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声腔发声技术改革创新发展之我见
2020-06-01韩晓霞
【摘要】晋剧青衣唱腔应该借鉴科学的发声方法,尤其是借鉴民族唱法的科学发声技巧。使青衣这个行当在不失去晋剧独有韵味风格的前提下,调整发声方法,减少真声的比例,充分利用共鸣腔体,从而使戏曲演唱者的艺术生命力更持久。
【关键词】青衣;借鉴;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7-0041-02
【本文著录格式】韩晓霞.晋剧声腔发声技术改革创新发展之我见——以青衣唱腔《四月里南风吹动麦稍儿黄》为例[J].北方音乐,2020,04(07):41-42.
引言
2010年6月,笔者在山西大学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做了一篇题为《声乐演员要大胆借鉴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的毕业论文,深入探讨了民族声乐演唱者如何学习与借鉴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毕业以后在戏剧学院担任声乐教师,开始致力于戏曲声腔发声技术和民族声乐发声技巧互相融合与学习的研究。前一段时间在网络上读到了一篇文章题为《山西戏曲,醒醒吧》,大致意思是第29届全国戏曲梅花奖参评名单出炉,山西榜上无名,有评论为“这种情况也不是第一次了,估计从上到下也都已经习惯了……”。作为一名戏剧学院教师,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者,作为一名酷爱晋剧的资深戏迷,实在是不愿意听到这样的事实,不由得陷入深深的沉思。在此,想立足山西晋剧发展现状,对晋剧声腔尤其是青衣唱腔的发声改革创新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晋剧声腔发声的现状
晋剧发声的局限性与不科学是困扰戏曲从业者多年的难题,即便是已经功成名就的戏曲名家,也是经过了漫长的摸索,走了无数的弯路,终于在自己身上找到了一种平衡,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但是更多的现象是因为发声方法的缺陷而导致嗓子“倒仓”,也就是声带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毛病而不得不放弃热爱的戏曲事业,这是令人遗憾的事实,可是这就是现状。如今,晋剧在全国大赛上遇到了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思考之余,笔者认为也许正是发声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晋剧只能在山西大地上生存,而走不到全国舞台的一个原因吧。
笔者2001年到山西戏剧职业学院任教,在戏曲系工作。由于自己从小酷爱戏曲,所以对戏曲系有着别样的感情。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课余时间,我经常去旁听老师们的“调唱”课,看着学生们认真学习,老师们倾心教授,我深深感动,为山西晋剧传承的后继有人感到自豪,为我是一名戏剧学院老师而感到骄傲。也许因为自己是声乐教师的缘故,所以对学生的发声状况格外敏感,我总觉得晋剧发声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气和声音都是一个走向,导致气息高,气息浅,声音白,声音位置低,几乎没有腔体共鸣一说;尤其是初学戏曲的孩子们,声音尖而白,发声位置低,几乎都是用大本嗓嘶吼着演唱,每次听到她们这样的演唱方式,心里都会捏着一把汗,不知道她们能走多远,能唱多久。
二、民族声乐发声技巧与晋剧声腔发声相融合
(一)要注重起音
笔者曾经对青衣唱腔《四月里》做过很多调查,每次看到学生们在演唱这个唱段的时候,总觉得她们起音的位置很低,大部分是从嗓子里直接发音,而这个“四”字又是一个一七辙,很不好发音,容易把嗓子卡住捏住,最终只是硬挤出来这个字。起音尤其重要,如果第一个字挤着出来,那么整句都会延续着挤着发声,直到下一次呼吸才有机会调整状态。所以要非常重视每一句的起音,要在吸气的瞬间打开喉咙,吸气要深,位置要高,整个人看起来要眉目有神,舒眉展眼。在保持喉咙打开的状态下,直接高位置出声,自己感觉直接从鼻梁以上、以外出声,而且意念中声音与自己的身体要保持距离,不能粘在一起。
(二)对民族声乐发声方法的借鉴
以《梵王宫》选段《四月里南风吹动麦稍儿黄》为例。《四里南风吹动麦稍儿黄》是一段脍炙人口的晋剧青衣唱段,要求音色明亮集中,声音处理细腻。可以借鉴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选段,比如歌剧第一句“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要扎稳气息,用打哈欠的状态打开喉咙并保持这个开喉的状态下,咽壁挺立,口盖上抬,高发声位置,低支点咬字并保持低呼吸来演唱。唱完这一句,尝试马上用同样的发声方法来演唱“四月里南风吹动麦稍儿黄”,会惊喜地发现两句用相同的发声状态是完全可以顺利过渡的;当唱到“蚕生才如蚁,蚕成两寸长,早晚长厮守,移箔避热复避凉……”这几句的时候,可以找一下歌剧《娘在那片云彩里》里的“一到春天,咱家的那片田,麦子返青柳树发芽地暖生烟,桃花红,梨花白……”的感觉,在保有民族声乐发声技巧和晋剧青衣风格的前提下,说中有唱,唱中有说,叙说性的在气息扎稳,发声状态保持,腔体稳定的前提下娓娓道来,把歌词交代清楚。当然这仅仅是对晋剧青衣唱腔的发声方法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而不会把戏曲唱成歌曲,不会改变晋剧的基本模样。
三、晋剧声腔的改革与创新
笔者曾经看过一位晋剧名家演唱《四月里》,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做了很大胆创新,唱腔有很多改动,把原来很长显得单调的拖腔加了很多音符,瞬间明快了许多,显得内容更加生动,腔调也比以前活泛了;伴奏音樂基本是大变样,一改原来的四大件文武场伴奏形式,取而代之是用很现代的作曲配器手法制作出来的伴奏音乐,有的间奏甚至运用了专业的作曲技法,模仿主旋律,新颖别致,让人耳目一新,观众会觉得和以前突然有了变化,有了新意,好像和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有了合拍的感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新编历史剧《甄洛女》在青年宫演艺中心上演,突破了山西戏剧传统而惯用的戏剧表现手法,运用高科技声光电技术进行舞台布置,用非常现代的方式来演绎传统戏剧,创新改革力度非常大。演出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老戏迷们将信将疑,不知道展现在面前的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四不像的东西。但是导演安排得很巧妙,估计他也是担心观众一下子不能接受改变的面目全非的晋剧,所以很用心地做了编配,演员演唱几句改编版本后,赶快加入几句传统的唱腔,交替着给观众适应的时间,到结束演出的时候,在场观众纷纷竖起了大拇指,演出得到了老戏迷以及新观众一致赞扬。实践证明,改革是可以的,只要改得好,相信大家都会接受。
四、结语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好多戏曲从业者说传统晋剧声腔发声不能改变,认为目前晋剧这种声腔特点和发声方法就是晋剧的魅力所在,就是晋剧的传统味道,就是地方剧种独特的风格。笔者却以为,传统戏曲在科技发达,娱乐手段多元的今天,因为与时代脱节,跟不上时代潮流而导致观众断层,演出机会少,进入恶性循环,前景堪忧。任何事情都要与时俱进,晋剧要想走出山西,走向全国,除了保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之外,还要和大众接轨,让所有人都能听得懂,听得顺,听得舒服。所有的改革都是艰难的,会遇到多种挑战与风险,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在准确把握晋剧特点的基础上,大胆地和民族声乐科学的发声方法相借鉴,走出一条晋剧声腔发声技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的新发展路子。
作者简介:韩晓霞(1972—),女,山西省保德县,山西戏剧职业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