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如何推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06-01王建军张宇李明远赵海涛仇国明刘萌萌

河北农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贫困户农业

□文/王建军、张宇、李明远、赵海涛、仇国明、刘萌萌

脱贫攻坚进入收官之年,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也进入关键时期,如何做好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发展相衔接、相统筹是急需研究、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2017 年10 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2016年在宁夏固原考察时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2017年春节前夕在张家口考察时又强调,“要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脱贫的机制,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致富的动力。”

脱贫攻坚以来,河北省累计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5.3 万个,培育新型经营主体8.9 万个,贫困村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全覆盖,贫困户实现产业项目全覆盖,其中70.4%的农户实现多重覆盖。2019年扶贫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3696 元,超过脱贫收入标准,夯实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逐步致富的物质基础。2018 年和2019 年,全省国定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4%、12.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 和2.8 个百分点。在2019 年全国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上,河北作了“精准施策全覆盖,聚力攻坚促提升”的典型发言。

坚持因地制宜,精准选择扶贫产业

河北因地制宜,确定了特色种养业、林果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服务业、光伏产业、家庭手工业等“六大扶贫产业”。

每个贫困县都根据资源禀赋,认真谋划,确定1-3 个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富民强县产业。阜平县发展食用菌产业,2019年增收2.5亿元,带动6620户贫困户年增收1.7万元。饶阳县发展设施葡萄种植面积12 万亩,带动1.38 万户、4.83 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巨鹿县发展金银花7.7 万亩,其中2252 户贫困户户均种植面积0.64 亩,户均年增收5000元。

实施千村示范行动,每个村培育发展一个农户广泛参与的特色主导品种,形成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长效产业。在贫困地区打造了1119 个特色产业样板村,带动全省7746个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涞水县南峪村在提升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流转改造闲置老旧农宅,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叫响了“麻麻花的山坡”民宿旅游品牌,实现年营业收入265万元。阳原县小庄村推广“张杂谷”种植,带动包括47户贫困户、户均收入达到14323元。平泉河沟子村整村栽植高标准矮化密植抗寒苹果2500亩,参与农户192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两年前增长2500余元。

全省62 个贫困县创建了98 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依托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小镇,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质量。广宗县北塘疃镇南寺郭村集“种植、观光、采摘、休闲、科普”于一体的“葡萄风情小镇”,年接待游客3 万多人次,销售葡萄20 余万斤,葡萄种植户每亩实现增收2 万多元,带动本村及周边333 个贫困户年均增收5000 元以上。滦平县兴春和现代农业园区以“创建循环产业园区、延伸带贫产业链条、打造扶贫产业集群”为发展路径,探索出了“园区+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集群扶贫模式,拉动20 个乡镇、118 个行政村、4916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实现了企业、贫困户、区域经济的共赢发展。兴春和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作为资产收益扶贫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优化区域布局,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是加快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河北省的贫困县主要集中在黑龙港流域、太行山一燕山深山区、张承坝上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够科学合理,严重制约乡村产业快速发展。脱贫攻坚以来,贫困地区扬长避短,依托自然禀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增加设施农业、产业园区、规模化生产基地和生态绿化面积,扩大高品质、高附加值农作物种植规模,发展节水农业、品牌农业、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全省贫困县通过调优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优质高效农作物全覆盖,畜牧、蔬菜、中药材、果品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0%提高到75%以上,设施农业比重由23%提高到27%以上。

黑龙港流域贫困县依托国家治理地下水压采项目和地势平坦、便于集中连片培育的优势,太行山-燕山深山区依托紧邻京津、自然景色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张承坝上贫困县依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和坝上饲草丰富的优势。以康保、沽源为主的坝上错季蔬菜产区,以隆尧、兴隆为主的太行山-燕山优质苹果产区,以阜平、平泉为主的食用菌产区,以围场、张北为主的马铃薯产区,以阳原、怀安为主的肉驴养殖区等正在形成,贫困地区产业布局得到明显优化。

培强经营主体,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产业扶贫的重要组织力量和产业扶贫项目重要承载平台,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产业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扶贫带贫利益联结机制,是解决贫困地区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产业覆盖面不足的有效手段。

阜城县阜星公司是一家以高粱种植加工为主业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储运、销售,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5020名贫困人口顺利脱贫,高粱成为全县产业扶贫的支柱产业。蔚县引入世界500 强粮食加工企业益海嘉里集团,组建谷子种植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保护价收购,引导农户连片种植,实现农民增收。行唐县金丰公社是一家以土地托管为主营业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土地托管服务,将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土地和劳动力适度经营规模,在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目前,金丰公社土地托管面积达到2.5 万亩,涉及5 个乡镇60 个村,辐射带动6000 个农户、3 万余人,帮助478 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农产品销售

实施品牌战略是解决农产品卖难、提高贫困地区农产品溢价能力的有效措施。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基石,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关键环节。

在贫困地区,围绕水果、蔬菜、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畜禽产品等6类特色主导产业和梨、苹果、葡萄、蔬菜、香菇等5 个重点优势品种,梳理汇总省级农业地方标准,构建省级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利用1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团队和技术专家,强化标准的集成转化和推广应用,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园区、“菜篮子”大县、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整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行“两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一标(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提升品牌公信力。2019 年,制定省级以上农业地方标准210项,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64%;品牌农产品平均溢价率达到35%以上。脱贫攻坚以来,各地培树了相当数量的扶贫产业,为贫困户稳定脱贫打下基础,一些贫困地区的产品特色鲜明、品牌优势明显,品牌效益突出。

