沟的模样。村里已打出84座淤地坝,其中有21座大型骨干坝,共有淤地坝7500座。如今村民们自发栽树,品尝着生态转好带来的效益。

治理与植绿也在同步进行着。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的资料显示,通过黄河一期、二期及重点支流等工程的实施,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由干支流水库、河道整治、堤防护岸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

黄河内蒙古段已建成各类堤防长1043.336公里、河道整治工程105处、坝垛3344道、各类水库226座,黄河流域乌兰布和、河套灌区及乌梁素海、小白河、杭锦淖尔、蒲圪卜和昭君坟等6个应急分洪区极大地缓解了黄河凌汛压力。此外,还采取保、治、拦、调、控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入黄泥沙量。

据悉,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正加紧编制未来十五年的旱作梯田、淤地坝建设规划。新项目突出村镇就近原则、配套同步推进。

节水措施快马加鞭

因为从黄河引水远远比节水成本低得多,节水话题变得沉重,各地抢夺黄河资源反而理直气壮。

据了解,黄河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流域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切实有效地节水,是从源头上保护黄河。

黄河是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农牧业的主要灌溉水源及沿黄各市工业用水和饮用水的主要来源。内蒙古每年从黄河分水中,农业用水要占93%,所以严格控制农业用水,不再新增引黄灌溉面积,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才能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说的就是河套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灌溉条件,成就了先进的农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农业资源。资料显示,作为吃水大户,河套地区900多万亩的土地需要灌溉,但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左右,低于其它引黄灌区10个百分点以上,同时也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当地政府认为,必须通过提高用水效率、优化用水结构,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才能保障高质量发展用水需求。

从1997年开始,内蒙古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已连续实施二十多年,河套灌区由此进入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建设阶段。截至2019年,灌区总体完成骨干渠道衬砌1400公里,占规划4016公里的34.8%;完成骨干渠道整治1084.5公里。在当地,人们把这种骨干渠称为“二黄河”,每条干渠上还有更细小的分干渠、支渠,无数像毛细血管一样的沟渠,相互交织成一张大网,让黄河水引得来出得去。

水利部门2019年统计显示,全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已由0.42提高到0.49,实现年节水量5-7亿立方米。

河套灌区每年大约引黄河水50亿立方米,其中5亿立方米的水通过乌梁素海退入黄河,客观上也对乌梁素海起到了一定生态维持的作用。

乌梁素海对于河套地区,可以说是一盆“救命水”。然而上世纪90年代,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湖水散发着臭味。整个河套地区,一百多万人口,吃住都在这片土地上。中央环保督察组指出,农业污染是乌梁素海污染主要来源。为了控制面源污染,巴彦淖尔市采取精准施肥、有机肥代替化肥等方式实现控肥。从2018年至今,扩建4座污水厂,新建再生水厂3座,使得全市再生水回用率达到46%以上。

近年来,河套灌区利用现有灌排水系,通过春季分凌补水,灌溉间歇期补水及秋浇后补水等方式,对乌梁素海实施生态补水22亿多立方米,加快乌梁素海水体循环,促进水质改善。2018年,8.1亿立方米乌梁素海水从这里排入黄河。

内蒙古是水利部确立的全国七个水权试点之一。早在2003年,内蒙古就已在全国率先开展黄河流域盟市内水权转让工作,为全国层面推进水权制度建设提供了经验。2013年,内蒙古组建自治区水权收储转让中心,依托这一交易平台,将黄河干流水权转让试点1.2亿立方米转让水量指标分配给沿黄有关盟市,并与相关企业签订协议。2016年12月,内蒙古黄河干流盟市间首次运用市场机置配水资源,试行水权转让,一期试点每年2000万立方米全部签约。

今年1月,内蒙古又探索了在杭锦旗黄河南岸灌区排干再生水水权交易,意味着内蒙古水权交易改革又向前迈进一步。

从衬砌各级渠道、配套各类渠系建筑物到发展高效农业节水工程,水权交易,不仅满足了工业用水需求,也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了条件。水权转让实施后,土地的流转整合加快,随之而来的喷灌、滴灌和畦田改造工程纷纷建成,灌区土地由原来的农户分散经营,逐渐发展为适度规模经营,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灌区现代农业发展迅速。

内蒙古水权交易改革促进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全国水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实践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产学研攻关破解生态建设任务

在2019年10月16日举行的第56期內蒙古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内蒙古的机遇、挑战与应对”为主题展开研讨。有专家认为,内蒙古生态建设任务依然繁重,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沙化沙害、水土流失现象依然严重。

统计显示,内蒙古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2.5%,其中重度和极重度的占36.7%,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61.2%,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十分突出。大量耕地需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当前全区未治理的区域多在远山大漠,地理条件和环境更加恶劣,治理难度不断增大,治理成本不断增加,建设资金不足。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是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目前沿黄流域治理仍缺乏系统性。专家指出,应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空间一体化保护和环境污染协同治理,从流域角度做整体湖库岸线、城市群的水陆统筹,着力解决内源、面源污染和山洪等对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生态环境影响,以项目推动生态治理,以科技发展推动项目实施,形成良性循环。

内蒙古自治区在《对标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我区流域治理的启示与对策》调研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综合治理,突破单一工程限制;坚持尊重自然规律,突破单一效益指标限制;坚持系统化规律,突破地域限制。

据悉,“一湖两海”(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污染防治已纳入国家创新总体布局。截至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在水资源、生态修复领域争取组织实施了“内蒙古‘一湖两海等典型湖泊水资源综合保障关键技术及示范”、“荒漠化退化草地治理技术及示范”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课题3项,形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科研单位与大院大所产学研联合攻关机制。

内蒙古自治区在上述调研报告中还指出,应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多元化生态补偿制度。可以考虑全面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破解因重要生态区位商品林限伐引起的生态保护与林农利益之间的矛盾。探索跨省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宁夏、甘肃、河北省共同推进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创新双向补偿机制,走出一条合作共治、生态共享、经济共赢的跨省区流域生态补偿新路子。

(本文在写作中参阅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站等相关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库布其沙漠内蒙古黄河
An Analysis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黄河
闫锡聪
内蒙古大草原
书画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