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做好《经济法》教学的意义与策略
2020-06-01冯勃
冯勃
摘要:《经济法》课程是当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法律基础课,其开展质量对于提升学生法律知识与素养,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成功率,以及为社会发展培养懂法、守法优秀职业人才,都具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开展效果并不理想,为提高高职院校对《经济法》课程教学的重视,保证该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将针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做好《经济法》教学的意义和具体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职; 会计专业; 《经济法》;教学
会计专业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重要组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持续增加,这也是会计专业成为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热门专业。会计工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前景预测、参与决策与绩效评价等一系列重要职能。同时,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在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加强《经济法》课程教学,强化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法律素养也显现出很大的必要性。
一、高职会计专业做好《经济法》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是促进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更加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公民行为规范,与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其在未来无论是否从事会计相关工作,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也都要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因而必然要受到法律的约束。高职院校做好《经济法》教学工作,能够帮助会计专业学生提高对《经济法》知识的掌握,并发挥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方面,都能够符合社會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工作的开展,共同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是强化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经济法》作为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市场规制中调整相关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综合,社会各行业的经济活动,都要遵循《经济法》的规定进行。会计工作本身便与各类单位的经济活动紧密相关,如会计工作人员对《经济法》缺乏了解,或法律意识淡薄,就可能导致所在单位面临法律风险,或因会计工作人员个人违法行为而遭受损失。因此,很多单位在对会计人员进行招聘时,也会对其法律素养加以考察,并作为人员选聘任用的参考依据。通过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做好《经济法》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前,对自身《经济法》知识与综合法律素养进行有效提升,从而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也是当前阶段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三)是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进程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全面提升国民法律素养已经成为法治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职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加强法律课程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未来将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工作,他们也是未来的社会建设者。在学校教育阶段,做好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经济法》教学,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将有助于向社会输送更多知法、懂法、守法、会用法的优秀会计职业人才,为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提供更强大的人才保障,这也是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进程的必然要求。
二、当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法》教学与学生专业特征联系不紧密
从当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开展情况来看,会计专业的其他课程本身与《经济法》的关联性并不大。同时,在《经济法》教学中,大多也是以单纯的法律知识讲解为核心,较少与学生所学的会计专业内容相结合,导致很多学生也认为《经济法》课程与自身专业关系不大,自身缺乏重视,在学习过程中所投入精力较少,对《经济法》知识的掌握存在很大不足,自身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这样的问题在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二)《经济法》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经济法》作为一门法律课程,其教学开展对于学生法律素养培育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经济法》教学中,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缺乏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积极性也较差,这些都影响了《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效果。究其原因,则与教学手段单一有很大关系。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一味进行法律知识的讲解,教学缺乏灵活性,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对《经济法》学习的兴趣,教学也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三)对《经济法》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缺乏有效性
在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经济法》教学中,对于教学质量还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导致《经济法》教学质量的提升缓慢。在《经济法》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上,大多采取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结果性考核方式,对于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参与,以及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闪光点缺乏评价。同时,现有考核评价模式,还片面注重理论性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在对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察上也存在很大不足,难以对学生能力发展的真实水平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三、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做好《经济法》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结合会计专业特征加强《经济法》教学内容建设
针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经济法》教学与会计专业特征联系不紧密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当从教学内容建设方面采取促使,加强《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特征的关联性。具体来看,教师可以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加入会计专业其它课程中的相关案例,通过会计实务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把握《经济法》与会计工作之间的联系。同时,还可以编制专门的会计专业使用的《经济法》课程教材,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强化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的重视度,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通过教学手段创新激发学生《经济法》学习兴趣
对学生兴趣的调动是有效开展《经济法》教学的关键。针对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兴趣薄弱,对《经济法》教学的限制,则应通过加强教学手段创新,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所要讲解的《经济法》知识内容,设置模拟法庭情境,给学生提供真实案例,让学生围绕案例,扮演法官身份,运用《经济法》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并给出自己的处理意见,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积极性,也能够对学生的分析实践能力进行有效锻炼。
(三)建立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的教学考评机制
考核评价也是教学工作中重要的环节,其对于教学质量把控及教学调整优化都具有积极作用。针对《经济法》教学质量考核评价缺乏有效性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教学考评机制的完善,将知识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来提高考核评价的全面性与科学性。高职院校应当综合考虑会计专业特征与《经济法》教学的目标,明确对学生《经济法》知识掌握与实践应用能力两方面的培养要求,制定全面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为考核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同时,还要加强过程性评价的运用,对学生包括课堂参与度、课堂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思维闪光点等进行综合评价,结合结果性评价,共同保证教学考核评价的全面性,为《经济法》课程教学的优化完善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龙雯.高职《经济法》教学改革的质量策略探索[J].长江丛刊,2017 (32):266-266.
[2]叶蔚萍.对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创新思考[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7 (6):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