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以“三生”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0-06-01张凌云
张凌云
四川境内黄河只占全流域的2.4%,但是黄河干流枯水期40%多的水量、丰水期26%的水量却来自四川。2019年,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增加造林3.2万亩,治理各类沙化草原3446.9公顷、恢復湿地6400公顷。这个位于黄河上游川西北的小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路。
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川甘青三省接合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补给地和国家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有着黄河“蓄水池”的美誉。黄河流经这里长达148.8公里。流经这里后,黄河径流量增加29%,枯水季节径流量增加45%。
近年来,出川的黄河水达到了Ⅱ类水质,作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重要区域,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
2019年,通过围栏封禁+分类网格化和“沙变土、有机物、光伏治沙”新模式,若尔盖大力开展“减畜、种草、灭鼠、治沙、保水”五大行动,持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全县生态“管治护”一体化效果喜人。
天赋异禀的湿地与草原
草原和湿地,是若尔盖生态保护的重点。
1998年8月,若尔盖县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幅员面积166570.6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高寒泥炭沼泽湿地,泥炭总储量71亿立方米。
泥炭是非常罕见的自然馈赠,它深埋于湿地底下,有如海绵,一公斤泥炭可以储存8公斤水,是河流重要的调节器。还有净化器的作用,可以净化水质甚至空气。下雨时,泥炭把水牢牢吸住,枯水季节再慢慢把水释放出来。这是若尔盖湿地成为黄河水源涵养地的重要原因。如此神奇的泥炭 “长大”却十分不易,一万年才能长一厘米的厚度。
若尔盖县境内的热尔大坝草原是我国仅次于呼伦贝尔的第二大草原,是中国最平坦辽阔的湿地草原。如果从高空往下看,若尔盖湿地草原上,一条条飘带,样式各异,优雅地弯曲流淌,这其实是若尔盖发育的众多大小不一的河流,较大的有白河、黑河和泽曲等支流,因为地势平坦,它们不急不躁,踏着探戈舞步,从南向北汇入黄河。细弱的溪水在这里涓涓成小河,再慢慢汇集成大河,最终都向黄河母亲奔腾而去。黄河的水量并不是一路都是在汇集,而是大部分从上游采撷而来,到了中下游水量就越来越少。所以当黄河从四川北上之时,携带的水量才会大大增加。
黄河在这里止住了南下的势头,也没有一路向东,而是在若尔盖盆地绕着阿尼玛卿山转了一圈,在素有九曲黄河第一湾之称的唐克镇掉头向西北上,随后在甘肃省玛曲县调头北上,重返青海。也正是这神奇的“一捺”,让黄河一路北上切开重重大山,势不可挡。随后深入茫茫大漠戈壁,颇具深意地拐两个直角弯才继续南下。
黄河神奇的路线,造就了依靠黄河水灌溉的“塞上江南”宁夏平原,富河套的前套和后套平原,才让黄土高原成为人类可以居住的地方,极大拓展了中华民族生存的空间,沉淀了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
生态保护加减法
若尔盖县共有草地1212.63万亩、林地470.54万亩和湿地439.58万亩。2014年全国第五次沙漠化土地监测显示,一度全县草原沙化面积达120.4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5%、草原面积的9.9%。
统计显示,四川境内黄河干流河道长174公里,黄河流域面积为1.87万平方公里。涉及阿坝州阿坝县、红原县、若尔盖县、松潘县和甘孜州石渠县5个县。2019年9月底,四川境内黄河流域干支流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为25.6%,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5%以上。虽然四川境内黄河只占全流域的2.4%,但是,黄河干流枯水期40%多的水量、丰水期26%的水量却来自四川。
2019年11月7日召开的四川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会,确定了完善水沙调控机制、推广节水灌溉、清理乱堆、乱建等“四乱”、扩展水域岸线保护范围、整治入河排污口、饮用水源地整治等17项修复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任务,并分别明确牵头部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为了放牧更多牛羊,牧民们开始在湿地中开沟放水,将一片片涵养水源的湿地,改造成适合放牧的草原。2013年,若尔盖县的草地可载畜量为186万羊单位,但实际载畜量却超过304万羊单位,草地放牧超载率超过63%。过度放牧,导致土壤产草量下降三分之一,草层高度降低了一半,继而使得草原水土保持能力下降,铺天盖地、无处不在的沙尘便侵袭而来。
