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岭的早晨》的演唱技巧与情感把握

2020-06-01曾慧姿

北方音乐 2020年7期
关键词:演唱技巧

【摘要】湘西苗族飞歌是苗族民歌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既代表着中华音乐的独特特征,又有显著的地域性,是苗族人民进行感情交流,表达生活与文化思想的主要艺术形式,本文将从苗族飞歌《苗岭的早晨 》的历史背景、演唱技巧、情感把握等方面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培养一个良好的音乐修养。同时通过笔者分析这首作品,为关注湘西苗族飞歌的音乐爱好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苗族飞歌;演唱技巧;情感把握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7-0060-02

【本文著录格式】曾慧姿.《苗岭的早晨》的演唱技巧与情感把握[J].北方音乐,2020,04(07):60-61.

一、《苗岭的早晨》的历史背景

苗族“飞歌”是苗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题材之一,因其旋律悠扬婉转,曲调明朗高亢为人们所喜爱,苗族飞歌有其独特的特性音调,如:“535”和“b3”,都表现了苗族人民的性格特点,旋律发展起伏大,常用多连续的上下跳进,节奏自由舒展,经常是在几个密集的短时值音符后突然放开,任意延长,体现了在这山谷之中的一个特殊的律动特征。

白诚仁,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其作品创作极具特色,个性突出,构思独特,风格鲜明,又经常加入湖湘本土方言,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以及地域性特征,饱含湖湘文化的神韵,为湖南的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苗岭的早晨》这首乐曲,是白诚仁先生在1974年创作时,想起了曾在湘西采风时“晨曦出露”的景象,突生灵感,后来根据湖南湘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创作这首口笛曲《苗岭的早晨》,由于备受人们喜爱,使之成为了苗族飞歌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又在1996年填词改编成了声乐曲。

二、《苗岭的早晨》的演唱技巧

《苗岭的早晨》是一首花腔女高音作品,由于音域跨度较为宽广,不论是从声乐技巧还是气息的控制方面,都对演唱者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这是一首难度较高的作品,主要取材于苗族飞歌的少数民族素材以及大跨度的花腔乐段,两者融合在一起,对演唱者的技巧控制和风格把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演唱这首作品需要强大的气息支撑以及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演唱者在充分把握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再运用花腔技巧去表达作品中所表达的意境。

(一)独特的“吼”腔

《苗岭的早晨》这首作品是作者在苗寨采风时所感受到的生活写照,取材于黔东南凯里地区的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黔东南一带的飞歌在演唱中更多的是运用宽嗓和本嗓表达作品,从风格上看非常高亢质朴,豪迈奔放。为了使声音能够传的更远,使得歌声能在山谷中回荡,因此演唱中大多都用“吼”的方式,当然这里的“吼”并不只是简单的喊出去。歌曲中A段和再现A段的第一句都是典型的飞歌旋律,旋律开始在较高音区进行后突然一个八度下行,一般大跨度的旋律需要演唱者有很好的气息控制能力。在演唱作品是不管音区在哪里都需要演唱者积极运用腰腹的力量,同时考虑到苗族飞歌豪迈的特点,如果演唱过于细腻,就失去了苗族飞歌豪迈的特点,因此可以在有良好的气息控制下,再用一点“吼”的感觉去唱,既能保证音色和声音位置的的统一,又能展现出苗族飞歌的独特韵味[1]。

(二)装饰音的演唱

一是倚音,在《苗岭的早晨》这首作品中,大量的运用了前倚音,这是为了刻画鸟儿的活泼,同时也体现了飞歌旋律的质朴。前倚音都大量的出现在旋律中,前倚音与修饰音的音色统一也是演唱者需要注意的问题,要求演唱者在一个统一并且放松的状态下演唱,前倚音在弱拍的时值较短,但不能因此放松气息对他的支持,一定要保证倚音和修饰音的声音位置的统一。

二是颤音,在《苗岭的早晨》这首作品中,颤音的运用也不在少数,在每一段的结尾和长音处中都有颤音的加入,恰恰这种颤音的运用对节奏要求较严格,要求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既要灵巧又要准确,不能过于僵硬,同时还要注意气息的把控,演唱者在演唱颤音时气息不能过多使用,要灵活的在相应的位置减少气息,在这样的条件下演唱这首作品,从而使歌曲能够能加平稳。

