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景如画

2020-06-01史春明

北方音乐 2020年7期

【摘要】钢琴选曲《阿坝夜会》与其说是一首钢琴选曲,不如说是一幅音乐画卷,描绘了载歌载舞的盛大场面,吸引着笔者研究。本文首先将对作品进行简单介绍,阐述对本曲的初步的认识。对结构进行音乐分析,从而就音乐本体方面进行深度解剖。最后,从连跳技巧、音程和弦技巧、力度速度技巧、听觉技巧、其它技巧等进行解曲目演奏技巧。目前,专门研究本选曲的论文还尚未存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弥补研究文献的空白。

【关键词】美景如画;钢琴选曲;阿坝夜会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7-0008-02

【本文著录格式】史春明.美景如画——以钢琴选曲《阿坝夜会》为例[J].北方音乐,2020,04(07):8-9.

用“音乐源于民间,并赋予更高的音乐感染力”来形容选曲《阿坝夜会》极为合理。《阿坝夜会》深受青少年、学者的喜爱,并且入选中央音乐学院业余考级第二版。每次《阿坝夜会》音乐响起就有着强烈的兴奋感,这大概就是此曲的音乐魅力所在。本文将从作者及作品简介、音乐分析、演奏技巧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黄虎威,中国著名作曲家,四川内江人,曾是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在作品创作、论文、作品评价、即兴伴奏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代表作品主要有《巴蜀之画》《峨眉山月歌》等。

《阿坝夜会》是《巴蜀之画》组曲里6首作品的第6首,其余5首分别是《晨哥》《空谷回声》《抒情小曲》《弦子舞》《蓉城春郊》,组曲创作于1958年,采用当地民歌曲调进行的创作,《阿坝夜会》侧重藏族民俗场景,描绘的是载歌载舞的热闹、欢腾场面,与其说是一首组曲,不如说是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水画。

二、《阿坝夜会》音乐分析

本曲由前奏、间奏、及尾声三个乐段构成。前奏由2个小节构成,两个小节只有低声部,由两个不同高度的五度跳音循环反复构成,力度使用渐强营造了从远处渐渐走进、越发清晰效果。第一乐段A乐段调性建立在柔和的d羽调上,与旋律“跳音+双音小连线”的使用结合与前奏一样的断奏伴奏营造了既活泼又抒情的音乐分格。乐段由三个乐句构成,后两个乐句完全相同,起到了强调效果,而且后两个乐句的特强和弦使乐曲更加富有表现力。间奏头部材料源于主题头部材料的“跳音+双音小连线”,并加两个特强营造效果,后2小节又是第15-16小节的上三度模进,有着递进的层次感。左手伴奏和弦及反向八度的使用为新材料。左右手新旧材料的使用凸显了“同中求异”的音乐发展手法。B乐段旋律几乎与A乐段相同,主要的不同是调性回归到了a羽调上,伴奏几乎都在弱拍使用和弦(除了第22小节、第26小节),旋律厚度进行了增强。需要指出的是中弱力度的使用与A乐段的强的力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间奏共4小节,和第二乐段第三乐段都密不可分,归为划入性连接更为合适。此连接旋律连续三次使用“两个十六分音符+一个浮点四分音符”构成,伴奏使用主要使用和弦和单音进行支撑旋律。结尾处渐慢的使用使本曲顺利过渡了下一乐段。第三乐段和第一乐段除了尾部略有变化,其余完全相同,为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结束句从本曲第47小节的最后半拍开始,为弱起小节,而且弱起小节的头部材料源于第三乐段的尾部最后三个音,重复3遍进行旋律发展,之后右手声部保持长音,左手声部响起与引子一样的伴奏。接着高低声部都移低八度(高聲部直接移低八度,低声部运用移低八度记号进行标记),使声音越来越低、音响越来越浑厚,越来越弱,最后伴奏直接变成了单音进行微弱的跳动而结束全曲。结尾部的弱化处理形成了渐渐走远、逐渐消失之感,与引子的渐渐走进、逐渐增强形成了呼应。综上所述,此曲为有引子、间奏、尾声的移调中部变化再现的单一主题单三部曲式结构。

三、《阿坝夜会》演奏技巧研究

选曲《阿坝夜会》就是一幅有声音的山水画,描述的是藏族人民载歌载舞的音乐情景,在演奏此曲时需要通过连跳技巧、音程和弦技巧、力度速度技巧、听觉技巧、其它技巧等各项技巧进行精确配合、协调演奏来达到预期效果。

(一)连跳技巧

在本曲中使用的连音技巧、跳音技巧及连跳技巧是旋律中使用最多的技巧,下面将逐一阐述;在本曲第3-4小节连续使用“跳音+双音连线”,在演奏时跳音时右手手腕要微收、贴键进行反弹,发力方向要与琴键呈垂直90度弹琴,弹奏之后手指反弹并落回到琴键上,完成一个跳音动作,而且在指尖反弹的过程中手腕是放松的,要细心体会,只有指尖弹琴的一瞬间是发力的。接着,在演奏双音连线时跳音的落正好落在双音连线的第一音上,通过中心转移的方法轻轻弹下第二音,并轻轻提起,形成“落提”效果。需要指出的是本曲速度是快板,建议在慢速练好之后再提速练习并直指满意为止。在本曲第6小节、第22小节处还出现了三个音用连线,连线里最后一个音是跳音的现象,这就是我们专业术语中的“连跳演奏”,在演奏第一音时用吊指的方法将吊指处置落下的力度运用在第一音上,接着中心转移到第二音上,并转移到第三音迅速跳起并落下,完成动作。在本曲第26小节还出现了最基本的连跳,即一个音连着弹,一个音跳着弹,在演奏时遵循连跳原则进行演奏。本曲里还多次出现了四音连线,在演奏时第一音遵循落的演奏原则,二三音遵循连的原则,第四音轻轻提起,形成“落连连提”的效果。

