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技能学习意向在体育锻炼动机产生过程的中介作用研究
——基于TPB与SDT局部整合假设模型的构建
2020-05-31周子翔敬龙军
周子翔,敬龙军
1 问题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迫不容缓的体质健康问题,通过体育锻炼的手段保障我国国民健康也俨然成为了现实需求。对此,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文指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指标,在这之中的健康生活领域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也纳入了指标内容,该指标明确要求在2030年将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由2015年的3.6亿增加至5.3亿。面对这1.7亿的增长需求,仅靠政府颁布扶持政策与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来达成是极为困难的,只有真正理解大众在体育锻炼动机的产生过程,才能在体育锻炼参与促进上提供高效的干预手段。为此,本研究从运动技能学习的方向入手,通过探索运动技能学习意向在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过程中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动机产生的机制,以期为将来深入研究制定高效干预手段提供助力。
2 关键研究概念概述
2.1 运动技能学习意向
在《辞海》中,关于学习一词的定义指的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意向一词的定义指的是“意图;目的”。因此所谓运动技能学习,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指的是通过各种手段获取运动技能的过程,而运动技能学习意向则代表着该过程中的意图与目的。但在学术方面,由于不同研究者在研究重心和理论视角上的差异,学术界并未就意向一词采用字面上的定义。以锻炼行为理论中的计划行为理论为例,该理论被认为在锻炼行为的解释与预测上相当有效,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重视了意向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并认为意向代表着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的采行意愿。所以本研究在锻炼行为理论的视角下,认为运动技能学习意向代表着“获取运动技能的行为意愿”,以此定义为前提开展研究。
2.2 锻炼行为理论
锻炼行为理论(Exercise Behavior Theoretical)是行为理论的一类,其注重对于锻炼这一行为的探讨与解析,即通过理论构筑的方式来对个体的锻炼行为进行解释或预测。截止到目前,被广泛运用于研究中的主流理论包括计划行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锻炼行为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2.3 体育锻炼参与动机
在《辞海》中,关于动机一词的定义指的是“引发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力量和念头”,该定义基本与学术界中对动机的理解相吻合。但在锻炼行为理论中,对于动机的定义需要根据具体采用的行为理论决定。这些理论虽然对于动机的理解角度和内容都大相庭径,但都认为人类在不同阶段下进行的行动都要经过一系列不同种类的动机进行驱动。以本研究在动机解释环节中采用的自我决定锻炼行为预测模型为例,在该模型中体育锻炼参与动机应属于自主性动机的一类,而自主性动机在分类中指的是“个体因行为本身的兴趣所产生的动机”。因此在本研究中,体育锻炼参与动机应为“个体因体育锻炼参与行为本身的兴趣产生的引发自身进行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力量和念头”,以此定义为前提开展研究。
至于体育锻炼参与行为在项目、强度、频次方面的定义,本研究参照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中使用的内容,即“被调查者在调查年度中参加过1次及以上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包括徒手或器械),以强身健体、调节心理为主要目的,并达到一定强度的身体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健身、健美运动,娱乐休闲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但饭后百步走、上下班的行走、骑自行车等不视为体育锻炼。”。
3 研究思路论证
3.1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3.1.1 锻炼行为理论视角下对动机的研究
在众多主流锻炼行为理论之中,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以下简称SDT)相比其它理论更为系统的论述了动机对行为的影响。以该理论进行的研究为例,可以认为锻炼行为理论视角下对动机的研究已经拥有了扎实的基础理论与测量手段,已满足本研究在动机层面上进一步探索的需求。
(1)基础理论研究
