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学界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研究述评

2020-05-30张多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制度优势多党合作软实力

张多

摘  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提出,既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自信,也体现了我国政党制度越来越显著的世界意义。国内学界对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关注日趋升温,研究成果包括:从“权”字出发,通过“政党制度”与“话语权”的理论叠加界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内涵;从遏制西方政党制度话语霸权、增强我国民众的制度自信、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等方面阐述其构建意义;从我国政党制度优势日益凸显、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被不断强调以及国际格局“东升西降”等方面阐述其构建机遇;从西方话语霸权袭扰、中国话语建设能力不足、制度自身并未成熟定型、国际传播机制存在缺陷等方面阐述其构建的制约因素;从强化话语意识、顺应生成理路、扩大国际传播、构建话语体系等方面阐述其构建路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研究应该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的深度,加强研究的实证性与应用性,提升研究的系统性与全面性,关注西方赢得话语权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构建;多党合作;制度优势;软实力;西方话语霸权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20)03-0101-08

21世纪是各国“软实力”较量的时代,也是国家间制度竞争的时代。制度话语权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反映,与制度的生存权、发展权密切相连。政党制度作为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隐含国家之间地位、利益、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竞技。“应该承认,对国际话语权的掌握和运用,我们总的是生手,在很多场合还是人云亦云,甚至存在舍己芸人现象。”[1]西方别有用心之人利用长期掌握的媒介平台优势歪曲我国政党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政党制度及其话语权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表述,意味着从过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侧重讲政党制度的独特性,演进到新时代侧重讲政党制度的世界意义。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的战略任务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作用,增强我国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本文以国内学界现有研究成果为依据,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内涵及其构建意义、机遇、制约因素与实践路径等内容进行梳理与评析。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内涵

国内学界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理解,主要从“权”字出发,通过“政党制度”与“话语权”的理论叠加,确定和拓展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外延。

(一)从“权力”单向度解读

有学者认为,“权”表“权力”,在话语理论中,话语权被用来指称言说者的权力,直接关系到言说是否可以继续,所说是否具有影响、控制他人的能力。基于这一分析框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就是多党合作制度利用自身具有的话语体系影响话语客体的权力,即多党合作制度具有的引导力、影响力和控制力”[2]。

(二)从“权”引申出多重向度解读

广义上的“权”不仅表示权力关系。有学者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是一种话语权利[3],是指言说、交流、辩论等语言上的权利,话语主体必须具备表达“多党合作话语”的资格。还有学者将“权”引申为“解释权、表达权和引导权”[4],进一步细化为“对多党合作制度在政党政治范畴的定义权、标准与规则的制订权、优劣的评议权”[5]。

(三)从“国际—国内”两个视野解读

从其实践的对象来看,一方面,话语权重塑国内民众对政治制度的认同;另一方面,话语权对外彰显本国发展道路的合法性。有学者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应包括两大系统的组合。一是国内话语体系,这一体系要使民众了解、认同中国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制度自信。二是国际话语体系,这一体系要交待清楚这一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实际效能,从而进一步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认同和信服[6]。

(四)从“软实力”维度解读

有学者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在严格意义上是一种制度性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党合作制度的话语权是多党合作制度产生的影响力,具体体现为界定政党话语传播的范围、设定政党讨论的话题及议程、把控政党理论评判的舆论导向、对政党理论难题的释疑解惑等[7]。

二、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意义

国内学界主要从遏制西方政党制度话语霸权、增强我国民众的制度自信、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等方面论述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遏制西方政党制度话语霸权

我国政党制度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客观性,同时适合中国国情,也具有世界意义。但是,长期以来,西方通过生产概念、包装理论、推销思想等手段塑造话语霸权,以“学术自由”为名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长期受到西方发达国家霸权话语的怀疑、歪曲、诋毁。这严重影响国内学者和广大民众对政党制度作出正确判断。同时,中国政党制度的价值及其优越性长期被国际社会漠视、低估甚至贬低,已对中国展开政党交往、扩大国际“朋友圈”与开展国际统战工作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8]。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成为维护我国国家利益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政党理论国际话语权[9],让国际社会全面、真实地了解我国的政党制度,重塑我国国家形象,彻底改变我国政党制度“失语”“挨骂”的困境。

