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应用文写作校本课程整体建设思路探析

2020-05-31姚彩群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52期
关键词:建设思路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20年度廣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专项课题“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建筑应用文写作校本课程开发与构建”(GXZZJG2020B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根据百色市民族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办学理念及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建筑应用文写作校本课程整体建设思路,自主发现本校现有资源,围绕学生实际水平和专业需求开发建筑专业学生适用的校本课程,对建筑应用文写作校本课程进行初步研究,用以切实提高建筑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文写作水平。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应用文;校本课程;建设思路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百色老区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铁路、轻轨、高速公路、隧道、桥梁、房产、基建等工程项目不断增加,因此对建筑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文写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专业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百色市民族工业中等专业学校是本市建筑人才重要培养基地之一,为社会输出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应用型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工程建设项目的需要,应用文写作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对接岗位能力,解决工程收发函事务的职业能力。建筑应用文写作校本课程要基于工程过程,整合建筑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满足建筑类专业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建筑应用文写作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与建设。

一、建筑应用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由于应用文的本质特征是真实性,实用性,所以大部分职业院校常把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来教学,没有和专业课程结合起来,起不到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目的。如能紧密结合专业所涉及的行业主体知识体系,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开发与构建应用文写作校本课程,对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和胜任工作岗位意义重大。因此,开发与构建校本课程是培养专业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应尽快编写具有建筑工程行业职业特点的应用文写作课程,供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使用,对规范建筑工程应用文写作、提高建筑工程人才综合能力,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和职业意义。

二、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观念淡薄

从学校领导、教师的访谈和日常生活的了解得知很多学校仍存在明显的“主课”和“副课”的划分,教育者普遍认为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才是重要的主课,才能引起领导和老师的重视,而公共基础课《应用文写作》是副课,无需重视实践活动和写作实训的相关教学。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形式化和空心化的特征

目前铁路、轻轨、高速公路、隧道、桥梁、房产等各种项目正在建设,丰富的建设资源和工程项目为建筑应用文写作校本课程提供了建设素材和有力保障,但革命老区发展的滞后、经济的薄弱等诸多原因使许多学校不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在面对面交谈和电话访谈中有教师谈到对于校本课程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开发和实施,多数一线教师也认为学校没有条件开设校本课”。

(三)校本课与综合实践课没有明显区别。

经调研得知,很多学校都没有明确的校本课程,大多都把校本课程归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其实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单从课程论的角度出发,二者在课程设计的理念、目标等多方面存在很大区别。校本课程是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地方资源等确定,一般侧重于学生兴趣、学校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等课程资源。教师的日常工作以教学为主,很少涉及课程研究:一是由于教师本身专业素质不高,参与教学研究的观念不强;二是教师工作压力大。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师资团队

建筑应用文写作校本课程和内容的开发建设处于空白状态。主要是因为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以及非常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方面明显存在短缺的情况,加之教师自身的素质不是很高,知识底蕴不深厚,教学任务又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开发和研究校本课程的建设。

三、建筑应用文校本课程建设目标

建筑应用文写作校本课程开发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基于工作过程重新构建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切实满足设计、施工、监理工作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达到“毕业能上岗、上岗能顶岗、顶岗能顶用”的培养目标。因此,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应努力做到与社会同步,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相匹配,就能使建设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符合市场规律。

建筑应用文写作校本课程的开发围绕下面的四个维度进行改革:

1.开发的建筑应用文写作校本课程应强化职业性

鉴于大多数教材重理论阐释,轻技能训练,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缺乏职业导向性的情况,开发的建筑应用文写作校本课程要做到:①课程定位和专业定位目标一致。职业院校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它要求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要与建筑企业常用的公文职业岗位技能对接。②课程的内容结构要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要能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能力和拓展、迁移的能力。③课程内容设置依据设计、施工、监理、质量检测等岗位常用公文要求来确定,力争对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起支撑或促进作用。

2.开发的建筑应用文校本课程内容要与职业岗位技能对接,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

开发的校本课程,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应根据建筑专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将写作课程内容分为施工前期、施工中期、施工后期三大建筑专业课程模块和拓展模块。每个模块设置综合写作项目,模块中的各文种以任务驱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3.构建以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的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①采取项目考核方式,比如模拟项目岗位,通过施工过程中基础开挖设计与实际不符中发现的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扮演设计、施工、监理、质量检测、安全等不同的角色,以在整个活动中各种岗位处理应用的公文及流程,表现作为考核的依据。②运用生活化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元化的训练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技能的目的。③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不仅注重结果,还注重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对学生个体在学习探究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既能胜任常规应用文写作,又具有在未来职业岗位中能将应用写作知识与专业技能有机融合的能力。