(三)花腔技巧的运用

《苗岭的早晨》这部作品中大量的运用了花腔,使作品更具跳跃性,借此来表现山中的鸟鸣和早晨苗族人民劳作的场景。花腔段落的演唱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音色和声腔处理,要轻巧,用相对明亮的音色来模仿鸟鸣声,这就不仅要求演唱者有强大的气息支撑,还要有畅通的管道,以及相对集中的头腔共鸣。这首作品中出现了大量模仿鸟儿叫声的旋律,每一段的结尾处都能看到,这是作者用来渲染气氛,创设情景的一种写法。当演唱者唱到跳音时要注意声音和气息的配合,做到声断气不断,體现出了这首作品对演唱者能力的一个高要求。

(四)节奏,节拍处理

苗族民歌有散板和有板两种形式。相比较来说,有板的更为重要地位,苗族民歌中较常见的是非功能性的均分律动,每首作品的节拍,节奏都不一样,同一首作品中节奏和节拍也可能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要充分把握作品节奏,节拍以及速度,长音处的演唱要唱够时值,准确把握音符时值,只有充分把握作品的特点,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三、《苗岭的早晨》的情感把握

一首声乐作品的声乐技巧固然重要,但是作品的完美演绎不仅仅是用声乐技巧就可以完成的,没有情感的作品是索然无味的,这就要求演唱者做到“深情并茂”,对作品情绪要把握到位。《苗岭的早晨》这首作品是作者在苗寨采风时所感受到的生活写照,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湘西苗岭画卷,除了要把握好作品描绘苗岭的豪迈风光,还要将苗族人民的淳朴表现出来,表达出对勤劳的苗族人民生活的赞美。

A段主要是对苗岭早晨的描绘,像歌词里写的那样“晨雾哟散开了喔,鸟儿唱歌了”是非常具有画面感的,在这一段的演唱中要注重意境的表达和情绪的抒发,音量不宜过大,要展现出早晨苗岭中雾蒙蒙的画面感,在模仿鸟儿的叫声中醒来。

B段是在描写大自然的基础上又对苗族人们的劳动做的描写,写了人和写鸟之间的来回交错,由此表达B段音乐的一个活泼欢快的情绪,刻画了勤劳的苗族人民在田野山林劳作的场面,在演唱这样描述性段落时,要注意把握好苗族人民在面对新的一天的激动和喜悦之情,在这一段中,鸟鸣与前面A段的鸟鸣声是不同的,要更加激动,欢悦,在旋律上的跳动感更强,演唱者还要注意这一段与钢琴伴奏的相互呼应,使演唱者能够更好地模仿山谷中的鸟鸣声。

A段从曲式结构上来看是A段的再现,从情绪上来看又是对苗岭的赞美之情,在这一段已经不是简单地回到A的再唱,因此需要演唱者在这一段的演唱中情绪更加的明快,明朗,音量也要适当的加强,充分表达对苗岭的赞美展现苗族人民的质朴,音乐进行到最后在连续的“鸟”声中慢慢轻弱消失,创造出余音不尽的情景来。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艺术歌曲《苗岭的早晨》的多方面分析,从它的创作背景、历史文化背景、曲式结构、演唱技巧、情感把握等方面进行具体研究,来总结此曲的艺术特征。希望通过对这首作品的研究,为演唱者提供一些理论支撑,使演唱者可以更好的体会苗族飞歌的优美旋律和文学价值,并对这首作品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帮助自己可以更好地演唱这首作品。

参考文献

[1]苏丹.歌曲《苗岭的早晨》演唱风格探究[J].艺术评鉴,2017(16):14-15.

[2]乔红,潘俊月.黔东南苗族飞歌艺术特征的研究[J].智富时代,2018(5):192.

[3]王斐.浅析《苗岭的早晨》的民族化创作风格[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12).

猜你喜欢

演唱技巧
流行唱法的演唱技巧及演唱特征探析
流行唱法的演唱技巧及演唱特征探析
流行唱法的演唱技巧及演唱特征探析
浅谈流行音乐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技巧
陆在易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的演唱分析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基于普契尼歌剧《图兰朵》的演唱技巧鉴赏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论情感控制在流行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
论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