(二)增强我国民众的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重要政治命题。理论上看,自信是主体对客体的肯定性判断,制度自信则是反映社会成员对现存制度支持和拥护的状态,关乎政治体系中公共权力的正常运行。制度自信是一个动态的塑造过程,需要特定的话语在主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中为其塑造可感知的“归属感”。政党制度话语权的构建能够促进社会及各政党之间团结和谐、凝聚共识,不断提升民众的制度自信。有学者认為,应提升政党制度向心力,重塑政党制度权威以带动人民群众形成制度自信[10]。政党制度权威的确立符合社会转型需要,顺应世界民主化浪潮,符合现代政治发展方向,是现代政治权威的体现。而话语权恰恰是重塑政党制度权威的重要内容。提升中国多党合作话语权能够推动制度效能的发挥和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政党之间的和谐关系[11]。

(三)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

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意味着人们愿意将制度的价值追求内化为人的价值标准,以激励自身自觉遵守和维护制度,从而降低制度的运行成本,提高制度效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坚持与完善需要依靠执政党、参政党同向发力,对政党制度的认同是其行为一致的前提条件。提升多党合作制度效能与争取政党制度话语权二者关系密切,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有学者指出,构建国内政党、团体和社会各界普遍接受的多党合作话语体系,进而提升政党制度话语权,本质上就是对我国政党制度的一种坚持和完善[12]。

三、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党制度优势日益凸显、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被不断强调以及国际格局“东升西降”为政党制度话语权构建提供了现实条件。

(一)基本依据: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日益凸显

探讨我国政党制度独特优势是树立制度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其一,从社会整合角度来看,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都要求政治制度具备高度社会整合功能,以防止社会碎片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代表并有效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在制度效能上具有符合中国国情的比较优势[13]。其二,从利益表达角度来看,政党是社会与国家之间的桥梁,是利益表达的工具。在利益表达上,西方政党制度始终难以跳出“首要代表强势集团利益”的运行逻辑。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民主党派广泛吸纳民众意见,各种利益诉求可源源不断沿着这个纵轴进行信息对流[14]。其三,从民主决策角度来看,政党制度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优化政府决策。西方政党注重权力制衡,其所谓“民主”往往是政党间互相倾轧的党争民主,导致政党成为撕裂社会的力量。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框架下,执政党、参政党依次完成对政治的输入以及生产和输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决策的科学性、高效性和有效性,从而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15]。其四,从民主监督角度来看,苏联、东欧剧变与其实行的“一党制”导致共产党缺乏监督有着必然联系。而西方政党间的监督与制衡建立在政党竞争之上,带有严重的政党偏见,容易失去对事物判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16]。中国参政党的监督具有超越一般监督的积极意义。合作性监督便于政治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政府执行力[17]。

(二)有力保障: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强调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同时要求加强话语体系与学术话语权的建设。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与话语权建设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理论工作者应该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契机,实现话语体系及话语权的重构和发展[18]。有学者进一步指出,随着改革开放后多党合作制度的不断完善及效能的不断提升,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政党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政党研究中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党制度研究中心、重庆多党合作历史研究中心等纷纷成立,探索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以及话语权的人才队伍和研究平台得以搭建[5]。

(三)历史契机:当前国际格局“东升西降”

一些学者看到,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经济体正在陷入长期增长乏力、低迷的困境。西方民主制度呈现出不可遏制的衰败趋势,西方政党制度在后发国家的推行也遭遇诸多危机。西方民主话语霸权开始日渐式微[19]。西方世界的衰落还体现在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上,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西方的两党或多党制使得基于政党利益的爭论极大地延误了疫情防控[20]。与之形成对比,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发展重心从发达国家转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当前西方学者热议“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的学术动向为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及话语权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因此,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面临深刻调整的背景下,我国应抓住机遇,通过争取未来国际制度的议程设置权、制度建设权来增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权[21]。

四、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制约因素

我国政党制度话语尚未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构建话语权更是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学者主要从西方话语霸权袭扰、中国话语建设能力不足、制度自身并未成熟定型、国际传播机制存在缺陷等方面,阐述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制约因素。