湿地被改造成草原,生态和蓄水功能便发生了根本改变,沙化现象的出现便不可避免。从湿地到草原,再因过度放牧而沙化,这样的恶性循环在若尔盖湿地反复出现。在沙化较为严重的若尔盖县辖曼镇,一度出现在大风沙天气,村民们靠人力往外背沙的状况。
虽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若尔盖湿地已启动治沙工程,固沙林、沙障、混播优良牧草等措施有一定成效,但却赶不上沙化的速度。2007年,《四川省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规划》实施。若尔盖县按照适地适树适种源的原则,筛选出了高山柳治沙优质树种和披碱草、老芒麦、燕麦、黑麦草等一系列治沙优质草种。若尔盖草原沙化速度得以放缓,植被覆盖增加。到2016年十年时间里,若尔盖县共治理沙地面积23619.79公顷。
位于若尔盖县辖曼镇的西仓村竖着第43号小班标牌,这是《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2016年若尔盖县沙化土地治理工程(二期)》项目的一个作业点。 2017年9月,国家在这里投入846万元进行治理。项目主要采用“高山柳沙障+植灌+种草+施肥+护栏”的治理模式。工作人员介绍,首先是将一根根45厘米长的柳树桩打入沙地,其中20厘米露出沙面,然后将一根根柳条编成护栏,绕过柳树桩,将沙地分为一个个4米×2米的方格,阻止沙丘流动。其次,在方格中撒入牛羊粪、有机肥等,提升土壤肥力,再撒入披碱草等草种,植入两三年生的高山红柳幼苗。最后,设置网围栏进行三年的封禁管护,防止牛羊破坏。
据悉,2016年治理前,这里沙化面积已达211.55公顷。2019年8月,经过两年多的治理,这个小班植被盖度提高30个百分点,沙丘已经固定住,红柳树的存活率达到了85%,连绵起伏的沙丘铺了一层薄薄的绿地毯。
这个小班是若尔盖采取“治沙还湿”、“种草还湿”等方式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缩影。为保护湿地,若尔盖不仅做“加法”——填沟、治沙,还做减法——禁牧、限牧,以此来恢复湿地生态。花湖湖泊面积由过去的215公顷扩大到现在的650公顷,水位较过去新增40-50厘米。
群众从改善的生态中获益
草原沙化,畜牧业受限,旅游业受创,人们意识到守护生态环境是发展需要,也是个人的生存保障。若尔盖县委县政府在处理生态增绿和群众增收关系方面,把生态扶贫成效作为一项的重要内容。
2015年,若尔盖县、红原县分别列入国家、省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机制试点县。通过签订湿地管护目标责任书,对湿地管护给予补助,对退(禁)牧还湿等给予补偿等措施,加强湿地生态保护。农牧民主动参与到湿地保护中来,实现了生态建设与农牧民增收双赢局面。
自2016年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以来,至2019年11月,若尔盖县已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9000万元,实施核心区一次性补助性奖励还湿64694公顷,季节性限牧还湿15996.1公顷,禁止性退牧还湿1288公顷,草畜平衡试点2901.6公顷。
若尔盖县充分发挥1730名生态管护员作用,全覆盖管护河道、草原、湿地,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户均增收8600元。截至2019年11月,已兑现退耕还林、草原生态保护等补助资金4730.88万元,惠及农牧民群众9.97万人次。
若尔盖县对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全覆盖,管护森林面积60.08万亩、草原面积29.5万亩、湿地面积230.1万亩、河流500余公里。根据《若尔盖县生态扶贫实施方案(2018-2020年)》,每个生态管护员增收6600元。与此同时,困难群众在治沙造林等项目中优先参与务工。2018年累计兑现农牧民劳务费1980余万元,1650余人增收。
2020年4月10日,阿坝州若尔盖县2019年退牧还草工程项目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2206万元,将在若尔盖县唐克镇、辖曼镇、麦溪乡实施退牧还草工程29.8万亩。
如今,尝过草原沙化、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生态恶果的牧民们,生态意识越来越强。限牧还草后,畜牧业生产方式改变,一部分牧民继续放牧,其余的劳动力多数向旅游和生态等公益性岗位转移,牧民成为草原第一道绿色守护大门。
三产发展围绕生态统筹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若尔盖县已明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围绕特色农牧业谋发展。
今年,若尔盖县投资1827万元,做优一产,发展基地型、加工型、品牌型农牧业。项固提升饲草、中药材、有机蔬菜、油菜四个万亩基地。有机蔬菜、枣李、马铃薯三个千亩基地,金丝黄菊、草莓、西蓝花三个新型基地。
