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施方法探析
2020-05-29步正军
步正军
【摘 要】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简明直观、易于比较、实用性强的特点,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广为应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下学会定位提取、理解推断、归纳比较与反思评价,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因此,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实践显得尤为重要。从实施方法上来说,首先创设真实的情境,开发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其次创设阅读情境下开展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能力指标的任务驱动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活动。
【关键词】统编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施方法
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简明直观、易于比较、实用性强的特点,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广为应用。能理解、会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础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目标和内容”中提出: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非连续性文本,是网络信息时代下在多样化的语言材料和具体的语言情境中主动积极地构建的语言实践活动,统编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包括混合文本、多重文本等间断性文本格式。
多样的类型与实用的特点对学生语言运用与表达、思维提升与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统编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在读用实践中培养和提升初中生的素养,以满足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本文旨在探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活动实施的意义及可行性建议。
一、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非连续性文本的界定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语言文字学习及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它以其特有的属性决定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與理解。语言构建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的基础,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以获得语文知识与语言能力,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表达与交流,沟通与分享。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不同于由句段组合而成的“连续文本”的间断性文本格式。它把生活中常见图画、目录、符号、数据等社会的理性语言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理解、分析、归纳。学生在多样化的语言材料(简称语料)和具体的语言情境中主动积极地构建语言实践活动,以实现语用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提升,获得思维品质的提升和审美的体验评价。
二、统编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丰富语文课程内容与资源,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知识与素材给予适度地编排,设置了阅读教学任务。教材中的图表、插画等文本资源,将语文学习与具体生活情境巧妙融合,丰富了语文课程内容与资源。如统编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提升学生对语料的思辨能力及表达能力,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提升,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
(二)培养学生语用素养与信息素养,转变语文学习的思维方式
随着新技术、新媒介的日益繁荣,传统纸质媒介逐渐向数字化媒介转变,学生阅读使用媒介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网络媒体的信息更新快、容量大、形式多,图文解说、网络跟帖等非连续性文本成为学生群体实际的阅读资源,并能从这些语料中快速筛选、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来讨论解决热点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教材中的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文本的文本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让学生能够在群文阅读中独立取舍、获取信息、判断评价、反思运用,逐渐提升非连续性文本的语用素养,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带来语文学习思维方式的转变。
(三)凸显核心素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图的读取、目录的索引、图标的暗示等非连续性文本在这个现代社会里被广泛运用。因此,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可以解决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时常出现的现实问题。这一独特文本格式的阅读,为我们提供可供分享的资料,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通过阅读任务与活动,真正培养信息筛选整合、判断概括、反思评价的阅读能力,因此,初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对当代青少年综合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统编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施方法探析
(一)情境创设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的开发
非连续性文本语料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而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类型,也可以借助综合性学习实现阅读资源的互动共享,同时充分发掘生活情境作为教学语料,从而形成非连续性文本生活化的读用资源。
1.以语文教材为起点的资源创新。统编教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类型的多样化丰富了语文阅读教学资源,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目录、插图、漫画、海报、图表等单一类型辅助连续性文本完善了阅读体系,拓宽了阅读文本形式。同时,统编语文教材囊括大量非连续性文本,如封面、扉页、目录、各类插图、读读写写、课后语法知识等,这些分布在教材各个位置中且区别于由句和段组成的连续性文本材料都可以视为非连续性文本的语料。
2.以综合性实践活动为载体创设体验式阅读情境。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习得语文知识,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与交流,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从而注重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在生活中习得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统编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活动“孝亲敬老,从我做起”征集“孝亲敬老”活动方案,以搜集名言警句、温馨漫画、孝的传承等活动讨论“孝”的内涵。因此,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基于生活实际创设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境,促使学生在大量的“间断”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非连续性文本的读用能力。
3.挖掘现实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资源。来源于生活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多样化,如地图、公交站牌、地铁线路图、说明书等。教师在教学中留心观察依据非连续性文本类型将其汇总并分类作为阅读教学资源。同时,电子媒介下“碎片化”阅读信息资源也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获取资源的一种途径与方式。教师在传统纸质与电子媒介两种形态下挖掘适应于生活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突破教材中单一的文本样式,使阅读更接近生活。
(二)以问题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型阅读教学
任务驱动型教学是指教师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创设体验实践和感悟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通过对资源的积极主动建构与应用,展开合作学习与思考探究,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方式,进一步培养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真实生活情境下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首先明确任务活动的主体及目标,然后基于任务分析核心问题,进一步围绕活动进行资源的获取与整合,接着对任务要求策划统筹,从而设置子问题与子任务,有利于详细地开展团体或小组的分工合作,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非连续性文本任务驱动型阅读教学思路体现为:明确活动任务——分析核心问题——配置资源——策划统筹——(子任务)分工合作——解决问题。如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作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资源,设置以“你读书了吗?”为核心,对七年级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从而解决“如何阅读”的问题。
语文核心素养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以开放性的语料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语言实践活动,借助已有生活和知识经验创设的阅读情境,从而引导学生获取阅读策略和具体的答题方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基于语文学习与生活发现问题,创设情境式阅读材料与情境式活动来最终实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学生在任务活动中通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及多重文本培养信息搜集与获取、理解与比较、反思与解决的综合性能力,提升学生的读用素养与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王小飞)