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05-30罗增斌
文_ 罗增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指导推动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开展;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基础上,专题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决战决胜总攻号令。四川省巴中市作为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叠加地区”,脱贫攻坚原本就是一场硬仗,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给这场硬仗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场艰巨大考,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着力“战疫”与“战贫”两手抓两促进,在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巴中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一、坚持底线思维,把农村疫情防控作为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扎实抓好农村疫情防控工作。客观上讲,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外出务工人员众多、公共医卫条件较差、信息渠道不畅,是疫情防控大局中的敏感区和薄弱点。我们深刻认识到,农村疫情防控阵地一旦失守,势必会对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可能导致前期积累的脱贫成果付诸东流。面对57594名湖北等疫情高发地区来巴返巴人员的巨大压力,我们始终把农村作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着力构筑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严密防线。全市24例确诊病例中,无1例农村本地确诊病例,以良好的战疫成果有力保障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
一是突出“组织动员”凝聚防控力量。全面压实6700多个基层组织的属地责任、行业责任和主体责任,坚持上下“一盘棋”、全域“一张网”,确保把防控网络触角延伸到基层“神经末梢”。组织全市12.8万名党员干部和返乡大学生到常住地村(社区)报到,组建524个临时党支部、1898支党员突击队,战斗在排查走访、医疗救治、隔离服务、宣传引导工作一线。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微信抖音、村村响广播、宣传标语等方式,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疫情防控的最新动态和工作成效,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增强防疫信心,营造疫情防控良好氛围。
二是突出“内外并举”全面排查阻击。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巴中市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指南30条》等文件,组织5万余名基层干部和网格力量,采取户户敲门、人人见面的方式,对在疫情高发地区有居住、停留经历及相关密切接触人员等“四类人员”开展三轮全覆盖大排查。对排查出的疫情高发地区人员,创新推出“十户联防”“2盯1”跟踪随访、动态管理监测机制,对密切接触者第一时间进行隔离观察。在所有村、社区设置检查卡点,对进出流动人员开展体温监测、动态监控和行踪登记,切断疫情传播途径。
三是突出“协调联动”加强物资保障。抗疫阻击战,打的也是后勤保障战。安排疫情防控专项资金,采取委托企业开展全球性采购、接受社会捐赠、盘活生产企业等方式拓展医疗物资筹集渠道,实行市级统一调度,优先保障农村基层医疗救护和排查防控人员需要。火线恢复口罩生产线1条,新引进生产线40条、体温仪生产线1条,口罩日产能超300万个,有效保障医疗物资供给。统筹抓好生活物资市场保供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行为,确保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近期,我们准确把握中央和省委关于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毫不放松守住“四条战线”,对境外来巴人员实行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顶格执行防控举措,确保全市特别是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常态化推进,坚决防止反弹。
二、坚持精准思维,把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作为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战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打好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精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
在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战中,如何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持续巩固49.7万已脱贫人口脱贫成果、确保1942名未脱贫人口如期实现高质量脱贫将是至关重要的一仗。我们扭住目标任务,突出精准导向,因户施策、对症下药,努力把疫情损失降到最低。
一是坚持不懈“沉下去、贴着帮”。始终坚持脱贫攻坚统揽地位,全面压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聚焦国家普查标准,以一封信的方式向乡镇党委书记提出“六项工作要求”、向6.2万余名党员干部明确“五件事”,制定《帮扶责任人决胜脱贫攻坚对标工作清单》,细化明确驻村工作队“二十条任务”,制定落实8个方面考核激励措施,压实一对一帮扶责任,特别是对剩余贫困对象和监测户、边缘户、临时困难户,明确帮扶干部所在单位班子成员叠加帮扶,沉下心来和群众一项一项梳理问题,一桩一桩帮助解决,确保帮扶措施到户到人。
二是集中力量解决就业、增收难题。就业、增收是贫困群众脱贫的根本和关键,也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全市近60%的贫困人口常年在外务工,劳务收入占家庭经济收入的70%以上,稳就业就是稳收入、稳人心。及时出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做好贫困人口务工就业和产业发展稳定增收六条措施》,全面摸排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户务工意愿,建立跟踪服务台账,实行清单式管理、保姆式服务,实施返工就业、定点消纳、开发安置“三个一批”计划。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点对点”、农民工返岗“春风行动”和网上春季大型招聘会等方式,帮助17.3万贫困劳动力外出返岗就业;通过引导本地企业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设置贫困劳动力专岗,吸纳1.6万名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通过开发公共卫生、消毒保洁、疫情监测等临时性公益岗位,帮助470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短期就业。通过对接大型商超、网络直播带货、远程配送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销售滞销农副产品9000余吨、实现收入6623万元。同时,组织乡镇(街道)开展全覆盖走访摸排,对1.5万余名特殊困难群体开展临时救助,保障基本民生需求。
三是有序组织扶贫项目企业复工复产。开辟绿色通道、优化服务保障,实行防控物资、手续办理、资金调拨、建材保障“四个优先”,“挂牌推进”重点项目在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有序复工复产,扶贫项目3月底前全面复工。精准落实支持政策,出台稳增长九条意见和支持企业渡难关八条措施,帮助全市18家扶贫龙头企业、10个扶贫车间全面复产复业。对吸纳因疫情影响就地就近就业贫困劳动力的中小企业,按照1000元/人兑现专项补贴,有力保障企业稳岗保产。
三、坚持辩证思维,把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作为决胜脱贫攻坚的持久动能
