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松阳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20-05-30叶川生

当代农村财经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对策建议

叶川生

摘要:近年来,浙江省松阳县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为契机,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要求,积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努力将县域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家园、市民休闲乐园。本文结合松阳县美丽乡村建设总体目标,总结了松阳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 农村建设 对策建议

近年来,浙江省松阳县牢固树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理念,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内涵,立足“最大优势是生态、最大特色是田园、最深底蕴是文化”的基本县情,积极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平台作用,调动村级组织、村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大力整合相关进村资金的集中使用;坚持重点建设和示范引领,力争“十三五”期间全县建成一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一、松阳县美丽乡村建设总体目标

松阳县地处浙西南山区、瓯江上游,有着1800多年的建县历史,既是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国”县域标本,又是田园牧歌式的桃源胜地,更是浙西南最早的革命老根据地,至今仍保留着100多座格局完整的傳统村落,将松阳乡村打造升级版美丽乡村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自然基础。

为了全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松阳县利用被浙江省列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的契机,立足顶层设计,制定了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努力建设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宜游的可持续发展村庄。

(一)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共建,积极探索美丽资源变成美丽经济+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产生活品质为出发点,始终坚持“议”字当先,尊重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运行管护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企业、社会组织等在美丽乡村建没中的积极性,实现共建共享。大力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农业特色品牌,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率。发挥农业产业优势,引导一产向二三产业拓展,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手工制作等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依托农村人文自然资源和乡土风情,发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休闲、养生保健、民宿经济等产业,进一步丰富美丽乡村业态。立足当地特色农业、自然生态景观和历史人文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乡村休闲旅游等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努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良性循环发展村庄。

(二)着力打造“生活富裕、家园秀美、人文和谐”的“田园松阳”升级版

立足“最大优势是生态,最大特色是田园,最深底蕴是文化”的基本县情,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之路,把松阳生态优势、田园风光和人文资源转化为区域发展优势,不断提升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水平;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托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民俗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尊重自然、体现个性、彰显特色,结合村庄实际,科学分类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立足集聚承载能力,将地域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的周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组合打造,引导农民向中心村和新社区适度集聚,努力打造富有山区田同特色的秀美乡村升级版。

(三)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重点支持串点成线、成片创建的目标

坚持“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主题,集中要素资源打造具有示范作用、旅游价值和品牌效应的田园乡村精品村。布局上以中心村、特色村为节点,以景观或产业带为轴线,建设从点连线、由线扩面,项目充分依据各自地域特色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民俗文化。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村民摒弃陋习,培养健康、文明、生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努力营造美丽乡村特质的村风村貌。围绕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的目标要求,深入发展生态农业,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人口集聚、产城融合美丽新农村。以60多公里的松阴溪畔绿道长廊建设为纽带,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引领,100多座的传统村落保护挖掘为重点,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有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四)注重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为重要支撑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农民增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融入村庄产业经济发展规划,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村施策,依托乡村自然资源、人文禀赋、乡土风情及产业特色,发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社、劳务合作社、民宿经济合作社等。通过发展主导产业,以民宿经济为基础,建立权属明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的经营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潜力和内生动力,增强村级组织凝聚力和服务能力,为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松阳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初步成效

松阳县已连续两轮被浙江省列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2020年又被列入第三轮试点县。目前,全县已建成陈家铺、酉田、安岱后、小竹溪、小槎、力溪、石门圩、上连头、上安、草塔等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10个,试点项目总投资近17267万元,其中省级试点专项资金4000万元、整合地方财政资金4645万元,村级自筹资金投入3437万元,社会资本投入5185万元,切实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创建A级以上景区村50个,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优化了村庄布局,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

村庄规划进一步细化,村庄道路及亮化工程等进一步提升,增加了绿地覆盖率,家园环境进一步优化美化;通过打造景观小品、农旅结合,完善指示标牌、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整体提升,项目村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提升;通过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茶叶秸杆回收、农药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开展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用水100%实现截污纳管,极大改善了村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形成村内外相互协调的新格局。

(二)保护与发展并重,古老的村庄焕发出盎然生机和活力

依托100多座保留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从中选取了陈家铺、酉田、安岱后、小竹溪等4个传统村落,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与传统民居的活化利用,对完整的村内街巷体系、纵横交错的村内古道、众多的文物建筑及乡土建筑、错落有致的“村落-梯田-山水”的历史文化古村自然格局进行保护和发展,使传统村落得到有效保护,乡村经济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明得到有效传承。“拯救老屋”松阳摸式得到全省推广,陈家铺平民书局被中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2018年度最美书店”,古老的村庄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使其最终达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三)依托松阴溪水利风景区,串点连线成片建设初具规模