(一)西方话语霸权袭扰

从国际上看,西方话语霸权挤压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空间。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但并不代表冷战思维消失。西方政党政治已有300多年历史。“二战”以后,凭借先发优势,西方大国把社会福利和政党制度捆绑,推销“普世价值”,推进各国“民主化”进程,对不符合西方政党模式的政党体制进行理论攻击与思想倾轧,其本质目的是维护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22]。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的战略从未停止。学者认为,西方意识形态偏见源于中西文化差异,这种天生的差异直接降低了中国话语被世界接受的程度。长期以来,“西方普遍主义”认为西方文化优于、高于非基督教文明,对东方文化带有偏颇的理解,认为人类文化应该超越民族、种族、国界和信仰,围绕西方具有的普世价值观而展开[23]。

(二)中国话语建设能力不足

虽然中国的硬实力发展迅速,但还缺乏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意识与能力。有学者从民族心理角度分析,认为建构多党合作话语体系面临的文化和民族心理挑战主要表现在自我矮化的民族自卑,“认为谈民主宪政、谈政党制度、谈法治民主,言必称欧美”[24]。有学者从中国社会阶层变化的角度分析,认为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层面的转变必然会对一个社会的政治结构、政治运行及居于政治结构中心位置的政党制度产生深刻影响[25]。特别是当前多样化社会思潮挤占话语空间,国内出现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政治上反对社会主义制度、鼓吹多党制[26]。有学者认为,构建我国政党制度话语存在自身的理论困境。这主要表现在:“沿用本属于体制机制层面的‘中国政党制度概念,以表达中国政党政治具有广泛实践与丰富创新论域的重大问题,客观上制约了智力支持的有效回应和智库资政价值的深入开掘。”[27]

(三)制度自身并未成熟定型

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政党制度话语的理论与实践体现合理性与科学性,才能让我国政党制度真正拥有话语权。然而,我国政党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简单化倾向[28]。政党协商方面,随意性大,信息不对称,协商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一些基层执行不到位,以通报代替协商,特别是一些监督式的协商较难,在一些地方一些场合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意义重于实际意义的问题[29]。这些现象都削弱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

(四)国际传播机制存在缺陷

我国在国际传播方面的缺陷导致我国政党理论陷入“说了传不开”的怪圈,其生成的主要原因是话语传播平台与政党制度话语权实现队伍的问题。“西方的通讯社垄断了目前传播于世界大部分地区80%~90%的新闻,几乎淹没其他声音。但以汉语为传播符号的信息量仍只占到总量的5%左右,影响力和话语权明显偏弱。”[30]可以说,因为西方媒体掌握新闻传播的主动权甚至控制权,国际社会难以准确认知我国的政治生活。有学者分析我国现存传播体系的弊端:官方话语常常难以与民间话语在理性和感性上产生共鸣。而在对外宣传中,其话语大多以简单说教为主。这两种宣传方式在国内外难以适应现实需求[9]。有学者认为,我国政党制度有理说不出的窘境主要由“政治学国际交流的平台较少、规模较小。政治学领域还缺乏一批高水平的研究者和若干大师”造成[31]。有的学者直接用西方的政治“元话语”来观照中国的政治发展,其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

五、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路径

关于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路径,学界认为要强化话语意识、顺应生成理路、扩大国际传播和构建话语体系等。这些路径不仅对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提高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话语权提供了理论借鉴。

(一)强化话语意识

强化政党制度话语意识即确立制度自信、增强话语自觉,这是提升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基本前提。首先,要破除对西方的话语依赖与话语崇拜。加强政党制度理论创新,做好政党及政党制度知识的普及教育,积极揭露西方政党制度的局限性、欺骗性[32]。其次,要从受动思维转变到能动思维[33]。有学者指出,现代政治中的思想公共产品“也怕巷子深”,制度绩效并不必然带来话语权提升。因而,我们需要有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自觉。要化“被动”为“主动”,化“偶尔”为“经常”,化“小声说”为“大胆说”[34]。再次,面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下的文化侵入,必须敢于接受挑战,摒除各种社会思潮带来的认识混乱和信仰危机,不断提高广大民众和社会对国家和政党制度的认同,使他们在情感上接受与认可,在心灵深处拥护与支持,在行动上积极实践与实施[35]。