开展科技服务,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科技服务是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脱贫攻坚以来,农业科技服务瞄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到村到户到项目服务,在产业布局、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增收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19个产业体系创新团队,深入贫困地区,从全产业链的角度,研判当地产业基础、市场前景、带贫主体、利益联结,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依托基层试验站,遴选适合本地的主导品种,实现贫困地区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户主导品种覆盖率100%;针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瓶颈,集中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制定一批综合性农业科技综合解决方案,每半年进行一次产业发展预测预警分析,帮助贫困地区把准产业发展脉搏,减少农产品生产的盲目性,提升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以省级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专家为基础组建农业创新驿站,以“十个一”服务模式(一个特色优势产业、一个高层次专家团队、一个产业承接平台、一个研发推广中心、一支技术推广队伍、一套标准化技术体系、一个精品品牌、一笔专项经费、一套绩效目标、一套运行机制)为核心,形成一批覆盖全产业链的本地化、成熟化产业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集成推广一批简约适用的菜单式、傻瓜式技术操作模式,有效解决了地方科技服务弱化等问题。保定市9 个贫困县创建农业创新驿站30家,转化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100多个,科技贡献率达到80%,带动农户近7万户,户均增收1.2 万元。农业科技创新驿站模式得到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高度评价,并通过《农村要情》向全国推介。

突出产业成效,深入开展评估监测

开展产业成效评估和监测是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为解决扶贫产业发展盲目性大、带动力弱、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对全省所有贫困县扶贫产业进行成效评估和监测,建立产业扶贫“千户监测系统”,及时掌握产业扶贫发展状况,并根据成效评估结果,开展产业扶贫问题排查。在全省选取1529个贫困户作为监测点,覆盖所有贫困县,建立了包含产业扶贫收益情况、新型经营主体联贫带贫情况、各类贫困人口产业带动情况、各类产业覆盖贫困人口情况的数据指标体系。在对扶贫产业进行评估监测的基础上,开展扶贫产业困难问题大排查,逐乡镇、逐村、逐产业进行检查分析,建立县、乡、村三级困难清单。针对这些监测排查出的问题,综合产业发展现状,出台《关于培强特色农业扶贫主导产业的意见》,在贫困地区确立产业建设“十个一”,即一个特色农业扶贫主导产业、一批带贫新型经营主体、一批扶贫产业园区、一个集中统一销售渠道、一个三产融合链条、一支专家服务团队、一套技术质量标准、一个长效联结机制,完善扶贫产业建设。

总结典型经验,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培育典型、宣传推广典型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河北实施产业扶贫“十百千”示范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典型引路、逐级示范、多方联动、齐头并进”的产业扶贫推进格局。各地按照产业链条完整、联结机制紧密、扶贫成效显著、典型代表突出、产业竞争力较强的标准,综合评比选定,总结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典型、好模式,通过宣传推广,有效推动产业扶贫和贫困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涞水“双带四起来”旅游扶贫模式、威县金鸡产业收益扶贫模式,在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时被选为精准扶贫典型案例。阜平香菇、张家口“张杂谷”入选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2019年第二批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质的跨越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也是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如果说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战,乡村产业振兴就是一个持久战。在深入总结产业扶贫工作的前提下,瞄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在四个方面实现跨越发展。

在产业发展质量上求突破。贫困地区要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特色种养业,在深度开发利用上下功夫,真正做出特色、打造出精品,用高品质实现高效益,推动产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发展壮大。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导向,加快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强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全面提高特色农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在贫困地区探索建设一批乡村产业园区、集群,提升乡村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率和循环增值梯次利用价值。

在产业资源集聚上求突破。贫困地区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同时,必须对产业资源进行进一步整合和利用。充分用好农交会、产销对接会等线下平台,充分发挥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作用,多渠道推送科技创新成果信息,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在乡土产业中落地见效。制定乡村产业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目录,强化品牌设计、品牌提升、品牌宣传,支持各地区发展培育区域公用品牌,集中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订单农业、牲畜托养、乡村旅游、吸纳就业、土地经营权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把农民群众链接到产业链中,提高农民群众知情权和参与度,让他们逐步参与到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中。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发展主攻方向,切实发挥特色、提高品质、提升效益,努力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变成产品优势、产值优势。

在产业支持政策上求突破。坚持农业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扩大贫困地区财政整合资金使用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为加快完善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足够资金支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改革,在增强农业保险产品内在吸引力的基础上,结合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稳步扩大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宗农产品保险覆盖面,提高小农户农业保险投保率,实现愿保尽保,探索构建涵盖财政补贴基本险、商业险和附加险等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推广承包地经营权、农业设施、农机具依法抵押贷款,小微企业融资优惠政策用于乡村产业。完善金融支农、“政银担”支农机制,实现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精准对接。用好农业产业化增信基金,撬动合作银行贷款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存量建设用地用于农村二三产业的市县,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进一步完善农业用地管理办法,适当放宽农业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规模,解决园区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难题。

在风险防范上求突破。风险防范是实现产业扶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查实各地扶贫产业培育发展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依托19 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从市场分析、技术服务、保险减损、金融风险化解、绿色发展等方面,研究制定风险防范和处置方案,按季度发布预警信息。加大农业政策保险在贫困地区的覆盖力度,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增强金融防风险能力。为扶贫产业发展装上一道“安全阀”。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贫困户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