4.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我院特点,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电子教案、课件、录制教学微视频,制作原理动画,创建题库和教学网站等内容。

四、建筑应用文校本课程整体建设思路

在建筑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中按照“施工前期应用文写作课程开发设计”、“施工中期应用文写作课程开发设计”、“施工后期应用文写作课程开发设计”、“建筑专业课程写作素质拓展案例”四个模块进行构建。

1.施工前期应用文写作课程开发设计。

建筑工程施工前期工作涉及函与复函、会议纪要、请示与批复、招标公告、投标书、备忘录、承包合同等。模拟仿真案例:①演绎房地产广告案例;②专业识图课中教师发给学生的工程图纸为基础,扮演施工方的小组找出图纸中错误或设计不明确地方,给扮演设计方的小组发《工程联系函》,接到《工程联系函》的设计方小组回复《复函》;教师最后以开会的形式评价学生的写作成果,由扮演秘书的小组书写《会议纪要》,最后完善书写成果向教师提出工程变更请示。

2.施工中期应用文写作课程开发设计。

建筑工程施工中期工作涉及施工现场宣传牌标、企业简介、规章制度、施工现场标语、倡议书、通告、记录文件、工程谈判、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施工日志、技术交底文件、工程变更单、催款函等。情景教学案例:教师通过布置任务把4人分为一组,让学生选出组长A做“企业领导”分配任务,成员B撰写“企业介绍”;成员C 撰写施工各式“现场标语”;成员D以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为主题书写“倡议书”。教师最后以开会的形式评价学生的撰写成果,由组长A书写 《会议纪要》 既可复习前期内容,又能创设教学情境。

3.施工后期应用文写作课程开发设计。

建筑工程施工后期工作涉及建筑纠纷起诉状和答辩状、述职报告、总结、竣工报告等。其中绝大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法律性较强,因此,应设立若干个子项目进行教学,如 “述 职报告”、“总结”等。模拟仿真案例:①以条据书写细节错误设置经济纠纷案,模拟现场矛盾冲突教学;②以经济纠纷案模拟法庭调解现场;③教师设立由组长作“述职报告”,成员对组长的报告进行“记录”,教师提供述职打分要素,如“团队建设工作业绩”、“工作态度”等,最后全体组员书写课程学习的“总结”。

4.建筑专业课程写作素质拓展案例。

案例要以建筑施工类为主,从案例分析、模拟仿真训练和项目任务写作等方面,培养撰写建筑行业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五、建筑应用文校本课程建设措施

(一)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明确课程标准

《建筑应用文写作》是职业学校建筑专业的素质必修课,是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它与专业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课程以及其他工具类课程一同起着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作用。在职业教育中,课程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坚持职业需求与持续发展相统一。因此《建筑应用文写作》校本课程应紧密围绕岗位职业能力这一核心问题进行设置,应将应用文写作与建筑工程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建筑专业学生的岗位技能。

(二)以专业需求为核心,建立“阶段性模块”课程内容结构。

职校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基于此,《建筑应用文写作》校本课程设计必须根据学校现有资源和学生实际水平结合建筑专业特点,根据职业需求和具体的岗位需求,从实际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将课程内容分为“施工前期、施工中期、施工后期”三大建筑专业课程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

(三)强化能力培养的课程环节

强化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环节,一是把握当今写作教学改革的大趋势,进一步加大写作能力的内容,强化学生写作实践和训练环节;二是要注重調动和激发学生写作实践的兴趣和热情,发挥他们在写作教学中的主体功能;三是紧密结合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契机,将应用文写作教学贯穿融合到职业教育的相关环节和过程中。

【参考文献】

[1]罗爽.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3(3):26

[2]侯春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应用文写作校本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与实践[J].太原诚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62.)

[3]唐凯麟,蒋乃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百色市民族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姚彩群

猜你喜欢

建设思路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
大学英语教材数字化出版建设思路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浅议我国管理会计现状及建设思路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思路及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