在众多主流锻炼行为理论之中,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以下简称SDT)相比其它理论更为系统的论述了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该理论由认知评价理论、有机整合理论、因果定向理论、基本心理需要理论、目标内容理论五个互相影响的分支组成,而这些分支作为子理论填充了多角度预测行为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有机整合理论作为五个子理论中对动机产生过程进行阐述分析的单元,其将动机以自我决定程度的高低为依据划分为一个由无动机(Amotivation)、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组合而成的连续体,并在产生和阶段变化的过程中受到认知评价、因果定向、基本心理需要、目标内容等其他四个子理论的影响。至于SDT作为一个整体,该如何在具体的锻炼行为中协调五个子理论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本研究参考了国内学者丁维维构筑的自我决定锻炼行为预测模型,内容如下图所示。
在该模型的视角下,锻炼自主支持、内部锻炼目标、锻炼自主定向决定了个体的锻炼基本心理需要是否被满足,而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否被满足将对锻炼自主性动机产生影响。与此类似的结论在国外学者著作的论文中也有出现,近期较有代表性的是Sylvester等人于2018年5月发表的论文,该研究使用网络问卷和结构方程模型(以下简称SEM)的方式探讨了运动情境中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The Satisfaction of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是否会影响自主运动动机作为中介因素在运动多样性与运动行为之间的关联性,其结论认为心理需求满足度较低时,个体所感知到的运动种类变化可以对自主运动动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补偿。
图一 自我决定锻炼行为预测模型(丁维维,2014)
(2)测量工具研究
另外,使用文献调查法对国内SDT视角下动机调查量表与问卷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后,本研究选取学者陈福亮修订后的《锻炼行为调节问卷(BREQ)》作为代表性测量工具,理由是相较《运动情境动机量表》、《锻炼行为调节问卷-2(BREQ-2)》、《体育行为调节动机量表(BRPEQ)》等其它同领域研究常用且经过信效度检验的问卷与量表,该版问卷在语言等值性检验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以学校体育情境下的人群(小学4年级至大学2年级)为对象进行了中国本土化修订,此人群涵盖了本研究的目标对象。并且依照学者刘靖东等人在其著作的论文《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人人群的应用》中提到的情况表明,由于SDT拥有丰富而又多样化的庞大框架,所以围绕SDT展开的研究若直接在国内环境引用未经改动的测量工具将会对研究结论产生一定影响,若需要对框架内的重要心理学概念和变量展开准确测量,则需要采用适合特定中国人人群的本土化测量工具。
3.1.2 锻炼行为理论视角下对行为意向的研究
在众多锻炼行为理论之中,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以下简称TPB)相比其它理论更为系统的论述了意向对行为的影响。以该理论进行的研究为例,可以认为锻炼行为理论视角下对行为意向的研究已经拥有了扎实的基础理论与测量手段,已满足本研究在行为意向层面上进一步探索的需求。
(1)基础理论研究
图二 计划行为理论(Ajzen,1991)
在众多锻炼行为理论之中,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以下简称TPB)相比其它理论更为系统的论述了意向对行为的影响。由于相较SDT等涉及到多个子理论的结构框架较为复杂的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拥有简洁易操作的特点,因而在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其对身体锻炼意向的预测有效性也依此在众多实证研究中得到了检验,是锻炼行为理论之中在实际干预层面上发展较为成熟的主流理论之一。在内容上,对TPB的图解如下图所示,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会受到态度(Attitude)、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这三项因素的影响,而实际行为又会受到行为意向带来的影响。
(2)测量工具研究
在测量工具方面,由于 TPB拥有大量以其作为理论基础的实际干预研究,因此在行为意向的测量上相较其它锻炼行为理论拥有更多经过信效度检验与跨文化背景修订的问卷与量表,而这些问卷与量表往往拥有各自独特的测量方向。这代表着在实际测量的问题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需求和研究条件来决定具体采用方针,再依照研究对象与背景来决定最终选取哪种测量工具。因此,在难以找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测量工具的情况下,本研究仅挑选出笔者在文献调查过程中观察到的一些TPB视角下针对行为意向的测量工具纳入下表进行参考。
表1 常见TBP视角下行为意向测量工具
3.1.3 锻炼行为理论视角下对行为意向与动机间关联性的研究