松阳松阴溪水利风景区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县域内全线长60余公里,沿线有水系、山体、田园、村落、工程、文化等资源高度组合。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力溪、石门圩、上连头、上安、草塔、小槎等6个村庄分别坐落在松阴溪畔两侧,依山傍水,村庄自然风光秀美,各具特色,也是松阴溪水利风景区的重要节点村。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提升”的统筹布局,着力打造了一批人口集聚高、產城融合美,极具田园风光、山色溪光旖旎、人文胜迹雅致,宜居、宜业、宜游可持续发展的美丽新农村。

(四)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了全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增收

利用得天独厚的松阴溪畔绿道长廊建设,发掘传统村落的深厚文化底蕴,通过全产业现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资源聚合度。大力推进茶产业、全息自然农法、林下经济等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促进农旅结合的休闲养生、特色民宿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了山区林业中草药种植为主形成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特色农产品加工劳务合作社、民宿经济合作社等村庄产业经济发展,农村产业格局进一步优化,激发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潜力和内生动力,村级组织凝聚力和服务能力增强,为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五)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红色文化得到传承弘扬 革命老区安岱后村是粟裕将军常年战斗过的地方,是著名的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并被授予国家级传统村落、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点,省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称号。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将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古村文化充分结合,以“红色基因”为引擎,以“绿色生态”为依托,对革命烈士故居、革命遗址、传统民居院落进行保护性修缮,建设烈士广场、红教广场、景观亭、红军哨亭及红军步道,文物古迹得以安全保护,红色精神和古村文化得以传承弘扬。该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农旅融合、文化传承”的发展思路,深入挖掘现有资源,紧扣乡村旅游,对红色资源和古村文化有效开发利用,开辟“红+古+绿”融合发展新天地,沉寂已久的革命老区迸发出了新活力。

三、松阳县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编制缺乏深度,与乡村实际需求脱节

乡村建设普遍存在规划编制的目的概念不明确、编制水平还不高的问题,在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时以村容规划代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在内容上忽视发展生产,在精神上缺乏民族风俗特点,以个别干部的意图代替村民自愿;在规划编制和施工设计时,没有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等情况,致使在编制规划时定位不准确,生搬硬套,千篇一律,没有充分结合地方实际,与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特色有差距,规划设计实际操作性不强,使得美丽乡村主题不突出;当前的乡村规划体系构建不完整,缺乏上下衔接和整体统筹,对乡村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差异认识不足,乡村规划仍然套用城市规划的编制方法,对于如何引导村民参与规划编制及建设过程缺失,不符合乡村地区的实际建设管理需求,和乡村实际发展需求脱节,也没有形成乡村规划实施的有效评估机制。

(二)群众参与意愿不强,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基层组织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标准认识还比较片面,部分乡镇(街道)重视程度不高,工作的主动性和大局观不够,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干部干、群众看”现象普遍,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缺乏部门联动机制,由于缺少总牵头部门,相关专业部门参与热情不高,“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思想严重,缺乏担当精神;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工作思路不清,贪大求洋,脱离乡村建设的一般规律,把握不好城市、镇区、农村三者的建设风格,过分崇拜钢筋、混凝土建设。

(三)项目执行进度不均衡,项目执行率不高

各项目实施进度不均衡,有的项目进展缓慢,如安民乡安岱后村红星广场项目、裕溪乡小槎村古水碓坊茶吧建设项目,没在规定的期限内完工;个别项目迟迟难以组织开工建设,如望松街道草塔村农贸市场建设项目选址规划历时一年半多的时间,严重影响了全县美丽乡村试点总体进展和预期绩效。究其原因,一方面,项目前期调研不充分,规划不合理,政策处理跟进不及时,部分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思想消极,涉及政策处理时漫天要价;另一方面,建设单位组织开工不力,组织能力欠缺,对项目建设没有统筹按排、统筹推进,项目管理监督不到位,进场施工人员少,导致进度缓慢。此外,施工合同签订不规范,对施工单位约束不力,有些合同只有工期没有开竣工日期,工期无限延期却没有约束措施。

(四)工程项目变更随意,项目投资超合同价现象普遍

项目设计不够深入,在项目图纸设计时,部分设计人员未进行实地调查,仅根据地形图等图片材料进行理论设计,造成施工图纸与实际出入较大,以致后期变更频繁;部分项目存在边设计、边施工、边预算的“三边工程”,甚至是施工方倒逼设计出图确认,项目缺乏约束机制,造价控制不力,不利于工程质量把关和资金控制;建设单位专业管理人员奇缺,工程监理履职不力,乡村建设项目普遍存在无人监管或监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外行人管理内行人,项目实施过程中只能被动认同施工方的行为;业主单位审核不严,缺乏节约意识,项目变更手续事后补办情况普遍,聘请的监理人员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逐利思想严重,盲目服从于雇主,见单就签,缺乏主人翁精神。

猜你喜欢

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对策建议
公证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农村精英流失问题研究
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总结和反思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