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民等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合作、订单等形式发展多种经济形态,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面积9000亩,每年扶持3个贫困村集体经济不少于100万元。优化牧业基地效益,投資2700万元,培优牦牛、绵羊、藏香猪等基地。全面运营川甘青活畜交易市场,争取年交易量达10万混合头。深入实施电子商务下乡工程,新建77个乡镇、村级站点,建成国家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围绕绿色工业,若尔盖县以园区为助推器,全面推进“二次创业”。目前已基本建成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园区,今年全面完成配套,引入农畜产品、道地中药材加工、小微等企业7家以上;南湖飞地园区今年企业入驻投产;将加快建设秀洲飞地园区,实现秀洲飞地园区开园招商,引入精密仪器加工、集成装饰类企业10家以上。加快建成唐克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引入草畜加工、有机肥料等企业3家以上。
“最美高原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是若尔盖县的生态名片,围绕这张名片,若尔盖县将发展生态文旅“头号产业”,擦亮大草原、大雪山、大湿地、大长征招牌,推进旅游主业化、全域景区化。全面完成花湖、一湾景区基础设施提升,加快推进扎萨格景区建设,启动巴西会议遗址、郎木寺景区国家3A级景区创建。
计划投资5371万元,实施包座红色旅游线路、冻列然多风光综合开发,支持嘎哇、麦杠、热盖等地发展风情游,繁荣乡村旅游集群。
若尔盖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路。
创建国家公园解锁生态难题
今年,四川省将启动若尔盖湿地国家公园创建工作。
在2018年10月举行的第十二届岷江论坛上,四川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李荣伟研究员就呼吁尽快建立若尔盖湿地国家公园。他指出,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处于黄河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地带,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在增加长江黄河可利用水资源、净化水质、调节径流及生物多样性维护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实施的退(禁)牧还湿试点,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试点范围有限,效果尚不显著。目前该区域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草原和湿地沙漠化规模逐年增加。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湿地总体上退化20.2% ,湿地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此外,当前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矛盾突出。阿坝州近50%的幅员面积被划为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数量众多的各级自然保护区内禁止或限制生产经营活动,资源开放和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建立若尔盖国家公园,可以提升管理层次,加大区域生态保护协调力度。如将若尔盖草原湿地功能区及附近的相关区域纳入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范畴,可以整合多项工程,统一规划运作,及时出台湿地保护和沙化治理的生态补偿办法。
李荣伟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他说,在公园没有成立之前,该区域是多部门的管理,相对比较分散,成立之后,管理力度加大,政策协调性加强,效果很明显。
1月9日,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召开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推进座谈会,全面推进有关工作。一是尽快设立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工作专班;二是力争将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和拟建若尔盖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三是抓紧设立若尔盖国家公园专家咨询团队,与各相关科研院所对接;四是进一步谋划拟建若尔盖国家公园范围划定,做好比选方案的专家论证。
据了解,针对生态补偿标准低,无法满足治理和保护投入的问题,若尔盖县已向生态环境部、水利部提出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针对禁牧、草畜平衡奖补与草原保底产值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建议完善政策,提高奖补政策;针对黄河两岸护坡护岸治理不同步,若尔盖县建议国家层面统筹整体推进黄河地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