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语文学科优势 铸传统文化根基
2020-05-30夏永豪
夏永豪
摘要: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富有丰富的社会、民族和历史文化内涵,融合了多种元素。针对新疆班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我们鼓励学生参与,精选一些地域特征性较强的浅显阅读素材安排教学;同时组织教师团队深入挖掘反映两地传统文化精髓的作品,找到相关链接点,借助信息化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去,为学生铸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基,为民族教育和地区发展不断注入积极动力;让学生热爱自己的文化,建立自觉自信的文化意识。
关键词:地域传统文化;核心价值;挖掘重构;两地文化交流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集载道、载情、载史为一体。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人精神的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与他们一同去穿越时空,与圣贤智者对话,与先驱开拓者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圣贤与智者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
语文教学的阅读与写作,在这方面更具操作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能代表本地传统文化精髓的“二李”(李白与李之仪)进行专题学习;也可以通过多重阅读的方式启发学生触及传统文化的根脉,夯实人文素养的基石,发现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在阅读中汲取营养,以写作的方式来抒发独特情感,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内核。需要注意的是:地域性传统文化门类众多,良莠不齐,有些已随着时代的发展,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了;还有些在形式与内容上并不适合高中语文课堂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尤其是对于我校新疆班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他们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存在着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运用不足的情况。如果在教学中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面对这些问题,针对学生的实际现状,我们鼓励学生参与,精选一些地域特征性较强的浅显阅读素材安排教学;同时,组织教师团队深挖能反映两地传统文化精髓的作品,找到相关链接点,编辑《本地域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读本》用于教学。这样的校本教材字里行间流淌着浓厚鲜活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血液,既能滋养学生心田,又能化解乡愁,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尽快地融入到所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去。
一、通过本地特有的历史遗迹,如残存诗文碑刻等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其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凝聚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本地拥有众多的岩崖石刻,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所谓“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西梁山,就有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书“振衣濯足”摩崖石刻;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寻游的含山褒禅山石洞,就有励志名篇《游褒禅山记》中的名句石刻;还有南梁“山中宰相”陶弘景隐居炼丹的横山石门等处,也留下了众多诗文石刻。这些都是历史文化的最好见证。当涂是“千字文的故乡”,有一条全国罕见保护完整的千年护城河,护城河边的断壁残垣中留有文字砖及碑刻等,这也是学习古诗文不可多得的教本。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在寻迹探访中,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并积极引导他们对包含着历史文化要素的图示语言进行挖掘、重构,从中找到学习兴趣点,尽快地以主人翁的角色融入到所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去。
二、通过相关的成语典故、奇闻轶事、典籍文献挖掘学习古诗文的资源
有些教学资源是以间接和隐蔽的形式存在的,我们可以从中找到适合新疆班学生学习的切入点,综合开发利用,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成语典故“打草惊蛇”的发生地就在当涂。典故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文中写道:“王鲁为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而在学习李白、李之仪、王安石等人的诗词歌赋时,让学生接触更多更丰富的地方文化,不仅有助于理解诗文,还能丰富学生的写作内涵。在做一些相关的文言文阅读如《明史·花云传》原文及翻译片段时,可以利用实地探访与互联网+的学习方式,补充相关信息,寻找阅读的突破点;也可以追溯到古人所处的时代,了解当时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信息,透析诗文中蕴含的文化思想,再结合新疆班学生的学习现状,侧重将本地域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阅读、写作教学相结合,精选切入点小的素材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此加深他们对本地传统文化的热爱,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三、以学生喜欢的“出行打卡”“红色快闪”等媒介激发学习地方文化的兴趣
刘释之说:“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年輕人更好地传承,还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创新的理念和方式,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让传统文化展现新时代的光彩和魅力。”有关李白的生卒地,众说纷纭。有专家考证,“李白出生在吉尔吉斯斯坦,定位在地图最西点,唐代叫碎叶城,是当时的西域重镇……《旧唐书》说他饮酒过度,醉死宣城,葬于当涂。”其他则无法考证。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不妨抓住这个焦点,围绕“生卒两地”安排“李白诗歌专题”学习。利用互联网+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归疆的列车上,根据课本中出现的李白诗歌点击必经地,以“出行打卡点”的方式来寻找李白的诗歌,制成年表。同学们通过点击相关学习软件,搜索李白词条,了解到他总共到过206个州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个湖潭。李白一生几乎都在游历中度过,其行踪大致可分为三个漫游地圈,两条漫游主线。三个地圈是巴蜀游历圈、越中游历圈、皖南游历圈,两条漫游主线是长江流域游历线和黄河流域游历线。而我校正处在“皖南游历圈”区域,同学们曾因研学到过其中大部分地方,对一些地方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恰逢回程又跨越“两大流域”,我们引导激励学生对历经的一个个“打卡点”,进行作品追踪,阅读研讨,趁兴写作。行程结束后,我们将学生的这些活动作业加以整理,好中选优,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篇目进行集中评讲修改,集结成册,加强交流。通过类似的多种形式的阅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很好地架设两地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平常教学中,依照此法,我们还寻找了李之仪、李清照、郭祥正等踏足江东大地的足迹,吟诵学习了《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夏日绝句》等篇章,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借用“快闪”等形式,唱响“红色文化”主旋律,催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201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它给人一种内在的奋斗动力。“快闪”这种传播形式,制作成本小、收看途径多。为了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我们利用“快闪”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红色西梁山”是打响“渡江战役”第一枪,揭开“渡江战役”序幕的地方。在这条研学路上,我们以“快闪”的形式,记录我们的行程,留下了我们祭奠先烈的画面,倾述了我们爱国的情感。站在山巅,在吟诵《望天门山》的同时,回望70年前先烈们在血雨腥风中的身影,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借助这些信息化手段不仅丰富教育活动的开展形式,强化现阶段教育的时效性及创新性,也为民族教育和地区发展不断注入积极动力,促使民族学生在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中发挥作用,促进了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
高中阶段的教育,应立足课堂内外及师生实际,将学生的未来发展与教师的成长更好地结合到一起。“热爱自己的文化,建立自觉自信的文化意识,语文课是最好的阵地。”在教学实践中,在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既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养成爱国爱家的情怀,也让教师获得了专业发展的自由空间。
(作者单位:安徽省当涂县第二中学)
[责编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