(二)顺应生成理路

“构建话语权”与“构建政党制度话语权”有相通之处,一些路径策略可以互相套用。有学者认为话语权是按照一定逻辑关系建构的:“一是言说者的权威性;二是言说内容的可信性;三是强大的思想宣传机器;四是概念和主题选择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平衡。”[36]根据话语权的生成逻辑,首先,“国际话语权的拥有和掌控,与国家实力的强弱有关”[37]。“话语权背后是实力的支撑”是大部分学者的共识。其次,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彰显我国政党制度的优势,是提升制度影响力、吸引力、公信力进而赢得话语权的前提和基础,并能提供源源不断的中国样本[18]。大部分学者从改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加强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提升黨际协商民主水平等角度提出完善政党制度的对策。再次,在网络化时代,提升中国话语权要改进传播手段、构建话语平台、提升传播能力。有学者对新媒体时代如何实现话语占据舆论宣传领域的高地进行了探讨[38]。最后,我国政党制度在国际上获得认可,要克服排他性的文化封闭主义,兼收各种文化优长,还要处理好与西方话语体系的关系,重视研究各国社会和人民的心理,为增强国际话语权奠定坚实基础[39]。

(三)扩大国际传播

进入新时代,中国方案在全球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及全球治理,加强同世界各国政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加强世界各国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了解,吸引世界各国与中国展开政党合作,增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魅力与吸引力,抢占话语权高地”[40]。这也是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误解的重要途径。有学者认为,民主党派的地位相对超然,拥有对外交往方面的潜力,其在传播中国声音方面更易于被外方接受,可用事实澄清中国不是所谓的“一党专制”国家[41]。有学者认为,当前应该紧紧抓住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机遇,推动与西方国家的高层、学界、民间的交往和互动,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增强西方普通民众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认知与理解。这要利用一系列合作机制,拓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的研究交流平台[42]。

(四)构建话语体系

话语一旦形成体系,就具有社会生活解释功能和价值观凝聚功能。从整体上打造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夯实我国政党制度话语权。目前,政党制度的学术理论话语体系亟待建构。“与政策解读相比,学理性阐释是以其自身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合理性提升对政党制度认同的深度与有效性”[43]。有学者认为,新时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建设应依靠“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理论工作者、海外研究者多主体共同努力、各司其职、协同创新”[18]。由于西方民主制度抢占了话语先机,且我国早期政党政治实践的主流是模仿外国模式,一些学者并未立足“共产党领导”和“多党合作”两个显著特征来分析我国政党制度。有学者认为,“应推进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本土经验研究,勇于使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表述的话语阐释我国政党制度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规律。”[44]也有学者认为,尽管当前我国的政党制度取得显著绩效,但需要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借鉴古今中外的政治学话语。作为后生的政党制度,我们要科学合理地批判和吸收世界范围内政党制度的优点与经验,做到为我所用[45]。

六、研究评述

学者们从各自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视野出发,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既有研究能够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启示,但一些薄弱环节尚待突破。

(一)拓展研究内容的深度

首先,对“中国政党制度”和“话语权”这两个问题单独研究的成果较多,而将二者叠加成为一个概念的研究稍显单薄。其次,对政党制度的辩护性与解释性研究较多,对政党制度发展历程的研究较多,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对话语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问题—对策”视角,话语权在我国历史上的演进和变迁研究存在缺憾。这不利于我们汲取话语权建设工作的经验教训。

(二)加强研究的实证性与应用性

目前政党制度话语权研究主要采用归纳、总结和概括等传统理论性分析方法,提出的路径与对策难免理想化,缺乏可操作性。若能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构建我国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可行性建议,能够大幅度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三)提升研究的系统性与全面性

政党制度话语权的研究属于跨学科研究,但从研究此主题的人员构成来看,研究人员的来源单一。不同机构研究人员的研究内容难以综合,使得政党制度话语权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呈现出单一研究视角,较多重复論述,缺少有理论深度的学术成果。

(四)关注西方赢得话语权的实践经验

国内学界对西方话语权的研究往往以批评的视角进行。客观分析西方世界如何赢得话语权,能够为我国话语权的建构与提升提供启示与镜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03.

