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阴道灌洗联合甲硝唑治疗细菌性阴道炎临床观察
2020-06-01刘畅
刘 畅
细菌性阴道炎是一种由于菌群紊乱及混合感染而造成阴道炎症表现的疾病,主要致病菌以阴道加特纳菌和部分厌氧菌为主[1]。由于患者阴道内微生物生态平衡失调,造成阴道内分泌物异常,外阴灼热、瘙痒等,严重的患者会发生癌变等严重的疾病。临床常通过中药外用灌洗联合抗生素阴道内纳药治疗为主,可显著调节菌群紊乱。我科对细菌性阴道炎患者应用中药灌洗联合甲硝唑片阴道纳药治疗方案颇有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我院妇科病房接受治疗的阴道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研究病例通过信封法随机分组,试验组30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为(33.2±5.1)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年,平均病程(1.3±0.5)年。对照组30例,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为(33.5±4.9)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年,平均病程(1.4±0.4)年。通过统计学分析软件对2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比较,结果显示年龄、病程等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纳入试验研究。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此次研究纳入的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拟定的《细菌性阴道炎诊断及治疗标准》中细菌性阴道炎诊断标准:患者阴道分泌物稀薄、质均匀、色白,常黏附于阴道壁黏膜上;分泌物镜检可示阴道内表层脱落的线索细胞边缘黏附颗粒状物,而厌氧菌及加特纳细菌边缘不清;分泌物氨臭味试验阳性;阴道内分泌物pH值显著升高,常大于4.5。中医诊断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辨证为湿热下注型阴道炎,主症:患者常伴带下量多且臭秽,阴部瘙痒不适,可伴尿频、尿急。次症常见胸中烦闷而烦,口苦咽干,口干,小腹或少腹隐痛不适,纳少,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1.3 排除标准 ①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②恶性肿瘤患者;③不同意参加临床试验的患者;④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⑤既往接受过抗感染、抑菌或菌群调节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相关理化及阴式彩超等影像学检查,经阴道内分泌物镜检病理确诊。监测患者呼吸、血压、体温、血糖等各项生命体征。根据患者基础疾病对症用药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应用甲硝唑片纳药治疗方案,阴道内经0.9%氯化钠注射液灌洗后,甲硝唑片(厦门金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3083,0.2 g)0.4~0.6 g/次,日2次阴道内纳药。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阴道内中药灌洗治疗,方用:椿皮15 g,地肤子20 g,硼砂15 g,苦参15 g,薏苡仁20 g,白鲜皮25 g,土茯苓30 g,黄柏30 g,黄芪30 g。灌洗方药加水1500 ml,水煎2次以混合浓缩药液,过滤、去药渣,取煎剂300 ml,应用阴道冲洗器将药液分2~3次反复充分灌洗阴道,每日灌洗治疗1次。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治疗期间忌食辛辣、腥鲜、生冷油腻刺激之品,显著复发者可增加灌洗及纳药治疗次数。
1.5 观察指标 ①中医证候积分:研究病例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患者阴道分泌物及临床体征、症状等进行评估,包括病灶区瘙痒、黏膜水肿、小腹及少腹疼痛、带下等变化情况,每项症状分为无、轻、中、重4个级别,分别判定,0分:带下量不多,色白,质略黏,无腥臭味,外阴无瘙痒、红肿,阴道黏膜无充血及糜烂。2分:带下量正常,无溢出,色白,质略稠,无腥臭味,外阴略瘙痒,阴道黏膜轻度充血,无糜烂溃疡。4分:带下量较多,色白或略黄,质黏稠,略腥味,外阴时有瘙痒,阴道黏膜充血,散在破溃及糜烂灶少于3处。6分:带下量多而溢出,色黄,质黏稠,可有豆渣样,腥臭难闻,外阴瘙痒、红肿明显,阴道黏膜充血及糜烂面积较大,且3处以上[2]。②阴道瘙痒持续时间及白带恢复正常时间:统计2组患者治疗后阴道黏膜及外阴瘙痒、红肿持续时间,并记录患者白带色、质、量、味恢复正常时间。
2 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小于对照组,外阴瘙痒持续时间、阴道瘙痒持续时间、白带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论
患者因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而造成阴道内菌群紊乱,阴部过度清洁、灌洗而造成酸碱平衡失调诱发细菌感染。病情反复、迁延,极易诱发尿路感染、膀胱炎或盆腔炎等疾病[3,4]。西医常规治疗以抗生素药物应用,但极易造成阴道内微生物环境紊乱,菌群失衡可提高阴道炎复发率,产生抗药性,患者可出现头痛、恶心、胸闷、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临床疗效往往不理想。
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带下病”范畴,历代医家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对带下病进行详细记载,《傅青主女科》云:“夫带下俱是湿邪,而以带为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面病此患,故以名之。”[5]认为本病可因思虑伤脾,脾气衰弱而湿热内生、停蓄,郁而化火,而其所带下者,必臭秽腥浊,以致外阴湿痒。疾病主要以任带二脉受湿热之邪侵袭损伤,致带下量多,浸渍阴部而生痒痛。医者通过中草药水煎外用灌洗阴道以控制病情,方中椿皮、地肤子、黄柏、黄芪之品可清热祛湿、杀菌抑霉,苦参之苦甚较黄芩、黄连之燥尤为烈,可抑制湿热所生之虫痒。黄柏可清泻下焦湿热,止女子之漏下赤白、阴痒蚀疮。地肤子之味辛苦而性寒,可清热敛湿,杀虫止痒,在治疗阴痒湿热带下之病时,与苦参、黄柏之品配伍可增强利湿清积热之功。纵观全方,根据中医辨证施治之理念,诸药合用,药简力专,针对妇女带下病之湿热病机疗效确切。梁雪琼等[6]研究显示:应用苦参洗液联合甲硝唑对于阴道IL-4、IL-12及IFN-γ水平均得到了明显降低,提示应用甲硝唑及苦参洗液可以降低阴道的细胞免疫反应,促进炎症修复。
通过阴道内甲硝唑片纳药治疗可有效减轻因口服药物对患者胃肠道的不良反应,且局部给药方式可直接作用于病灶,对妇女的生活起居影响较小,患者更易接受,甲硝唑药物可以用于厌氧菌的治疗,能够抑制细菌的代谢,抑制引导细菌生长。应用阴道冲洗器对患者阴道灌洗治疗,可有效清除阴道内残留的异常分泌物,且灌洗操作更为全面、充分,可提高药液与引导接触面积,使阴道黏膜充分吸收,维持有效抑菌药物浓度。阴道内中药灌洗联合甲硝唑纳药治疗方案操作简便,中西药物联合应用起效迅速,对患者机体微生物内环境影响小,是目前首选的非创伤性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