(二)音程、和弦技巧

在本曲的伴奏中使用最多的伴奏技巧就是五度、八度音程技巧及和弦技巧, 下面将逐一展开:在本曲第1-9小节伴奏声部一直连续使用着交替出现的五度,在演奏时首先要确定指法,如果手小一点的学生建议用五指和一指进行演奏,手指大一点的可以使用二指五指+一指四指交替弹奏;其次,在弹奏时,手腕要“抓着”弹,之后立马放松,“抓”弹容易使声音集中,音响浑厚而饱满;再次,在弹奏时手腕要随着音程的变化而左右移动,使发力更加自然。最后,在演奏时跳音要短促有力。另外一个音程是八度音程,在本曲第16小节、第18小节低声部使用了八度音程,对于手较大的学员来说,放低弹琴很容易放松,并且抓着弹之后立马放松;对于刚够不住八度(能够住七度)的学员在弹奏时手指可以在边上弹琴,这样容易够住而保证声音的完整性;在本曲中还使用了很多和弦,在演奏时要弹齐,即声音同时在同一个平面(琴面)上同时发音而且在演奏时也要抓着弹,使声音集中,之后放松。

(三)力度、速度技巧

在本选曲《阿坝夜会》中是非常重视速度和力度演奏技巧的,黄虎威作曲家把速度怎样进行、力度怎样变化都标记的非常清晰,在演奏时,要用心品味、细心演奏。在力度上的标记主要分为全曲的整体力度和乐段内的力度细微变化。在本曲中整体力度三个乐段分别采用了强—中弱-强来突出对比、表现音乐及前奏渐强和尾声渐弱的力度呼应。在乐段内的力度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乐句即本选曲第11-14小节,使用中弱到强的力度变化进行细腻刻画,最后一和弦还是用特强来增加音乐表现力。在本曲中还使用了“dim ”渐弱标记,在演奏中要做出逐渐减弱的演奏效果。本曲的速度变化主要表现在第32-33小节处出现了“rit”标记,第34小节出现了“atempo”回到原来的速度标记,演奏时要注重此曲唯一的一个渐弱标记,在本曲第32-33小节力度缓慢渐弱,之后突然回到原来的速度来增强特有的音乐效果。

(四)听觉技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演奏此曲时要善于用耳朵这个“评委”来评判自己弹奏的好与坏。首先,要检验音高、节奏、音符时值是不是和曲谱标记一致,把这些基础问题彻底解决。其次,我们要把演奏标记,如连跳等做的精确到位;再次,要讲力度、速度运用的符合大众的音乐审美和音乐表现力,弹奏效果经得起、人们、专家、学者的检验;最后,要评判双手演奏声音是否平衡,是否彰显了乐曲的音乐风格,营造了乐曲该有的载歌载舞的欢腾、热闹场面。需要指出的是,在开始演奏时可能没有演奏视频哪里耳熟能詳,要反复练习,达到自己满意、符合大众审美的良好音乐效果。

(五)其他技巧

除了上述四种技巧外本曲还有贴键演奏技巧、换指技巧、高抬指技巧、吊指技巧等等,笔者将本曲中运用较多的技巧进行简短的阐述。贴键弹奏和吊指弹奏其实并不矛盾,在乐曲的换气地方建议用吊指弹琴,在弹奏本曲跳音时建议贴键弹琴,这样无论是单音、音程还是和弦对于速度较快的此曲来说都有非常迅速的反应能力,而且效果也非常良好。在乐曲很多地方都会有乐谱标记,要特重视这些特殊的指法标记,他们就像乐曲的线索指引着我们如何演奏,特别是换指,如本曲第4小节倒数第二个音变成了一指使后面的音符更加自然。在本曲中有很多小连线,在演奏时可以使用高抬指演奏,如在本曲第26小节处,音符时值较长,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高抬指演奏来获得想要的效果。在本曲中还使用了特强和踏板。在演奏本曲第10小节、14小节第二拍及第16小节、第18小节的特强时可以通过臂力整体带动手腕指尖进行演奏,发出应有的爆发力。踏板出现的地方正好是特强的地方,在演奏时要同音踏板进行演奏(曲谱标记的是同音踏板),踩踏板时可以完全踩下来获得震撼的特强效果。

四、结语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此选曲《阿坝夜会》也是如此。本文首次对《阿坝夜会》从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了音乐分析,还从双音连线、四音连线、跳进、连跳进行了连跳技巧分析,从抓着弹分析了五度、八五音程及和弦,从速度力度演奏效果进行了“演奏效果”分析,从基本音时值、音高、节奏、指法、声部平衡等方面来进行听觉检查,最后还阐述了贴键演奏技巧、换指技巧、高抬指技巧、吊指技巧、踏板与特强配合技巧等技巧。希望本文的研究能进一步促进相关理论、创作及演奏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洁.对钢琴组曲《巴蜀之画》中的音响之笔的探析——以《晨歌》《蓉城春郊》《阿坝夜会》为例[J].大舞台,2013(2):20.

[2]洪士銈.钢琴组曲《巴蜀之画》[J].人民音乐,1962(1).

[3]华明玲.朴素的音乐语言深厚的民族情感——黄虎威钢琴作品研究[J].人民音乐,2004(5).

[4]鲍蕙荞.“我的作品只是一朵山野里的小花!”——著名作曲家黄虎威教授访谈录[J].钢琴艺术,2003(2).

[5]魏晓兰.学界传美名 音苑留佳音——“黄虎威教授教学与科研创作成果学术研讨会”综述[J].音乐探索,2014(2).

作者简介:史春明(1970—),男,汉族,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