[2]  张毅,宋菊芳.试论多党合作制度的话语权与话语体系[G]//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心.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104.

[3]  王天楠.增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理论话语权的对策建议[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2):24-32.

[4]  杨松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构建的四重维度[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5):42-47.

[5]  刘菊香.构建多党合作制度国际话语权的思考[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1):24-28.

[6]  李金河.对中国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几点思考[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5):3-10.

[7]  黄成华.增强中国政党理论话语权研究[J].社科纵横,2018(2):1-6.

[8]  亢升,杨晓茹.中国政党理论国际话语权:挑战与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29-36.

[9]  郭道久.增强中国政党理论国际话语权研究[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8(1):59-65.

[10]  钱文华.政党制度自信的社会凝聚力探析[J].学习与实践,2015(11):52-58.

[11]  孙景峰,汪凤敏.建构与重塑中国政党制度权威的时代价值[J].东疆学刊,2010(4):63-66.

[12]  周述杰.对提升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话语权的理论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6):5-8.

[13]  祝灵君.从制度自卑走向制度自信和制度自觉——中国政党制度的成本、效能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6):5-14.

[14]  魏晓文,苏杭.新时代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及功能优势[J].理论探讨,2018(6):43-49.

[15]  张献生.我国政党制度是对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J].红旗文稿,2017(5):15-17.

[16]  周淑真.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基于内涵要义、演进逻辑与结构关系的分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7):6-13.

[17]  王建华,王云骏.我国多党合作的民主监督问题研究——基于比较政党制度的视角[J].学术界,2013(1):23-31.

[18]  林怀艺.论新时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建设[J].社会科学辑刊,2018(4):5-11.

[19]  周亚东.西方民主话语霸权及其式微[J].江淮论坛,2017(2):99-103.

[20]  刘波.意大利疫情数字的背后[J].人民论坛,2020(10):20-23.

[21]  张毅.以完善的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增强其国际话语权[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3):18-22.

[22]  杨松禄,罗雷.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理论的话语权构建[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5):43-51.

[23]  王远启.打破西方政党制度话语遮蔽  构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11-14.

[24]  陈钰业.关于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理性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6):20-24.

[25]  邸乘光,贾绍俊.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3):3-11.

[26]  王永贵.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真实面目[J].红旗文稿,2015(5):8-12.

[27]  王韶兴.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J].中国社会科学,2019(6):4-24.

[28]  周述杰,朱小宝.增强中国政党理论话语权的路径选择[G]//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心.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138.

[29]  杨卫敏.协商民主与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6):21-30.

[30]  陈正良.软实力发展战略视阈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65.

[31]  楊平.构建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条件分析[J].探索,2017(4):39-47.

[32]  顾榕昌.主动把握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的话语权[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6):72-75.

[33]  苏长和.探索提高我国制度性话语权的有效路径[J].党建,2016(4):28-30.

[34]  朱小宝.增强中国特色政党理论话语权的路径选择[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4):33-38.

[35]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增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研究[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8(5):58-64.

[36]  廖胜刚.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关键词:合法性、现代性与话语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38-42.

[37]  许奕锋,肖光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权研究[J].观察与思考,2019(10):88-96.

[38]  张峰林,唐琼.提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6):25-30.

[39]  俞新天.集体认同: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关键[J].国际展望,2016(3):1-16+142.

[40]  魏晓文,刘志礼.当代中国政党建设互动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57.

[41]  于洪君.中国特色政党外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243.

[42]  朱虹.突围与形塑: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生成进路[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4):24-28.

[43]  聂阿山.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创新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35-39.

[44]  董树彬.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学术话语体系[J].学术论坛,2014(9):13-18.

[45]  陈萍.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体系的构建:理由、可能与路径[G]//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心.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31.

编辑:龚静阳

猜你喜欢

制度优势多党合作软实力
中国共产党探索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经验与新的实践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浅谈如何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遇事协商”对中国政治协商的影响研究
认清制度优势 坚定制度自信
陕甘宁边区县政制度的设计理念
陕甘宁边区县政制度的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