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九如
2020-06-01黄明
黄明
九如,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如歌如泣如诉如听天籁如临仙境如履仙踪……
天赐九如,九如赐我。在一个晴朗的秋日,我走进九如,聆听自然的箫声。
听 瀑
八潭九瀑二十四泉中间溪水相勾连,这突涌缠绕悬挂跌落于三十六峰之间的水的精灵,是九如的灵魂。
没有一览无余,泉水、溪流、瀑布大都掩映在峰峦山谷之间,古藤杂树之后,但水声却是不绝于耳,从山脚一直伴你到山巅。说是瀑布,但落差都不大,水流也不甚急,听来不是那种宏大的交响,而是古琴的秋声雅韵;望去不似高洁的圣女,而是熟悉的邻家女孩儿,这倒可以使你放心地亲近它,而无需仰视和敬畏。与这样的瀑布相对,虽然少了磅礴的气势,却平添了几分亲切,几许真情野趣。而且它似乎是无处不在,转过一处山坳,攀上几级台阶,拨开一丛古藤,循声望去,就有一处瀑布在等着你,欢快地跳跃着、歌唱着,喷珠溅玉,清脆悦耳;伸手过去,凉凉的、滑滑的,从指尖一直爽到心底,给每一个登山人带来惊喜和快慰。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
难得这九如,山水相依,让水有了气势,使山添了灵动。水山交融,让崇智者感受到了水的流动与智慧,使向仁者领略到了山的可靠与恒久。李泽厚称之为“人的自然化”——使人恢复和发展被社会或群体所扭曲、损伤的人的各种自然素质和能力,使自己的身体、心灵与整个自然融为一体。主客同一,仁智并行,亦宗教,亦哲学。
听 风
树是九如的花衣。深秋时节,这花衣越发的明艳,红的如火,黄的似金,白的像雪,绿的如翡翠,紫的似玛瑙,还有深红、浅黄、暗绿、淡紫,以及橙红、枯黄、浅褐、杂色……全都笼在明亮的秋阳下,五彩斑斓,艳丽多姿。
十月的九如,暖暖的阳光,暖暖的色彩,全没有秋的落寞,倒似阳春三月的明媚。走在这样的山阴道上,偶尔有风吹过,花衣抖动起来,发出错落的声音,有沙沙的轻响,有簌簌的碰击,有逍遥的哼鸣,有低低的呜咽,这是叶的舞蹈,这是风的弹拨。
有了风,山就有了声音。静静地驻足,细细地聆听这自然之子的声音,多少疲惫得以抚慰,多少污浊得以荡涤,多少郁积因之清爽,多少情愫因之高远……置身九如,聆听风的弹唱,就是在聆听天籁了。
没有风的时候,九如就是一片寂静。不必有声音,倾听寂静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记得北京的香山公园有一处水榭,门楣上方悬一匾额,上书三个大字“听雪轩”,当时我是吃了一惊的。都说雪落无声,然此君却能于此“听雪”,若不是山林超乎寂静,那就一定是心灵的宁静与超然了。陶潜有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身居闹市尚能如此,何况山林乎?
王维诗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漫步九如,全是王维诗境。留一片自然山水,是九如的建园准则。偌大的景区,不建庙宇,不供神灵,不刻诗赋,不杜撰传说故事,一切听凭自然,一任真山真水。
如此,才有了九如的清净与宁静,让劳形的都市人将疲惫的身心放置在这青山绿水间,听风,或聆听寂静。
听 心
审美的最高境界是情景相一,物我相忘。一片风景存乎天地间,有了心灵的观照才成其美。有如一张古琴,没有手指的弹奏永远不会发出曼妙的音乐,心灵就是那拨动琴弦的手指。王阳明称之为“觉”——在这一时刻,自然与社会融合,天地与人同体,一气流通,世界向我生成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有花为证。那日,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由此我们才有了丰富的感受和多彩的意境。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独坐九如,聆听瀑布秋风,想古来骚客文人似乎都不止于摹写自然,而总是要将自己的情感意愿附着于自然。有将风政治化者,如宋玉:“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浸淫谿谷,盛怒于囊之口,缘泰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然起于穷巷之间,堀堁扬尘,勃郁烦冤……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将风分为三六九等,宋玉是想拍楚襄王的马屁,还是要讽谏他的作为?有借风来抒發内心的寂寞与悲愤的,如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也有歆享自然,豁达如苏东坡的:“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有这样不同的感慨,实在是与时代、遭遇、心境有着很大联系。表现风景其实是表现情感,倾听自然其实是倾听心灵,那才是最真最美的风光。
天赐九如,九如赐我。我笑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