辩证法告诉我们,危机是“危”与“机”的矛盾统一体,它们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回顾党的奋斗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历经艰难困苦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正确认识和把握“危”与“机”之间的辩证关系,采取有力举措应对困难、战胜挑战,一次次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决胜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最重要的就是要抓好产业发展,持续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把贫困群众铆在产业链上持续稳定增收。巴中作为后发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加之受疫情冲击,贫困群众赖以为生的特色产业培育面临较大压力。我们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把握贫困劳动力集中在家、位于成渝地区“大后方”等危中之机,趋利避害、靶向施策,坚定不移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全力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夯实长效产业支撑。
一是发挥富余农村劳动力优势持续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因受疫情影响,一些贫困劳动力失去固定工作岗位滞留在家,充分发挥他们年富力强优势,积极鼓励引导他们参与春耕生产,及时落实增种增养、代种代养、轮种轮养等激励措施,大力发展核桃、茶叶、道地药材、生态养殖四大特色农业。全市新增特色农业基地近30万亩,出栏青峪猪5.1万头、南江黄羊9.2万头、巴山土鸡240万只,南江黄羊金银花园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巴州道地药材、通江银耳等5个省级农业园区建设提质增效,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支撑进一步夯实。
二是围绕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明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这是中央着眼全局、科学精准的设计考量,为我们在提升合作能级、拓展合作空间、释放合作潜能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巴中位于北向出川出渝大通道,相对于成渝地区的现代化大都市,全市生态优势突出、绿色资源丰富,“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367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1件,拥有量居四川省第一位,石墨、天然气等特色资源极具勘探开发潜力,与成渝地区优势产业“上下衔接、互为补充”,产业协作配套潜力巨大、空间广阔。我们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新型工业和旅游、康养、商贸物流、文化创意四大现代服务业,积极谋划推进天然气产能基地和石墨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动巴文化中心、古蜀道文化走廊和光雾山-诺水河高品质旅游景区、川陕苏区王坪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让更多贫困群众在优势互补、独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中实现稳定就业、增收致富。
三是深化关键领域改革创新切实破解产业发展瓶颈。针对扶贫产业发展中基地规模不大、市场机制不活、科技支撑不强等问题,我们着力补短板、强弱项,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动力活力。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因地制宜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全市减少乡镇30.5%、村(社区)37.3%,着力把地域相近、产业相融的乡镇和村连成一片,重塑地理经济版图,聚合做大扶贫产业基地。运用市场手段破解发展难题,设立37.5亿元的巴中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金,精准投放12家扶贫龙头企业,积极引导进军多层次资本市场,巴山牧业、市公用事业集团在新三板挂牌。组建市绿色农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秦巴石墨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实施“巴山优才”计划,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和跟踪培养,不断强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四、坚持系统思维,把汇聚各方力量作为决胜脱贫攻坚的有力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脱贫攻坚越是进入收官决胜阶段,面临的困难挑战也就越多,加之疫情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如期顺利脱贫奔康难度更大、任务更重。所谓“分则力散、专则力全”,脱贫攻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慎终如始,整体联动、相向而行,汇聚决战决胜强大合力。我们在冲刺决胜的最后关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统筹用好对口帮扶、定点扶贫、社会扶贫等各种力量,形成决战决胜工作合力。
一是着力“三个引领”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农村党支部扎根基层、直面群众,只有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凝聚思想共识增强战斗力、优化基层党组织提升凝聚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引领力,党旗才能在脱贫攻坚一线高高飘扬。思想引领提振士气,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必学内容、党校培训班必讲内容、“三会一课”必选内容,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基层一线、走进千家万户。组织引领聚合力量,大力推广跨区域联建党组织经验做法,科学合理设置基层党组织;分领域倒排确定一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集中整顿,增强引领力、号召力,把贫困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队伍引领示范带动,创新开展医疗卫生、基层治理、脱贫攻坚等紧缺人才靶向引才活动,实施村干部队伍优化提升行动,全面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充分发挥“头雁”作用。
二是着力“三个强化”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践充分证明,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扶贫首要扶好志。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我们充分发挥贫困群众主观能动性,持续增强内生动力。强化学习教育,通过巴中村政学院、农民夜校、晏阳初讲堂、坝坝会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学习理解党的扶贫政策,用美好的生活画卷和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激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奋斗意识。强化考评激励,大力推广巴中首创“道德银行”经验做法,围绕爱党爱国、勤劳致富等5个方面47项标准,考核贫困群众道德行为,以银行理念量化道德积分,存入个人账户,按月按积分给予一定物资激励,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提升道德修养。强化技能培训,组织行业专家和农村“田秀才”“土专家”,成立“送培训下乡”小分队,采取“手把手”“点对点”等方式,长期举办流动培训班、特殊群体小灶班、远程视频网络班,让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实用技术,为贫困家庭植入“造血”功能。
三是着力“三个统筹”充分凝聚社会各方力量。统筹浙江丽水东西部扶贫协作和香港各界扶贫促进会定点帮扶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扶贫、教育技术扶贫、医疗卫生扶贫,累计实施项目150个、到位资金4.7亿元,带动13.9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统筹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社会扶贫力量,通过定点帮扶、结对资助、定向捐赠、以购代捐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57.2亿元,把涓涓细流汇聚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统筹“万企帮万村”“创引帮”“光彩事业巴中行”等平台力量,推动937家企业与732个村结对帮扶,通过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拓宽就业门路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增收、同步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