尽管锻炼行为理论中不乏TPB与SDT这样以行为意向或动机为变量对体育锻炼行为产生的机理进行系统探讨的研究,但真正在体育锻炼行为中探讨行为意向与动机间关联性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经过调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该归咎于国内与国外在行为意向与动机间相关性的研究中展现出了不同的态度。由于锻炼行为理论本身就发源于西方国家,其在行为意向与动机关联性方向的研究也更早起步,但相应的研究结论却一直保持保守态度,国外学者Rhodes发表的论文《厘清体育活动领域中动机、意向、计划之间的关系(Disentangling motivation, intention, and planning in the physical activity domain)》(2006)也总结出了类似的结论,即“计划和动机已经超出了将意向作为变量的测量范围,建议研究者在将动机与计划纳入同一个行为理论模型时需要谨慎考虑(Intention items appear to straddle the measurement domains of planning and motivation. Careful item choices should be made when researchers wish to incorporate motivation and planning constructs in the same model.)”。
相比之下,国内近似方向的研究则在结论上表现的更为积极,譬如学者张平等人在2009年基于跨理论模型展开的研究在结论上认为不同锻炼行为阶段中动机的重要性会发生变化,在体育锻炼行为的变化阶段(前意向-意向-行动阶段)中,锻炼动机呈现出增强的趋势,该结论在学者高艳敏等人著作的论文《跨理论模型对肥胖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及体重影响的研究》(2014)中进一步得到了证实,与其类似的积极态度在国内学者对TPB扩展模型的研究中也可见一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学者冯玉娟等人著作的论文《高中生身体活动意向和行为的促进策略:自我决定动机对TPB的贡献》,虽说该文章在部分结论上与众多外国学者的观点取得了一致,均认为在单一TPB模型内引入动机作为预测变量会降低对体育活动行为的预测力,但相对于国外研究普遍将提高行为的预测力作为目的来衡量研究成果,该论文在结论中同样也积极肯定了这一过程显著地提高了对行为意向的解释力。有趣的是,近年来一些国家的研究也逐渐开始重视这一结论,例如西班牙学者Alvarez等人于2017年展开的研究就体育锻炼意向与动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跨文化分析,并对来自阿根廷与西班牙的1597名14到18岁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此探索动机取向、内外在动机、进行的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活动意向上的变量差异与关联性。在经过回归分析后,该研究在结论中认为内在动机和来自身体上的体育锻炼需求是产生意向的主要因素,而这个结论在跨文化背景下同样成立。
3.2 研究思路
由于当前理论在对行为与动机间的关联性解释缺乏系统性,且相应研究在结论方面均未在关联性解释上进一步深入,其大多研究的重心均放置在了行为预测上。因此,本研究在研究思路上选择将侧重行为意向变量的TPB与侧重动机变量的SDT两个理论跨行为背景下展开局部整合,制作假设模型,以此探索运动技能学习意向在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产生过程中发挥的中介作用。具体研究思路的论证路线图如下所示:
图三 研究思路论证路线图
4 基于TPB与SDT局部整合的跨行为假设模型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研究目的上有别于传统的锻炼行为理论模型研究,将普遍被视为最终研究目标的行为预测从整合环节中剔除,以此展开对TPB与SDT模型的局部整合,并在具体行为上将两种理论模型划为运动技能学习环节和体育锻炼参与环节,在跨行为的角度下探索两个环节在意向与动机之间的关联性,为此构筑的假设模型如下图四所示。
整个假设模型的建立主要基于TPB与SDT在两种不同行为中的解释框架,基于锻炼行为参与意向作为跨行为的中介因素维系自主性锻炼参与动机对运动技能学习意向的链式调节,以此解释个体在实际体育锻炼行为中对参与动机的自我调节机制。但在该假设模型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TPB模型中只将意向作为变量无法完全解释实际行为的产生,这导致模型制定干预计划的过程中决不能将运动技能学习意向的产生与实际运动技能学习行为划上等号。因此在不涉及运动技能学习行为的情况下,同样需要探讨仅有关运动技能学习维持在意向阶段时是如何影响自主性锻炼参与动机的产生过程,为此本研究提出了作为补充的扩展假设模型,如图五所示。该扩展假设模型解释了在未出现运动技能学习行为时,运动技能学习意向将作为跨行为中介因素维系自主性锻炼参与动机对体育锻炼行为参与意向的链式调节,以此解释国外学者Sylvester在研究中观察到的运动种类变化对自主运动动机产生影响的现象。同情景类推,本研究认为当既不出现体育锻炼参与行为,也不出现运动技能学习行为时,运动技能学习意向将失去跨行为中介因素的链式调节,同时自身也不会发挥中介作用,此时的情况类似国内学者张平在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的跨理论研究中发现的锻炼坚持阶段中的锻炼动机下降的现象,即基于驱力理论或休闲限制导致的行为环节缺失致使行为意向与动机间链式调节的失衡。
图四 TPB与SDT局部整合的跨行为假设模型示意图
图五 特定条件下的扩展假设模型
5 小结
本研究始于锻炼行为理论视角下对动机、行为意向以及两者关联性的总结,在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的过程中论证了不同锻炼行为理论对动机与行为意向的研究现状与调查手段。通过对TPB理论与SDT理论在各自侧重方向的分析,得出将两者以局部整合的手段解释运动技能学习意向与体育锻炼动机产生过程的研究思路,以此构筑的假设模型能够结合两个不同的视角去探讨该调节过程中运动技能学习意向所承担的角色,以及其发挥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